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流行文化分析路径与方法

当代流行文化分析路径与方法

当代流行文化分析路径与方法所谓“方法”,是类在社会活动中从实上或理论上把握历与现实,为达到某种自觉的而选择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以及方式总和的指称方法是由研究对象的点、研究思路的选取和研究目的设定等多种因素综合决的。

如果说人文社会科的一般研究是一种“宏大叙事”,么,我们把流行文化研究定位于中研究,它所指涉的是宏(一般)文化范畴里的一个中问题。

也就是说,这里预设的“题域”既非日常化、琐碎化亦非抽象化、宏观化,而是介于两之间。

美国社会学家顿的“中层理论”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field)理论,为这一研思路提供了理论注脚。

从流文化研究的技术层面,中观的或场域的研究路径其明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对研究对象准确把握,可以在有的论说中尽可能发挥研究者对题的阐释力,使其研究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建设性。

必须指出,采取中观的或域的研究策略,决不味着对论题处理的简单化或顾失彼。

恰恰相反,由于当代中国流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成的复杂性,特别需要我运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学理论加以分析。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受经典科学理性主义认识法论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一种简化范式”来认识和解释世,认为“现象世界的复杂性能以及应该从简单的原理和遍的规律出发加以消解。

杂性只是现实的表面现象,而简单才构成它的本质。

”①自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些西方学者发现,基于“化范式”的认识具有“化简”和割裂”两大弊端。

了克服简化范式的缺陷,法国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提出“复杂范式”。

复范式与中观或场域策略其并不矛盾。

运用复杂范式照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传播动力问题,可拓展研究思路,使我在对有限的或部分的社会文现象的研究中,能够从单一、静态的、二元的、线性的思维法转向非线性的、联系的多元的、整合的思维法。

当代行文化研究路径与方法,并有一套既定的模式在笔者看来,除了一些规研究路径与方法外,下面一研究思路是特别需要重视的。

跨学科的法——打破阻隔与间离的越行动所谓学科的研究方法,就是自觉地运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来研究本科的特定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目在于通过运用跨学科论工具更好地认识把握特定研究对象性质与运动规律。

当代人文社会学研究具有这样一种趋势即“要阐明和解决我们这个代的任何一个主要问题都需要从不止一个科中选取材料、概和方法。

”②戴锦华指出“作为一种朝向社会实的文化实践,文化研究始是一种越界行动。

它拒恪守既有的学科建制与学壁垒,它拒绝学院四壁高墙内阻隔与间离。

相反,它不拒一切既有的、可资使用的理论与文资源。

……如果说存在着文化研究传统与精神,那么它正是越学院与学科壁垒,面思想与社会的挑战。

③面对流行文化一复杂的当下命题,应该采取这样一种研态度与方法。

格地讲,跨学科本归属一种特定的研究方法而是更多地表示研究对象本身的征。

在此作为方法论是要强调流行文化本身的特性。

当代中国流行文是一个复杂的现实存在,它的孕与发展不仅离不开定的国际环境、政环境、文化环境、市场境以及消费环境,而就其学理层面而言,它还置身于一复杂的、具有前沿性多学科交错的背景之中,比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女主义、消费社会、后现代文化潮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流行文化与主流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乃大众文化之间,呈现出既相互渗、融合又相互冲撞、冒犯甚至此消彼长的生存态势,流行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的把握已超越以往单一文化艺术领域而具有了学科性质。

就主要的方面而言流行文化研究横跨了政学、经济学、社会学、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传播学传播社会学、符号学以及文理论、文化研究、后现代理论等统与新兴学科。

简言之,对流行文展开研究,任何单一的理维度和阐释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只多学科视野才可能奏。

语境化和去语境化方法——从文本还原到理创生谓语境(context,狭义指语言使用的上下环境,但“在某种包罗万象意味上,它可能用于描述更大社会、政治与历史的情势与条件,些行为、过程或事件就处于些情境或环境之中,并赋予意义”。

④受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以往有些研究往往缺乏自觉的语境识,以至于因其不符合体语境现实要求而失去了理论的解效力。

法国哲学家保罗·科认为,对于文本两种解读方式,一种高度“语境化”(contexualizatio)的解读,另一种是“去境化”(decotextualization的解读。

前者力图从作者所处具体社会语境中理解文本尽可能将文本还原成作者的言说从而领会作者的本意。

后者则向于从解读者自身的问关怀出发,从文本中现可以运用于其他社会语境思想资源。

按照笔者的理,⑤所谓语境化,简言之就是指理论研究的历史、过程化与地域化,就强调发生学意义上理论生成“此时此地”,也就是恩格斯所讲“这一个”。

而去语境化是研究者自觉地经一个使文本的言说“生化”,并由“陌生”再到“重新熟悉化即“重置语境”(reontextualzation)的认识过。

也就是说,研究者先自觉地将特定理论剥离出生成的原始语境,使之成为个“指向不明”的抽象说,然后再将这一抽象言说置研究者熟悉的语之中加以重新语境化。

这是文本的一个有意“误读”过程。

同样一种文本,我们运语境化和去语境化的方法加以理,往往会有迥异的感悟、获得的发现。

比如,运用境化和去语境化方法解读方大众文化理论,其作用与意就十分明显。

一方面,从时性角度看,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些理论观点或言说方式,都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惟一性或特指性都有其理论生成的历史场与缘由。

因此,当代中国流文化研究者必须用境化的方法,尽可能去探西方理论生成的根,把西方理论对大文化的解读,直接还于其生成的社会环境与术背景中予以把握,力求品味思想含义的原汁原味。

另方面,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与变通的策略看待西方学术思,以拿来主义的文化态度,运用扬的思维方法,自觉剥离方理论中与当今社会或中国现实相适应的成分,取其华,以应用于变化了流行文化的当下情景,尤其它在当代中国的实。

这就是要强调流文化研究的中国化,要站在现实国来认识和分析当下中国的流文化现象,以区别于早西方的、以“乌合之众”为预设的众文化理论。

一言以蔽之,语境和去语境化既是一种研究方法,更一种治学态度。

阐释的方法—成见是理解的前提阐释的法源自阐释学(Hermenutics,Hereneutik)论。

阐释学又称“赫尔墨斯学”。

(赫尔墨斯Herms是希腊神话中传达消息的使神。

他主要传达主神宙旨意,在把神旨传达人间或把界语言翻译、转换为人间语言要做一些解释性工作。

)我们这里注的当然不是阐释学的发展史而是阐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在意义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在统认识论中,“先见”或“偏见一直是被人们努力铲除的象,偏见与“理解”的关成为势不两立、必欲两相裂的关系。

但本体论阐学的创立者海德格尔观点却与其相左,主张正作为理解条件的“先”使理解成为可能。

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写道:“们之所以将某事理解为事,其解释基点建立在先、先见与先概念之上,解释决是一种对显现于我们面前事的没有先决因素的领悟。

⑥伽达默尔继承并发展了其师海德格尔的先在结本质观念,提出了“见是理解的前提”充分肯定解释者或读者在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伽达默尔从胡塞尔现象学中借了“视野”(Horion)这一术语,认为理解活乃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融合,超出了视野人们便无所见。

只有解释者的先见被解释者的内容能够融合在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解。

一切理解都是一种阐释,种只有一个“惟一正确阐释”的说法是不合的。

⑦阐方法对于流行文化研究的有效在于,流行文化是一种“文性产品的生产”,它明显区于“功能性产品的产”(如汽车)。

⑧而,对流行文化的分析不是一探寻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意义的解释科学。

马克斯·韦伯就持这一观点,他认为社会文化领域不同于自然世界,究前者的科学原则也不于研究后者的科学原则。

自然科学讨的是规律性、因果性的关与法则;而人的头脑是自由的,不遵循自然界的法则。

正为如此,应当采用理解的方或特殊化的方法,内心理解去把握行为的义。

运用阐释的方法解读行文化,就意味着有意也罢,无意罢,反正这是一种“误读”既然是误读,就必然需要“投理解”(韦伯),就必然不有解读的惟一性和真理,就必然存在个人偏见。

就意味着流行文化究不是在论证“科学道”,而是要体现一种现实文化关。

影响研究和行研究方法——比较文方法的有效移用比较学作为一门独立存的学科具有一百余年的史,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了包括影响研究和平研究方法在内的众多富有色的研究方法。

借鉴和移用这些研方法,对流行文化究大有裨益。

在比较文学中,响研究是把两种或两种以的民族文学,包括作、作家、文学思潮等的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中心,关注的是某影响因素实际展开的程,以及不同因素之间消彼长的相关性。

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得出有益的、往往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结论。

一般而言,影研究有利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发轨迹,平行研究有利于揭示研究对的构成特征。

把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结合起来,有利于对究对象进行整体观照和全面考察在本人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应囿于比较文学范畴,完全以在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加以运用。

流行文化研究而言,对这两种法的运用实际上是一种移用,经部分地失掉了比较文自身的话语特色,出了比较文学的框架,这种用应该是有益的。

大的方面讲,探讨流行文化生机制与传播动力本身就是种影响研究,它要回答的究竟哪些因素影响、推动和制着流行文化。

同样,有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概念异同的史考察与当代辨析,就是种平行研究,它有助于对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异同得理性判断。

再如,由传播技术段的不同所导致的文本呈现方式的异对文本传播效果的影响;网络学、影视文学与印刷文学双向互动影响;对不同类型流行文样态间相似性和差异的对比分析等,都可运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

[基金项目:天津市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TJX08-007)]注释:①埃德加·莫兰法]:《复杂思想:自觉科学》,北京大学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②特·米尔斯[美]:《社会学想像力》,陈强等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3页。

③戴锦华:《文化研的理论与实践》,载[英]阿兰·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文化的神话》,三联书店,203年版,第4页。

④约翰·费斯克[美]等,李彬译:《关键概念:传播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2004年版,第58。

⑤崔欣、孙祥:《语境化:大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问》,《天津成人高等学校合学报》,2003(3)。

⑥⑦转见金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65页、第66页⑧伯尔·吉安德隆[美]《阿多诺遭遇凯迪拉》,见陆扬、王毅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19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