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烧伤整形外科经典(大量图文讲解)
烧伤整形外科经典(大量图文讲解)
1
9χ3
5 21 9Χ5+1
13 7
9χ5+1-(12—年龄 )
.
烧伤的深度、临床表现和诊断
烧伤程度
深度
病理
临床表现
愈合过程
一度(红 版)
表皮浅层 ,生发层 健在,再 生能力强
局部血管扩张 充血渗出
轻度红肿热痛,感觉过敏 ,表皮干燥无水泡,红斑 状
3—7日痊愈 ,短期色素 沉着,无瘢 痕
浅二度( 水疱性)
中 ,重 度 2:1 特 重 度 1;1
2000ml 60-80 100 ml/kg ml/kg
同 左 同 左
.
补液观察指标
• 尿量不小于每小时20ml;安静不烦躁;无口渴 ;心跳有力,脉率小于120次/分,收缩压不小于 90mmHg、脉压不小于20mmHg;呼吸平稳。
• 若出现反常,应加快补液。
• 供皮区的选择:特重烧伤, 皮源极其有限,头皮是人体 极其可贵的皮库,可反复取 皮20余次,而不影响毛发生 长。
.
植皮(游离皮片移植2)
• 自体游离皮片的制作与移植: 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需尽早、 尽快清除坏死组织,及时用自 体皮、自体皮加异体皮覆盖, 切削痂后的新鲜创面或经清 创后的肉芽创面尽量不暴露 为好。
积不足10% • 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III°烧伤面
积10%--19%;或II°和III°烧伤总面积虽不 到上诉百分比,但已发生并发症、呼吸道烧伤 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 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III°烧伤面积 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
烧伤治疗
• (一)治疗原则 • (二)现场急救 • (三) 初期处理 • (四)创面处理 • 1创面的包扎与暴露 • 2去痂 :时机 切痂和削痂 脱痂 • 3植皮 :皮片种类 移植方法 失败原因 • (五)全身治疗
皮肤坏死,蛋 白凝固,形成 焦痂
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 干燥无水疱,皮革样,蜡 白,焦黄或炭化,局部温 度低,数日后出现树枝状 血管
.
2—4周后焦 痂脱去形成 肉牙创面, 小则斑痕愈 合,大则需 整形植皮手 术
一度和浅二度烧伤
.
深二度烧伤
.
三度烧伤(1)
.
三度烧伤(2)
.
烧伤的严重性分度
• 轻度:II°烧伤面积9%以下 • 中度:II°烧伤面积10—29%,或III°烧伤面
•
强烈刺激—立即休克
• 2 脓毒症:(1)皮肤对细菌的屏障作用发生缺陷
•
(2)白细胞功能免疫功能减弱
•
感染重-----败血症----脓毒性休克
• 3 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
• 原因:呼吸道粘膜损伤,痰液存留,胸腹部烧伤后非顺应性降低, 影响唤气功能,肺不张,败血症.
• 4 急性肾功衰竭:
• 低血容量-----肾血流量降低----尿量减少----肾缺血休克
轻水肿。
节省敷料。缺点是要求消毒隔离
• 缺点是炎热季节或地区,伤 员不易耐受,消耗大量敷料
环境;寒冷季节需要保暖装备; 不适于后送。
.
烧伤后切痂(1)
.
烧伤后切痂(2)
• 深二三度烧伤创面,可用滚 轴刀将坏死组织削除,不能 保留坏死组织,否则会影响 皮片或微粒皮成活,一般于 伤后一周内手术。
.
植皮
.
全身性感染
• (一)来源:皮肤屏障破坏---培养基、肠源性感染、 吸入 性损伤、医源性感染
• (二)诊断:性格改变、体温骤升骤降、心律快、呼 吸急促、创面骤变、白细胞骤升骤降、其它指标都有 可能发生变化
• (三)防治: • (1)及时纠正休克,保护肠粘膜的组织屏障。 • (2 )正确处理创面:重度烧伤早期切痂,削痂植皮。 • (3) 抗生素应用选择:动态菌群。 • (4) 营养支持,水电解质紊乱纠正,脏器功能维护。
• I°烧伤保持清洁和防止再损伤;II°以上需 做创面清创术。 (1) 轻度烧伤:主要为创面处理,包括清洁 创面,创面用药; (2) 中、重度烧伤:了解病史,生命体征并 监测;建立静脉通道;清创估计损伤程度
• 制定治疗方案特别注意切痂减压。广泛大面 积烧伤用暴露疗法。
.
创面的处理
• I°烧伤属红斑性炎症反应,无需特殊处理,能自行消 退。
• 包扎疗法用于四肢或躯干部 的烧伤、转运的伤员以及寒 冷季节无条件使用暴露疗法 者
• 暴露疗法适用于头面部、会阴部 及肢体一侧烧伤,严重大面积烧 伤,污染重的或已感染的烧伤创 面,炎夏季节尤为适用。
• 优点:减轻疼痛,防止加深、 •
暴露疗法的优点是创面干燥
感染;压力减少渗出物,减 不利于细菌生长,便于观察创面,
.
植皮(游离皮片移植4)
• 微粒皮制作与应用:取头皮 或自体皮之刃厚皮剪成1mm微 粒,用漂浮法使其均匀分布 在丝绸布上,由于电荷作用 ,微粒皮真皮会朝向丝绸, 再把粘有大量微粒的丝绸平 放在异体皮的真皮面上,用干 纱轻压,异体皮的真皮有较 强的粘附力,微粒皮会均匀 铺在异体真皮面上,将此大 张异体皮放在切削痂肉芽创
.
烧伤的治疗原则
• 1早期及时补液,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血 容量性休克
• 2深度组织烧伤早期切除,自、异体皮覆盖 • 3及时纠正休克,控制感染 • 4形态功能恢复
.
烧伤的现场急救
• 1迅速脱离热源 • 2保护受伤部位 • 3维护呼吸道通畅 • 4镇静止痛,抗休克 • 5伤员的后送与住院处理
.
烧伤的初期处理
• ㈢修复期:
.
烧伤局部病变
• 不同层次的细胞因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发生变 质坏死,而后脱落成痂甚至炭化
• 毛细血管—充血渗出、血栓形成—水泡水肿
.
全身反应
–面积小,除疼痛外对全身影响不明显 – (一)血容量减少,24—48小时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高 –血浆渗出到组织第三间隙、水泡内、体表外 –除局部外,体液炎症介质的作用也使血管通透性
标
BURNS .
烧伤总论
• 定义 狭义: 是指单纯由高温所造成的热烧伤 .
•
广义: 是指由物理以及化学因素等各种因子所引
•
起的烧伤 .
• 皮肤结构
• 病理生理 :
• 严重程度取决于.
• 1.热源温度和受热时间相关间
• 2.病人机体条件相关相关
3.组织对热力的传导不良
• 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引起机体各种反应
• 大面积烧伤病人健康皮肤所剩无几,需要皮肤移植创 面大,我国用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小块自体皮,以及 充分利用头皮为自体皮来源。
.
烧伤的包扎与暴露
• 包扎疗法:即在清创后用中 药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创 面,加盖多层消毒纱布与棉 垫,以绷带加压包扎,全层 敷料应有3-5厘米厚
• 暴露疗法:即在清创后置伤员于 消毒或清洁的床单纱布垫上,创 面暴露在温暖而干燥的空气中 (室温250-300为宜)使创面烤 干,有利于防治感染。
.
全身治疗
• (一)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 • (二)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
烧伤休克 • 休克:由于全身脏器组织的循环障碍氧合血液灌注不足
而引起的一系列全身反应的一种综合症 • 特点: • 1不同于急性出血性休克
2 体液主要为蛋白 电解质明显紊乱,血浆渗透压改变 低血钠 低蛋白血症 3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硷中毒并存 4发生休克时间程度与呼吸性碱中毒并存 5易诱发脏器并发症 烧伤性休克的诊断 烧伤性休克的治疗:补液量级种类、观察指标
.
面积的估计
• 手掌法:以伤者本人的一个手掌(指并拢)占体表面积1%估计 • 新九分法
部位
发部 头颈 { 面部
颈部 双上肢
双上臂 双前臂 双手 驱干 躯干前 躯干后 回阴
双下肢 双臀 双大腿 双小腿 双足
占成人体表% 占儿童体表%
3 3} 9 3
9+(12_-年龄)
7 6} 9χ2 5
9χ2
13 13 9χ3
• 皮肤组织来源:自体皮、同种异体皮、异种皮 • 自体皮移植方法:游离皮片移植、皮瓣移植 • (带蒂皮瓣、游离皮瓣) • 大面积III°烧伤植皮术:大张异体皮开洞嵌
植自体皮、自体微粒皮 、网状皮片 • 失败原因;感染、血肿、坏死组织、皮片移动
、皮片质量 • 感染创面处理:湿敷、半暴露、浸浴
.
植皮(游离皮片移植1)
网状层 95%胶原纤维 弹力 网状 纤维 支持联系作用
• 皮下组织
• 附属器官
• 生理功能
• 1保护和防御 2体温调节 3呼吸 4解毒和排泄 5感觉作用
. .
. .
.
烧伤总论(皮肤结构图)
.
烧伤的病理生理
• 分三期
• ㈠急性体液渗出期(休克期):渗出36—48小时
• 早期低血容量性休克,2-3小时最为急剧,8小时高峰 ,48小时间恢复.
• 1应激性激素: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
、醛固酮等释出增加
• 2炎症介质:缓激肽、补体碎片(C3a、C5a等)、组胺、色胺等释出
• (一)局部病变 . (二)全身反应
.
皮肤结构
1表皮
1 基底层
2 棘层
3
3 颗粒层
.4
4 透明层
.5
5 角质层
• 真皮
.1
乳头层 表皮的代谢和营养
.2
.
植皮(游离皮片移植3)
• 小皮片的制作:取头皮或自 体皮之刃厚皮,真皮面朝上 平铺于抗菌素湿沙上,剪成 0.5×0.5cm2或1 ×1cm2小块后 ,真皮面向下移植于切痂后 或清创后的创面上,保持平 整紧贴,皮片间距不易超 1cm2皮片融合时间过长,并 发症多,然后依次覆盖抗菌 素纱布,无菌干纱多层适当 加压包扎。
• 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感染毒素---肾损害,肾小管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