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CSDS化学品名称:硫酸企业名称:XXX有限公司地址:XXX工业园邮编:XXX 电话:XX应急咨询电话:XX填写日期:2016年9月20日XXXXX有限公司危险化学品技术说明书产品名称:液氧按照GB/T 16483 GB/T17519编制修订日期:2016年8月3日 SDS编号:YXCCC-01编制日期:2013年5月31日版本:YYANG-2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液氧化学品英文名:Industrial oxygen企业名称:XXXX有限公司地址:XXXXX工业园邮编:XXX 传真电话:XXX联系电话:XXX 电子邮件地址:企业应急电话:XXXX(24h)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氧气用于切割、焊接金属,制造医药、染料、炸药等。
液氧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医疗卫生行业。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液氧为淡蓝色液体,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与可燃蒸气混合可形成燃烧或爆炸性混合物。
容器遇明火、高热源有爆炸危险。
吸入量过多时可发生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长期接触发生眼损伤或失明。
液态氧可引起冻伤。
GHS危险性类别:氧化性气体-1,加压气体-液化气体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性说明:可引起或加剧燃烧;氧化剂; 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防范说明:.预防措施:在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
在未了解所有安全措施前,且勿操作。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作业,戴防护手套,防止冻伤。
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
采取防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连接。
使用防爆型电器、通风、照明及其它设备。
保持容器密闭。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避免高浓度吸入。
事故响应:如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皮肤接触:接触液氧后,浸入温水中,就医。
眼睛接触:脱离富氧区。
接触液氧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就医。
现场禁止吸烟。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作业。
安全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处储存。
物理化学危险:气体比空气重。
该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助燃特性。
与可燃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有着火和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长时间吸入纯氧造成中毒。
常压下氧浓度超过40%时,就有发生氧中毒的可能性。
1、当吸入氧浓度40%~60%左右,出现胸骨后稍有不适感,伴轻咳,进而感到胸闷,胸骨后有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
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窒息。
2、当吸入氧浓度80%以上,出现口唇或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跳过速,虚脱,续而出现全身强直性癫痫样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3、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环境危害:对环境无害。
但液态氧大量排放时会产生高浓度危害和气云危害。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四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停止时,施行呼吸复苏术;心跳停止时,施行心肺复苏术。
氧中毒后要就医观察24—28小时,以免延误肺水肿的治疗。
皮肤接触:液态氧引起皮肤、眼睛、口、喉、的冻伤灼伤或组织损伤;接触液氧后,必须侵入冷水中解冻。
如果引起冻伤,立即就医诊治。
眼睛接触:脱离富氧区。
接触液氧后,提起眼睑,立即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进入事故现场应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除按防静电服。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剂灭火。
切断气源(或液氧)。
用水冷却容器,以防受热爆炸。
特别危险性: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还原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静电积累,放电可引起燃烧爆炸。
高速氧气流遇油渍、油污易着火。
比空气重,在空气中易扩散。
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消防人员须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防护服,上风向灭火。
隔离事故现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液氧等深冷液化永久气体储槽的绝热层遭到破坏时,会迅速气化而引起爆炸,灭火人员应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穿戴防低温的劳保用品。
尽可能把液体来源阀门关闭,立即切断有关电源,并按事故报警程序报告;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泄漏源,特别小心防止任何可燃物或衣物被氧气饱和而起火。
防止蒸发气体积聚,切勿在液体层面走过或摔倒在液体里。
禁止任何火源。
如不能切断液体泄漏源,用消防水射向液体使其长成冰堤,防止液体扩散和进入下水沟。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作业时使用的设备进行接地。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环境保护措施:对环境无害。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自然气化,合理通风。
小量泄漏:加强通风。
大量泄漏:迅速切断泄漏源,人员紧急疏散至安全区域,强制通风。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贮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操作规程。
充装阀冻结时,严禁明火烧烤或电加热,应用温水解冻。
充装阀口及输气管应严防沾染油脂等活性物质。
严禁倒灌易燃气体或活性物质。
输气管必须使用专用耐压的胶管,连接必须紧密,防止泄漏。
氧气管路要严格脱脂。
劳动护具不得有油污。
现场严禁烟火,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搬运时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
离开高浓度氧气环境后不得接触明火。
操作高压氧气钢瓶,不允许面对瓶嘴、阀杆。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
仓库耐火等级不低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J 16-1987)二级要求。
仓库内温度不宜超过30℃。
严禁明火和其他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雨淋水湿。
应与易燃气体、金属粉末、油脂分开存放。
大于10立方米的低温液体储槽不能存放于室内。
避免与可燃气、可燃物及还原性物质共存。
距可燃物道路、建筑、电器设备应保持安全距离符合。
库房应通风良好,有避雷设施。
严禁烟火,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及个体防护最高允许浓度:18%-40% 中国MAC监测方法:现场便携式、固定式监测报警仪,在线仪表检测工程控制:本品属强氧化剂,助燃,作业场所远离火源、可燃物、易燃物等。
密闭操作。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携带氧含量报警仪和通风设施。
设置警示标示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系统。
个体防护设备: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但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眼睛防护:接触液氧环境戴防护面罩。
手防护:液氧环境(低温)戴棉手套。
其它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必须办理进入密闭容器、有限空间工作许可证,化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亦必须有人监护。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淡蓝色液体PH值:无意义熔点 (℃):-218.8 相对密度(水=1):1.14(-183℃)沸点 (℃):-183.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43饱和蒸气压(kPa):506.62(-164℃) 燃烧热(KJ/mol):无意义临界温度(℃):-118.4 临界压力(MPa):5.08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意义闪点(℃):无意义爆炸上限%(v/v):无意义引燃温度(℃):无意义爆炸下限%(v/v):无意义相对密度(水=1):1.414(-183.1℃)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主要用途:用于切割、焊接金属,制造医药、染料、炸药等。
其它理化性质:无资料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在正常环境温度下,稳定。
危险反应:与可燃物、易燃物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避免接触的条件:避免接触明火、静电、高热热源、油脂、还原剂,分储分运。
禁配物: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如乙炔、氢)、活性金属粉末、有机物质(如油脂)。
危险的分解产物:无。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豚鼠一次吸入100%氧,2—3日后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无资料皮肤刺激或腐蚀:无资料眼睛刺激或腐蚀:无数据(略)呼吸或皮肤过敏:无资料生殖细胞突变性:无数据(略)致癌性:无数据(略)生殖毒性: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无资料吸入危害:参见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中健康危害项。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生态毒性:无资料持久性和降解性:无资料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无资料土壤中的迁移性:无资料第十三部分:废物的性质与处置方法废弃化学品:非危险废物。
废气处理方法:废气直接排入大气。
废弃注意事项:在排放时,应置于室外,远离火种和可燃气体,通风要良好,严防出现高浓度聚集。
人员应远离排放口,以防冻伤。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 1073(液氧)联合国运输名称:液氧联合国危险性分类:第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包装类别:Ⅲ类包装包装标志:贴氧化剂,助燃液体,标签,在储运过程中,应轻装轻卸,严防碰损,勿与可燃气体混装,应分运,勿近火源、高温。
包装方法:液氧用低温液体槽车、储槽。
海洋污染物(是/否):否运输注意事项:严禁沾染油脂。
禁止与易燃气体(如乙炔、氢气)等混运。
严禁与易燃物、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
槽车运输时应有接地链,按规定路线行驶,限速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必须戴好瓶帽和配置防震圈,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碰。
运输工具上不得沾染油脂,应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包装容器粘贴助燃液体警示标签。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法规信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8)《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参考文献: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2、梁玉华《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2008.74、张维凡,《常用化学危险品安全手册》,中国石油出版社,19985、《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