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修订日期:2014年9月2日 SDS 编号:SDS-003-2014产品名称:氧气版本:A/0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氧气化学品英文名:Oxygen产品推荐用途:化工和冶炼中的强氧化剂、制造水、煤气和天然气,低温氧化石油气,焊接及切割金属,火箭发动机,空气净化,液态氧炸药,制冷剂,染料,半导体制造,微电子业,化学气相淀积,还用作标准气、平衡气、零点气。

产品限制用途:工业氧严禁用作医疗。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助燃气体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氧化性气体-1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

危险信息: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可引起或加剧燃烧;氧化剂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热源和火源;避免阳光直射。

连接的阀门、管道、仪表等严禁油脂。

使容器保持密闭,置于阴凉处。

在储存和运输时与还原剂和细粉末状金属等分离开;在运输中钢瓶上要加装安全帽和防震橡皮圈,穿防护服和戴手套。

事故响应:火灾时,使用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

泄漏时,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油脂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安全存储:不燃性压缩气体,保持容器密闭。

远离火种热源。

储存区应备有应急处理设备。

废弃处置:遵守国家和当地法律法规,自然通风处理。

物理化学危险:常温下无色无味气体,气体具有助燃性,氧化性。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积聚;空气中的氧浓度增加,能降低周围可燃物质的燃点;与可燃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有着火和爆炸危险;若遇高温,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皮肤接触液氧时,可引起严重冻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无危害,但液态氧大量排放时会产生高浓度危害和气云危害,能降低周围物质的燃点。

第三部份成分/组成信息第四部分急救措施急救:皮肤接触:皮肤接触液氧,易导致冻伤,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停止时施行呼吸复苏术,心跳停止时,施行心肺复苏术,氧中毒后要就医观察24-28小时,以免延误肺水肿的治疗食入:漱口,饮足量温水,立即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特别危险性:本品助燃,是强氧化剂,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还原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氧比空气重,在空气中不易扩散。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静电积累,放电可引发燃烧爆炸。

液体遇热后变成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导致容器内压开裂或爆炸。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切断气源。

用水冷却容器,以防受热爆炸。

可选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等适合周围火源的灭火剂。

灭火注意事项和措施: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消防人员应在上风向灭火。

喷水冷却容器。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棉质工作服。

应急处置程序:1、尽可能把气体来源阀门关闭,立即切断有关电源,并按事故报警程序报告。

2、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对道路进行警戒,严格限制出入。

3、迅速切断泄露源,特别小心防止任何可燃物或衣物被氧气饱和而起火。

4、防止气体积聚,对现场抽排或强力通风5、禁止任何火源。

环境保护措施:无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露: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大量泄露:设置警戒,加大通风,泄漏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通风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其中重点强调:严禁过量充装和充装不合格钢瓶;钢瓶专用不得改装;钢瓶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对盛装气体进行确认;对钢瓶放至地点,不得靠近热源,距明火10米以外;钢瓶立放时应采取防倾倒措施;夏季防止曝晒;严禁在钢瓶上电焊引弧和用40。

C以上热源加温以及敲击、碰撞钢瓶;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不少于0.05MPa的剩余气体。

在使用设备上必须配置回流装置(如单向阀);操作人员穿一般棉制工作服和戴一般棉制皮手套。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器材储存注意事项:贮存在阴凉、通风的库房内;宜专库贮存;库温不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避免日光直射、雨淋水湿。

严禁与各种易燃品、油脂、金属粉末、乙炔、氢气及各种易燃气体钢瓶混存、混运。

作业时不得摔、振、撞击或地面滚动。

库存中加强检查。

库存数量不宜过多。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人防护接触限值: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美国TVL-TWA :未制定标准;美国 TLV-STEL:未制定标准生物限值:无资料监测方法:化学吸收法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皮肤和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无臭气体。

易燃性:助燃气体溶解性:微融于水和乙醇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在正常环境温度下存储和使用稳定禁配物: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避免接触条件:热源、明火、阳光曝晒、撞击、剧烈振动、腐蚀物品危险反应: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危险的分解产物:无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人如果在大于0.05 MPa(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对所有的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氧中毒”。

肺部毛细管屏障被破坏,导致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各脏器缺氧而发生损害。

在0.1 MPa(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时,就会发生肺炎,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

人在0.2 MPa(2个大气压)高压纯氧环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时 ~ 2小时,超过了会引起脑中毒,生命节奏紊乱神错乱,记忆丧失。

如加入0.3 MPa(3个大气压)甚至更高的氧,人会在数分钟内发生脑细胞变性坏死,抽搐昏迷,导致死亡。

皮肤刺激或腐蚀:无资料眼睛刺激或腐蚀:无资料呼吸或皮肤过敏:无资料生殖细胞突变性:无资料致癌性:无资料生殖毒性: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性接触: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无资料吸入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窒息。

吸入的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信资料生态毒性:无资料持久性和降解性:无资料潜在的生物累积性:无资料迁移性:无资料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废弃处置方法:——产品:可直接排入大气——不洁的包装: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处置废弃注意事项:处置时,远离火种、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油脂、乙炔。

钢质气瓶报废处置时,应散尽瓶内气体。

瓶内气体放散时,在放散口附近严禁烟火,且放散管应引出室外。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22001 UN号:1072联合国运输名称:氧联合国危险性分类:第2.2类非易燃无毒气体包装类别:Ⅲ类包装包装标志:非易燃无毒气体、氧化剂包装方法:钢质气瓶海洋污染物:否。

运输注意事项:氧气钢瓶不得沾污油脂。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GB20576-2006、 GB20602-2006)《危险化学品名录》:列入,将该物质划为第2.2类不燃气体。

《剧毒化学品目录》:未列入。

《危险货物品名录》(GB 12268-2012):列入,第2.2类非易燃、无毒气体。

《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IECSC):列入《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2008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最新修订版日期:2014年9月2日修改说明:本SDS按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T16483-2008)标准编制;由于国家尚未颁布化学品GHS分类名录,本SDS 中化学品的GHS分类是企业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说明规范系列标准(GB20576-2006∽GB2062-2006)自行进行的分类,待国家化学品GHS分类目录颁布后在进行相应调整。

缩略语说明:GHS: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CAS NO:美国化学会的下设组织化学文摘社(ChemicalAbstractsService,简称CAS)。

该社负责为每一种出现在文献中的物质分配一个CAS编号,这是为了避免化学物质有多种名称的麻烦,使数据库的检索更为方便。

其缩写CAS在生物化学上便成为物质唯一识别码的代称,相当于每一种化学物质都拥有了自己的“学号“。

如今的化学数据库普遍都可以用CAS编号检索。

中国MAC(mg/m³):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指任何有代表性的采样中均不得超过的浓度,在我国范围内应用。

中国MAC是主要负责控制与连接物理层的物理介质的位于OSI七层协议中数据链路层的下半部分。

另外在免疫学中指补体激活后产生的膜攻击复合体。

美国TLV: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TLV):指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merican Conference OF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ACGIH)推荐的接触限值,又分为以下几种。

美国TLV-TWA: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hreshold limitvalue-time weighted average,TLV-TWA)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此浓度下反复接触对几乎全部工人都不至于产生损害效应(adverse effec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