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深中医药大学 药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精深中医药大学 药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效学: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3、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称为药物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1、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患者不利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称为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2、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反应。

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反应服用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现象”继发反应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的葡萄球菌性肠炎特异质反应①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的人对骨骼肌松驰药司可林特别敏感。

②先天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及伯氨喹啉后可发生溶血。

致畸反应药物依赖性①躯体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

②精神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3、药物剂量: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剂量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4、量效曲线特征性变量:(1)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2)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强度高,用量小;效能大,疗效好。

5、质反应量效曲线:治疗指数: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 LD ED ,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6、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生理效应的条件:(1)亲和力(亲合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在活性(效应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的能力。

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第三章药物的体变化——药动学1、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是什么?①膜面积和膜两侧的浓度差:越大,越易扩散②脂溶性大,易扩散③解离度➢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易扩散➢解离型:脂溶性小、难扩散④环境PH值➢弱酸性药物酸性环境:非解离型多、脂溶性大、易扩散碱性环境:反之➢弱碱性药物酸性环境:解离型多、脂溶性小、难扩散碱性环境:反之?归纳:酸性药物在偏酸环境中易扩散到偏碱侧2、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跨膜转运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3、分布:药物从血液进入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意义:1)可逆性:处于动态平衡,当已游离的药物被代和排泄,可从结合型解离出游离药物补充。

2)结合率:结合率低的作用较强。

3)饱和性:血浆蛋白有限,饱和后,增加药量,作用­,毒性­。

4)竞争性:当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共存时,易发生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强者把结合力弱者从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排挤下来,使后者游离浓度­,作用­,毒性­。

②血脑屏障:是指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以及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故使许多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透过BBB进入脑组织的生理屏障。

4、转化:药物在体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①药物转化的最终结果:第一相:氧化、还原、水解产物多数是灭活的代产物,但也有少数变成活化或毒性代产物。

第二相:结合可使代产物水溶性和极性增高,利于药物经肾排泄,防止和减少药物在体长期贮留及引起蓄积中毒。

②药酶的诱导剂:能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药酶抑制剂:能降低药酶活性的药物5、排泄:药物或其代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肝肠循环:某些经胆汁排泄的药物的代产物,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可被重吸收而再进入体循环。

意义: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6、影响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因素各是什么?吸收:1.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工艺2.机体:pH、胃肠功能、吸收环境3. 其他:首过效应、容物,等。

分布: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数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清蛋白是主要的结合蛋白。

2、细胞膜屏障1)血-脑屏障®脑细胞、脑脊液脂溶性高,易脂溶扩散2)胎盘屏障®多数药物易进入胎儿循环3、体液PH值临床上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尿液,能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并促进从尿排出,因而可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4、器官血流量和再分布①血流量,以肝中最多,肾、脑、心次之。

②脂肪组织是脂溶性药物的储库(再分布)。

5、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甲状腺四环素----牙与骨骼排泄:1、肾排泄影响因素→肾脏功能①滤过:滤过率、分子大小②重吸收:脂溶性易吸收--受尿液pH影响(酸药酸境吸收多排泄少)③分泌:酸、碱性药物两类主动分泌系统。

同类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分泌减少者,作用增强,作用维持久2、胆汁排泄3、其他排泄①乳汁排泄:偏酸排碱药(吗啡、阿托品、麦角生物碱)②唾液、毛发、皮肤、泪腺、汗腺7、生物利用度(F):血管外给药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8、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9、稳态血药浓度(C ss;坪值):连续给药5-7个t ½后血药浓度可达到一个稳态水平。

第六章拟胆碱药1、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1)缩瞳M受体兴奋---环状肌收缩--瞳孔缩小2)降低眼压可通过缩瞳作用,虹膜向中心拉紧,虹膜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变大,房水易于通过巩膜静脉窦进入循环,房水回流受阻,眼压减低。

3)调节痉挛作用于睫状肌上的M受体,能调节于近视,使远距离的物体不能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故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

2、新斯的明作用:兴奋骨骼肌抑制AChE、激动N2-R、促进ACh释放收缩平滑肌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解救肌松药过量中毒如筒箭毒碱过量时的解救。

第七章抗胆碱药1、阿托品药理作用:(﹡﹡﹡﹡)1. 抑制腺体分泌(1)对唾液腺、汗腺抑制作用最强;(2)对泪腺、呼吸道次之;(3)对胃酸分泌影响较小。

2. 解除平滑肌痉挛松弛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脏平滑肌松弛作用更明显。

作用强度比较:胃肠道>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子宫3. 对眼的作用(1)扩瞳阿托品阻断虹膜环状肌上的M受体,使环状肌松弛退向四周边缘所致(2)升高眼压扩瞳可使前房角间隙变窄,房水回流受阻。

(3)调节麻痹阻断睫状肌上的M受体,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固定扁平状,屈光度降低,视近物模糊不清,只能视远物。

4.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1)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1~2mg) ,表现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

(2) 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这与阻断M受体作用无关。

较大剂量阿托品: 直接扩皮肤血管;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5. 兴奋中枢临床应用:▲1.腺体分泌过多(1)全身麻醉前给药(2)严重盗汗和流涎症▲2.脏绞痛:胃肠绞痛>膀胱刺激症>胆绞痛和肾绞痛(胆绞痛,肾绞痛与镇痛药合用)3.眼科:(1)虹膜睫状体炎(2)检查眼底(3)验光配镜,使调节麻痹,晶状体固定现少用,仅儿童验光时用.▲4.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

5.抗休克用于治疗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休克。

6.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早、足量、反复(阿托品化→维持量)▪阿托品化指征:瞳孔较前扩大、颜面潮红、皮肤粘膜干燥、轻度躁动不安、心率加快、肺部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

不良反应:1.口干,皮肤干燥(高热病人! )痰难以咳出(支气管炎症病人!)2.畏光,近物不清(青光眼! )3.排尿困难,便秘(前列腺肥大病人! )4.心慌(心率加快的病人!)5.面部潮红6.中枢兴奋第八章拟肾上腺素药1、去甲肾上腺素NA /NE作用:1)血管激动血管的α1受体,是血管收缩,主要是使小动脉和小静脉的收缩。

2)心脏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反可使心率减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一般不变或稍降。

3)血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BP增加4)对代的影响(较大剂量才产生)血糖增加;游离脂肪酸增加应用:1)休克早期,小剂量,短时间;神经源性、过敏性休克等2)药物中毒性低血压#3)上消化道出血2、异丙肾上腺素ISO作用:1)心脏:兴奋β1-R,心力↑,心率↑,传导↑,心输出量↑,心肌耗氧量↑2)血管:兴奋β2 -R,扩骨骼肌血管。

3)血压:(1)小剂量,收缩压↑∕舒压稍↓;(2)较大剂量,收缩压↓∕舒压↓,Bp↓。

4)松驰支气管平滑肌:强大而迅速,但不能消除黏膜水肿。

机制:①兴奋β2 –R,扩支气管平滑肌②抑制过敏性物质(组胺)释放5)促进代: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

应用:1.心跳骤停:心注射。

2.II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3.支气管哮喘:舌下或气雾吸入能控制急性发作。

4.休克:适用于血容量已补足而心输出量较低.外周阻力较高的休克缺陷:未必增加肾血流量3、肾上腺素Adr作用:1)兴奋心脏兴奋心脏β1 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传导加速,心率加快2)缩舒血管α-R⊕(占优势)→皮肤粘膜、脏血管(肾脏)→收缩β-R⊕(占优势)→肝脏、骨骼肌、冠脉→舒3)血压强心→心输出量↑→收缩压↑对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作用:若事先给有α受体阻断药,再给肾上腺素,此时由于受体作用占优势,使升压转为降压。

4)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兴奋β2-R)5)促进代血糖↑;脂肪分解↑应用:1)用于心脏骤停的抢救(心室注射)。

2)局部止血3)与局麻药配伍目的:①减少吸收中毒②延长局麻时间③收缩血管,减少手术出血。

禁忌!:末梢部位手术时,以免局部组织缺血坏死4)支气管哮喘(急、重症的抢救)5)过敏性休克(首选)作用:肾上腺素可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降低通透性;同时激动受体,改善心功能;另外激动b2 受体可缓解支气管痉挛和减少过敏介质释放。

5、多巴胺激动α1-R→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压↑激动β1-R→心肌收缩力↑→治疗休克脏血管扩→脏供血↑激动DA-R 肾血管扩→肾功↑(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尿量↑→治疗急性肾衰作用于肾小管→Na+排出↑4、麻黄碱特点1、对心血管和支气管的作用与AD相似,但起效慢,作用弱而持久.2、中枢兴奋作用较强.3、化学性质稳定,口服有效4、易产生快速耐受性第十一章镇静催眠药1、地西泮药理作用:该类药物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癫痫、中枢性肌肉松弛等临床应用:1.治疗焦虑症,消除焦虑患者的紧、忧虑、恐惧及失眠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