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物流性能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物流性能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物流性能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6 9:57:20 点击:2摘要:城市物流贯穿于整个城市系统,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由于服务范围和所处环境的特定性,城市物流的运作环境和体系结构更为复杂。

正确认识不断发展的城市物流,并基于城市整体发展角度对一个城市的物流运作进行全面合理评价,对保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物流性能可以综合衡量城市的物流运作水平,从城市物流的输入、输出及其运作效率角度建立城市物流性能评价体系,是对城市物流的运作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其完善与否决定着城市物流评价的合理程度。

关键词:城市物流;概念;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新的进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数量迅猛增加,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型城市,发展尤为惊人。

快速城市化的新形势带来了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我们建立高效的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求的城市物流系统。

为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和城市发展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继续恶化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物流作为城市的血脉,贯穿于整个城市系统,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适应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城市物流作为城市内的一种区域物流活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先进、运作效率高、能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不仅能满足城市的物流需求,还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低效率、高污染的城市物流运作必然会制约城市的综合发展。

因此,一个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能否跟上城市的整体发展步伐并为城市的经济活动提供保障;一个城市的物流运作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作用是否与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匹配,都是城市管理者需要了解和思考的问题。

城市物流运作有输入,也有输出。

输入反映的是城市物流运作的基础,包括城市物流的硬软件配置;输出是城市物流运作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各方面的绩效。

同时,不同城市间的输入输出比还可以反映城市物流的运作效率。

消费者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得人们不再只关注城市的经济水平,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对城市物流的评价不能再局限于经济角度,对城市物流的认识要更加全面、科学。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物流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的评价上,史秀萍、刘志英等(2004)[2]最早建立了城市物流评价体系,从城市物流活动和城市物流影响两个方面对城市物流进行评价,考虑了城市物流的内部运作绩效和外部影响;赵启兰,王耀球等(2006)[1]利用AHP法进行了城市物流在区域物流中的定位分析;吕璞、王洋等(2009)[3]认为可以从物流发展能力、物流发展环境、能耗和资源三个方面评价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汪波、杨天剑等(2005)[4]从物流合理化程度、物流子系统效率、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建立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谢如鹤、邱祝强等(2008)[5]从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组织形态和规模、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市场竞争力、产业社会化水平和区域内物流公司整体竞争力角度来衡量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水平;李孟涛(2013)[6]从城市物流的经济性绩效、社会性绩效、环境性绩效对城市物流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不难看出,以往研究中,有些仅从区域物流产业自身来评价区域物流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有些则只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评价了城市物流的外部绩效,有些虽然同时考虑了城市物流自身的竞争力和外部绩效,但是对各个方面的评价尤其是对外部绩效的评价并不全面。

综上,目前还没有人对城市物流发展现状的全面衡量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更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城市物流的含义及其特点,给出用以全面衡量城市物流发展现状的指标———城市物流性能。

另外,本文还从城市物流运作的输入、输出以及运作效率角度给出了城市物流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全面评价城市物流提供借鉴。

二、城市物流性能内涵(一)城市物流及其特点城市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城市物流的概念或内涵。

王之泰(1995)在《现代物流学》中指出,城市物流要研究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的如何流入,如何以更有效的形式供应给每个工厂、每个机关、每个学校和每个家庭,城市巨大的耗费所形成的废物又如何组织物流等。

谷口荣一(1999)将城市物流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交通阻塞、能源浪费等因素,对城市内所有企业的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

崔介何(2003)认为:城市物流是在一定的城市行政规划条件下,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发展特点而组织的区域性物流。

何明珂(2003)在《中国交通报》上指出:城市物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流,比平常提到的物流多了一个边界,需要在物流涉及到的诸多方面上加上地域的限制和城市的属性。

史秀萍(2004)认为:城市物流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核心,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物流和运输活动的最优化,同时努力降低物流活动对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环境和能源消耗的负面影响的活动。

城市物流的目的是在考虑公共计划的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全面优化城市物流系统。

[2]王健(2004)认为城市物流是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市物资流动特别是货物运输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体控制,解决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一系列物流公害,减轻城市环境负担,实现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

[7]程世东(2005)认为: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废弃物的清理等活动。

[8]目前国内外学者站在城市物流系统的角度,对城市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物流系统理论和系统结构要素的探讨上,马继业、朱晓宁(2004)认为城市物流系统的运作存在着两种属性,即城市物流系统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和企业经营属性。

[9]王国文、王文博(2011)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将城市物流系统分成了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物流运营系统、城市物流信息系统、城市物流技术系统、城市物流政策系统五个子系统。

[10]马燕强、海跃(2011)认为城市物流运营系统由三个紧密相联的部分构成:城市集运中心、最后一公里配送和逆向物流。

[11]姜振华(2014)认为城市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有自己特有的四个主体:物流供应者、物流需求者、城市管理者和居民。

[12]基于以上学者对城市物流的理解,本文认为城市物流是为满足城市的特定需求,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内综合考虑运作环境和运作绩效而进行的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与有效益的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由于服务范围和所处环境的特定性,城市物流有自身特点:(1)不同的城市物流针对不同的物流需求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的分类越来越多,可以按行业分类,也可以按地域范围分类。

城市物流业涵盖了这些物流的多个范围和空间,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行业。

城市物流是以城市为主体,围绕城市发生的物流活动,是一种社会物流。

不同城市之间各产业的发展程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不同,物流范围和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城市物流系统提供的服务类型、城市物流业的结构也随之变化,城市物流系统的设施设备、运作过程、功能实现也各有不同。

(2)城市物流系统构成更为复杂与传统的物流运作不同,城市物流的利益相关者更多,除了物流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亦与城市物流的运作息息相关。

城市物流系统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计划、组织和运作实施是在既定的城市管理政策下进行的,如不同的限行政策会对城市物流运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反之,城市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也会根据城市物流的运作状况以及其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制定合适的物流业管理政策。

换句话说,城市物流的发展与城市物流管理政策的制定是相辅相成的。

此外,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物流的需求者,又是城市物流的供给者。

城市居民还受到物流运作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给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城市居民也会对城市物流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

(3)城市物流有特定的运作环境城市物流的运作是以一定的硬件和软环境作为基础,硬件环境包括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等有形的资源,软环境则主要指支撑物流运作的无形资源。

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管理者的决策思路的差异使得每个城市的物流运作都有其特定的、不可复制的运作环境。

(4)消费物流是城市物流的主要特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骤增,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倒逼各大都市进行城市功能疏解,推动第二产业向城市外部转移,城市逐步演变为消费型、服务型城市。

因此城市的消费集中且需求量大,是商品集散的中心,配送成为城市物流的主要运作模式。

另外,在这种产业结构中,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

城市物流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产成品的流入和生活废弃物的流出。

(二)城市物流性能的基本含义城市物流是一种区域物流,又是一种社会物流。

城市物流系统的构成更为复杂,它涉及到的主体有城市物流的需求者、城市物流的供给者、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

城市物流的需求者由于生产或生活的需要产生了获得物流服务的需求,城市物流的供应者通过城市物流运作提供相应服务;由于城市物流运作的特定区域和特定环境,它的运作过程不仅有物流服务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也涉及到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物流服务的需求者,又有可能是城市物流的供应者,同时又生活在城市物流运作的基础———城市系统中,物流运作对城市系统在交通、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关系着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城市居民受城市物流的影响又会对城市物流的运作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

城市管理者则期望通过政策措施从系统角度全面优化城市物流的运作环境,以保证城市物流运作给城市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

城市管理政策必然会影响城市物流的发展,同时,城市管理政策的制定也不是盲目进行,会针对城市物流的发展状况来具体制定和实施。

因此,城市物流与城市管理政策之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城市物流运作体系如图1所示。

从其输入角度来看,系统运作必然需要一定的运作环境。

对于一个城市的物流系统而言,其运作环境可以分为硬件设施和软环境两大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