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导论第一章资源概念资源的广义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为资源。
资源的狭义理解:“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的场所(辞海)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林木、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机能等(英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的;自然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它是针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作为中心而言的外部自然要素的总和。
资源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绝对、相对)、权属与流转的特性环境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利与害的差别、公益与转移的特性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资源科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短缺;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全球性。
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水分过少和土壤贫瘠成为影响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的消耗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对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远远大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
汽车的发明显著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区土地严重退化;化肥的广泛使用,在导致全球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其导致的污染也越严重;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小结-资源科学产生背景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压力、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具有全球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自然作用同等量级。
资源科学的发展简史与基本认识(一)从20世纪初期,资源科学开始孕育(二)二战后,中东相继发现了巨大油田;20世纪50 年代开始,资源科学开始建立(三))1980年代开始,一系列涉及自然资源利用的国际研究计划起步,资源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四个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计划(WCRP)●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Future Earth”研究计划--Dynamic Planet(科学基础) --Global Development(影响评价) --Transformations toward Sustainability (政策与管理)资源学科属性1.资源科学属性:资源本身具有自然、社会与技术三重属性。
据此,资源研究的学科定位就必须考虑其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的三重地位。
2. 资源科学资源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是在传统的地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3. 资源学科借鉴美国CIP体系,把资源与环境研究,均归为“交叉学科”门类,并划分为资源学与环境学两个学科群(一级学科)第三章资源科学原理资源分类:广义上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生态系统服务自然资源:指诸如矿产资源之类的地球资源、以及太阳辐射和地球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以自然属性为主的资源。
社会资源:是指人类劳动的产物,是通过人类劳动而产生的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各类资源。
人力资源-劳动力人才知识资源-专利、商标、版权、专有权、人类遗产固定资产(资源)-各种结构物(道路、房屋、厂矿、网络、通讯设备等)信息-数据库、图像、磁盘、光盘等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环境与生物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提供给人类的服务功能狭义——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气候、生物、淡水、土地、海洋、自然风景(旅游)资源能重复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矿产资源不能重新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能源资源资源科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规律:包括物质不灭定律、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规律(水、碳、氢等)(植物-动物-微生物)、循环经济(开发-利用-生产-消费-废物利用)2.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包括自然界能量运动定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Lindeman law: 1/1定律)、生产系统的能流、生活系统的能流3.地域分异规律:包括自然地带与非地带性(太阳能、海陆分布、地势差异等)、人类社会地带与非地带性(城市、道路、矿山、网络等)、政治地图(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等)4.资源价值与价格规律:依据有资源有效性与稀缺性、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人类劳动物化过程)、产品市场价格论-影子价格(高效能的稀缺资源在最优利用的条件下,其每单位能获得的超额利润)、生态效益论-循环经济原理5.区位论原理:包括杜能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原料地-生产地-消费地)(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苏联学者的地域综合体、区域增长极理论(区域增长中心,就是在区域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高增长率,并能促进和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增长的空间单位)杜能环:1.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城市周围是广阔的、自然条件均一的可耕平原;2.均匀分布着具有相同技术素养的农民,他们追求最大利润,并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3.城市是农产品惟一的市场,马车是惟一的运输工具,农民承担农产品的运费,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杜能环形成机制利润=市场销售价格-(生产成本 +交通运输成本) 利润+交通运输成本=市场销售价格-生产成本=常数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强调价格和成本的因素,目的在于寻求最小费用的区位2.工厂偏向运输费用最低的区位。
最理想的区位:距离与运量的乘积之和最小第四章土地资源一、相关概念1.土地的概念及内涵土地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2.土地的内涵(1)土地是地球表面的特定区域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海洋不属于土地的范畴(2)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的剖面土地活动层在平面上扩展,便构成土地的立体三维空间实体(3)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自然因素:大气、生物、土壤、岩石、水、地貌社会经济因素:土地的位置,人口状况,土地适宜经营的产业及适宜程度,土地开发利用所需投入,土地所属关系等(4)土地是一个历史综合体具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5)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2.土地资源的特性:土地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两重性自然特性:面积有限、利用永续、位置固定、质量差异经济特性: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增值性、报酬递减性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1.土地类型分类:相似的外貌形态;相近似的成因及可比拟的、相近似的土地性质2.土地利用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归并或划分三、土地资源评价1.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主要包括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利用潜力。
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作出等级的评定。
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评定主要分为城镇用地/农用地分等定级;城镇用地/农用地估价城镇用地估价方法: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剩余法农用地估价方法:毛利分析法3.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与自然灾害:同样的自然灾害面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的损失程度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高风险区的土地开发利用,会“放大”灾情)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我国的耕地资源现状):耕地总量多人均量少,后备资源有限;耕地减少情况严重;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耕地退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第五章水资源一、背景知识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淡水只占2.5%,其中可利用的水(主要是河流径流)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水资源的具有多用途性,储水总量不能完全用完;水资源分布在空间上高度的不均匀;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也不均匀;水资源污染导致可用水减少水资源问题的核心1. 水≠水资源→开源2. 时空分配不均→调控3. 多用途性→优化配置4. 水资源节约→价格杠杆二、水资源概念与分类概念:广义的水资源包含自然界内一切形态的水;狭义的水资源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传统意义的水资源(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水资源是指从地表(河流、湖泊等)以及地下含水层(地下水)可提取的淡水,它们来源于降水。
蒸散过程(包含土壤的蒸发与植物的蒸腾)减少了降水的可利用量,因此它是一种水资源的损失。
最大可能的可更新淡水资源=降水-蒸散。
现代意义的水资源(从地球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水资源(蓝水),也包括土壤中的水分与被植物利用的水分(绿水)水资源的特征(1)循环性与流动性;(2)时空分布不均匀性;(3)多用途性与利弊两重性[多用途性:生活、农业、工业、生态、水电、航运;利弊两重性:过多(洪涝灾害)过少(干旱缺水)水资源的分类按存在的空间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更新、不可更新)按用途分: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维持生物地球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水、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用水)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维持河流必要的天然径流量,保证水生生物的生长,以及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的前提下,可以受纳一定的污水。
三、水资源评价1.地表水水量评价:降水量评价、地表径流评价(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系数、径流模数、径流变率)2.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以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估计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地表水的最大可利用量 Q最大可利用= Q当地河流径流+ Q入境-Q出境3.地下水水量评价储存量:储存在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