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与刘姥姥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与论述: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

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

再次。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

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

文学消费作为一般商品消费,对于作者、出版者、发行者以及广大读者有着重要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和影响。

二、怎么理解“文学是一种人学”的说法?①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文学是人学对文学的一种界定。

其根据在其再现和表现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是人。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文学反应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人。

②文学的目的是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必然会反映社会,反映社会,反作用于社会。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作用,这样,反映社会的文学必然会以人作为对象对社会进行再现,文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的创造,文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

③文学是人的自我意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文学是人学是周作人在其著名作品《人的文学》中提出。

20世纪伊始,外国文学观念涌入国内。

在日本留过学的周氏兄弟受当时日本浪漫主义的影响,当面对新文学的建设时,提出“人的文学”认为中国的文学是庙堂文的,腐朽的,非人的文学,所以要建设清新的“人的文学”,此文章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之后又一重要的新文学建设文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巨大的意义。

事实上,国外从卢梭,伏尔泰开始,就有着“文学是人学”的概念,更早的是“文艺复兴”中由神到人的转变就有着模糊的人学。

如果要追根溯源,那么古希腊的原欲精神也可作为“人学”。

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大写的“人学”,即关注现实,主要是有现实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倡导的“群体的人学”,社会主义人学倡导一种是小写的“人学”,强调描写个人的感悟,一时的心境,主要是社会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以及自由主义者所倡导。

周作人早期倡导“平民的文学”;2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就转向“小写的人的文学”了。

整个20世纪文学,其实就可以看出文学的争夺。

钱理群老先生在《现代文学三年》的序中提出现代文学中“人的文学”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

三、你认为“文如其人”吗?为什么?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文如其人。

①“文如其人”顾名思义,即可通过文来展现人。

比如李清照(她早期的生活富裕,出嫁后与赵明诚生活更是美满快乐,所以前期多写悠闲生活;金兵入据中原时,丈夫离世,境遇孤苦,在后期便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如梦令》是李清照年轻时的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西亭畅游,这首诗表现清新淡雅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任何压力。

只管儿女情长,赏花弄月。

后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在耳。

这首《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②孔子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文如其人”的观点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像贺铸,是一个词风和个性都非常特别的人。

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能诗文,尤长于词。

他既有《六州歌头》这样一首寓豪士、侠士、狂士于一体的自况生平之作,又有《鹧鸪天》这样于平静的笔端之下溢满对妻子的深情,真挚哀婉,感人深至的词,由此可见其文与人相悖。

③对于文是否如其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讲文与人的立场放置于一个客观的环境看诗。

对于文确如其人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人来分析他的文学创作,也可以通过文学创作这样途径来了解人的性格特征等,这样可以易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对于人与文相悖的情况,则应该适当的把握文与人这一关系,将文与人的联系剖开而论,这样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也不至于进入一个误区。

四、电子文化如何瓦解了作者的地位?电子文化是以各种电子媒介为载体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的文化,比如电脑,网络、手机等。

由于技术的进步,一种新的电子文学应运而生,它彻底改变了印刷文本的物质性,形成了极为复杂的超文本。

消解了印刷文化中的理性书写主体。

①首先,电子文学创造了超文本的广泛链接,使那种固定和独立的印刷文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文本与诸多副文本的网状结构。

固定的独立文本地位消失,导致了独立自主的作者地位的动摇,也就是说超文本削弱了作者的自主性。

②其次,如果说多重链接打破了印刷文本的独立自足性,构建起一个文本间的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的话,那么,一种全新的分叉选择创造了超文本。

较之于印刷文本的作者,在超文本的生产中,书写带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

分叉选择也就是作者可以在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中选择自己想要的方案。

当然,问题往往呈现相反的方面,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作者在不断的选择和组合时,难免产生手足无措的无能感和挫败感,因此造成超文本的碎片化和平面化。

这种情况下,印刷文化时代那种自我掌控和决定性的作者主体性消失了,作者的书写看起来更像是一架机器。

③线性模式的瓦解,亦即非顺序性书写的出现,他终结了印刷文化书写和阅读的线性模式。

超文本的非顺序性意味着思维形式的变革,不但写作过程不在依循某种惯常的顺序,叙述情节也打破了从开端到结尾的顺序,甚至作者和文本的因果关系也变得不那么确定。

总之,在电子文化的超文本环境中,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印刷文体中那种固定独立的文本及其作为生产者的独立自足的主体被消解了,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功能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五、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不同?①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

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

②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

区别: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就不是生活真实中的人,他是一个猴子,但又具备人的性格与特点,有人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说孙悟空是一个艺术典型。

6、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作为话语的艺术?1、(1)形象的间接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不直接作用于读者者的感官,却因为模糊性和多义性,可以充分调动读者想象,使读者获得自由的审美感受。

如小说的影视改编总是不尽人意。

(2)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这是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

(3)文学还可以借助种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绘画,雕塑只能通过形体,电影通过动作,音乐能表现内心世界,但太抽象。

2、因为话语是文学语言的存在方式,文学语言是话语:作品是作家站在某种立场进行的价值构建,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往往还会观察语言背后的价值立场。

将文学语言看作是话语,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价值构建,正确揭示了文学语言的意识形态构建属性。

文学话语的特点具有蕴藉性七、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我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文学活动与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不同,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更具体的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虽然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它主要通过对具体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首先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创造,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烙下了独创性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不同的文学创造主体就有不同的艺术格调的作品,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写起文章来,一个沉郁、辛辣,一个平和、冲淡;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一个崇尚亲适趣味,他们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