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16城市探索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也是世界电子产品重要的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新加坡自1959年建国、1965年独立以来,保持了近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400美元上升至3万多美元。
其奇迹般的经济成就一直为经济学界所关注。
因此,研究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便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加坡经济发展历程新加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五次成功的经济转型——上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21世纪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具体来说就是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
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八十年代初开始,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不断提高产业结构,90年代尤为重视信息产业,已投资在全岛兴建“新加坡综合网”。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加坡进一步加强创新密集产业的研发,使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趋势。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如今的新加坡人均GDP与当初相比增长了80倍,接近4万美元,已经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在亚洲位列第一。
新加坡政府在2010年更是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研发活动,目标是在5年内使研发经费开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
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新加坡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
经历这几个阶段之后,国家日益走向富裕,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并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二、新加坡的三大产业概况1、农业概况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
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
农业拥有可耕地面积5900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9.5%。
因其自然资源贫乏,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粮食全部靠进口,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
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
2、工业概况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岛国,没有淡水也没有石油,但是取得举世瞩目经济成就,在整个发展中,工业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从1965年从马来联邦脱离后, 工业化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转型。
主要有制造业, 包 括炼油、石化、修造船、电子电器、纺织、交通设备等部门。
新加坡的工业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劳动密集阶段。
(2)资本密集阶段。
(3)技术密集阶段。
(4)知识密集阶段。
3、服务业概况新加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将现代服务业确立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来,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加坡服务业发达,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还将进一步增长。
金融业是最大的服务 业部门, 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很快。
旅游业发达,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努力发展成为亚洲提供世界级服务的主要国家,力争到2012年,服务出口年均增长6.5%,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高0.4个百分点,创造2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利用新加坡发展世界级制造业的经验来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具有强有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
[1]三、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验1、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但是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并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1)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和航运业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
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2](3)投资和金融中心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
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12、新加坡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1)建立高效廉洁高效政府就专制与腐败的关系而言,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不过,这一点在新加坡也有例外。
新加坡政府十分清楚,要保障上述福利制度的实现,必须建立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而这一方面新加坡又是全世界的典范。
以高薪养廉为基调的公务员体制,使得违规成本巨大,而法规的高度透明使其难有寻租的空间。
同时,要素市场的高度开放使每个公务员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必须勤勉工作,不断学习,才能保障自己不被世界各地的优秀竞争者所替代。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新加坡采取一套较为合理的公务员激励制度,对犯有贪污行为的公务人员则施以重刑,从而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府运行机制。
(2)建立公积金制度为妥善解决公民住房、看病等关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套强制性的公积金制度,即任何企业在员工的薪金中,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公积金提取比率为员工配发公积金并将其存入员工固定的公积金户头。
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新加坡政府规定,雇主发给员工薪金时,要按照其薪金标准的20%由雇主配发公积金,连同扣除该员工薪金的20%一道(即员工薪金40%的金额),存入该员工公积金户头。
该员工可按照有关规定,在购房和看病以及子女教育等开支时使用公积金款项。
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基本保障了新加坡公民基本生活水准。
对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对中小企业加以扶持1田兴利;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959-1996)[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2夏子敬;新加坡贸易开放、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7年.3王静;论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J];情报杂志;2003年08期.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经验管窥胡国洪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2【摘 要】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总面积647.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400万,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80年代已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
近年,更在转口贸易、货运业、制造业、金融服务等等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资讯科技产业,高密度、大容积半导体芯片,生物科技等以作为今后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动力。
由于新加坡经济连续保持着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为国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经济迅速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跻身新兴工业国家行列。
由此可见,新加坡是近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国家。
因此分析和借鉴其经济增长模式和经验就是我们需要做的了。
【关键词】新加坡 积极发展 模式城市探索如通过年末村干部的履职考核和日常的民主监督,使村干部认真做事。
第三,要引导村民参与公共事务。
引导村民通过民主参与的途径,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益。
第四,严格落实村庄规划。
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要根据村庄规划,以劝说、补偿、举报并协助职能部门执法等方式规范村民建房行为,使其符合村庄规划的要求。
第五,塑造村庄村民意识(社区的社民意识),创建村庄文化。
村级组织通过各种载体,如宣传、文体活动、民俗活动、创建活动等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使村民产生村庄认同,进而使村民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
(三)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农村居民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农村就地城市化的最终受益者。
因此,在农村就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民主体性体现出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实质城市化才会真正完成。
“他们不应被首先看成是精心设计的发展计划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在适当的机会下,(让)个人可以有效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并且互相帮助”。
⑥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提高村民觉悟、培育成员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村民学校、宣传栏等阵地宣传国家政策、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业务培训,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通过组织村民代表、村民对示范村的参观考察,开阔村民视野、提高村民觉悟;通过广泛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建设为途径,以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与村民的交流沟通等形式,培育村民成员意识。
作者简介中共乐清市委党校课题组:组长,吴金汉;成员,陈振宇、谢安民、周培珍;执笔:陈振宇。
参考文献[1]杨世松:《“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理论月刊》2008(7)。
[2]张鼎如:《中国农村就地城市化刍议》,《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
[3]任远:《农村村级社区发展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年。
[4]周大鸣:《论中国乡村都市化》,《社会科学战线》,1996(5)。
[5]陆桂生、贤成毅、唐奇展:《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理论与实证—以广西都安为例》,《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21(2)。
[6]王少波、陶玲琴、魏修建:《关于我国农村城市化路径的选择与金融支持》,《中国人口》,2007(4)。
[7]付月香:《浅谈农村就地城市化》,《市场论坛》,2010(9)。
[8]丁少群、王信、林平忠:《厦门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
[9]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10]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