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年级:高一班级:学生姓名:【课前预习任务】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
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经典点评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破秦军。
此时的项羽,豪气满天,“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垓下之战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
这是怎样的痛断肝肠!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背景知识《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
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
项,刘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
项梁死,刘项分别战于黄河南北。
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咸阳。
刘邦攻下咸阳后,吞并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关中王。
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5、文化常识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课文解题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7、字音字词大盘点欲王.关中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崤.山好.美姬.鲰.生说.我熟与君少长.从百余骑.奉卮.酒为寿戮.力而攻秦樊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交戟.之卫士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按剑而跽.沛公之参乘.赐之彘.肩切而啖.之如恐不胜.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道芷.阳8、三台一中导学案p33----34知识梳理(一至六)【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约3分钟)1、积累成语。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关于《史记》《史记》全书共()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
(约3分钟)表一:楚汉人物对比表表二:人物关系表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叙事脉络。
(约12分钟)1、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明确:宴会前:→→→→项伯说情宴会上:刘邦谢罪→→→→宴会后:→→→→诛杀无伤2、现在我们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同学们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①课文按宴会前、中、后怎么分段?②宴会前部分记叙了哪几件事?③宴会中记叙了哪几件事?④宴会后记叙了哪几件事?七、作业设计1、三台一中导学案p33----34【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约35分钟)3.提问为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一段主要讲了哪几件事?答:(2)项羽接获曹密报后,当即大怒,一个“怒”字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答:(3)刘、项双方兵力如何,介绍兵力与驻地有什么作用?答:4、小组讨论!项羽要打刘邦的原因和范增支持项羽打刘邦的原因一样吗?项羽为什么要打,范增为什么支持项羽打?答:第二段的教学,讨论课文内容。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第二段一共写了哪几件事?答:2、项伯一个怎样的人?答:3、事情败露,刘邦采取了哪些措施?答:4、刘邦和项羽是如何决策的?答:5、第一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第三课时】二、(引入第三段的教学)1.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从.百余骑.(;骑:。
)数目.项王(目:,。
)且为所...虏(且:;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三、课文第三段讲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第三段一共写了哪几件事?答:2、沛公是怎样谢罪的?答:3、宴会上,席间座次是怎样的,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答:4、席上有三次峰点和落点,本段出现两次峰点,是哪两次?答:5、找出文中的典故?并说明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答:讲解翻译课文第4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把握樊哙的语气语调,感知宴会中的紧张气氛。
(引入第四段的教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第四段一共写了几件事?答:2、此段在情节上的起落如何?答: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答:4、樊哙和刘邦的讲话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出樊哙是一个怎样的人?答:【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约1分钟)二、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
请同学们齐读第5-7段。
(一)梳理文段。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每段分别写了哪几件事?答:2、第五段的行事箴言和课内成语分别是什么?答:3、结合全文,体会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答:4、探讨:很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答:三、拓展延伸:1、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又将如何?答:2、让我们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题乌江项王庙寺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答: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答: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答:早读晚记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