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原因之一。
与之相反的,在一些家庭中,长辈对子女过于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总之,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起合理的期望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中小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及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心灵的成长产生着影响。
如果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流道德思想不一样,或是家长言行不一致,都会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矛盾,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有心理健康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必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
我在学校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父母有心理问题而孩子心理健康的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结果同时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母亲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显著相关。
也就是说,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健康状况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到家庭的措施
家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从文化素质上讲,老师都经过专业的师范培训,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家长的文化素质就千差万别;从经验来说,长期一线教育实践使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学生工作的经验,
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是任意的,没有什么经验可谈。
所以家长就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弱项。
如果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学校和家庭更好地互动,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一)改善家校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以往主要是家长会、家访、校访等形式,这些方式本来的目的是好的,只是沟通的内容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一致。
家长会本来是老师、家长坐在一起讨论如何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家长会变了味,变成了“批斗会”。
不少学生反映很害怕开家长会,因为一学期的“劣行”会被老师悉数告诉家长,家长会后无疑会有一场“暴风骤雨”。
从家长角度来说,除了部分学习优秀学生的家长外,大部分家长也不愿去参加家长会,老师在会中并没有给出多少建设性的意见,更多是对他们的埋怨,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开家长会对其来说更是一种羞辱。
转变观念是沟通的关键。
想要良好地沟通,双方必须认识到家校沟通是为了孩子的良好发展而不是相互指责、推卸责任。
家长会的内容应该是师长一起来讨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有经验的家长和老师一起提出解决方案。
除了家长的集体聚会,还有其他方式进行沟通,如家访、校访。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比如QQ群、虚拟网号码,方便老师与家长联系。
所以,沟通的渠道是很多的,关键在于监护人的态度和教育者的关注点。
(二)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但要完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辅导,还要帮助家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一是讲座。
学校可以定期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为广大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的指标等,提高家长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二是报告会。
报告人可以是学校老师,还可以是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有心得的学生家长,报告人把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家长,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三是家长研讨会。
通过教师指导、家长间交流,使家长提高教育艺术,减少家长教育观念上的错误和教育方法上的失误。
四是发放书面学习材料。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印发给家长一些书面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有以下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一些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促进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掌握一些教育方法,为家校合作增添默契。
(三)改变观念,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
通过学校的帮助和自身的学习,家长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还要改变教育观念,这是将心理健康课堂从学校延伸至家庭的重要保证。
1、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
积极心理学提出,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方
式来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作出新的诠释。
家长要重视表扬在教育中的作用。
很多家长认为表扬不利于孩子谦虚性格的养成。
然而心理学家对动物和人的实验都表明,奖励最能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多进行表扬,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表扬要及时。
心理学上叫做及时给予强化,对孩子的成绩要及时肯定。
第二,表扬要适度。
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发自内心,还要适度,不可夸大事实,否则会令人反感。
第三,表扬要具体。
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时要具体,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家长真正注意到他的成绩,而不是随意地赞赏。
2、建立对孩子合理的期望。
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家庭的结构导致了家长普遍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待,甚至有些家庭将几代人没有实现的“名牌大学梦”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就给孩子造成了过大的压力。
对孩子期望过高,会限制了他们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
家长如果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一味指责,有的学生在承受不了各种压力的情况下,会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用逃学、弃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逃避竞争。
人的能力是多元的,学习能力只是其中一项,家长应该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发挥其长处,而不是只把眼睛盯在考试成绩上。
在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家长应建立合理的期望并给予积极的暗示,使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成为孩子努力的动力。
3、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人际关系的好坏是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父母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保证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尊重”的重要性。
不少家长在与子女交流时忽视了民主和平等的原则,影响到了亲子间的良好沟通,也影响到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另外,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要局限于学习,沟通应当是全面的。
孩子可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例如,如何与同学、老师相处,如何发泄不良情绪,如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此时家长都应当给予帮助。
家长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孩子心中的避风港。
当然家长不可能解决孩子遇到的所有困难,但是家长应该能够理解孩子,并去老师和专家那里寻求帮助。
从这个意义上讲,能识别孩子的问题,并积极地去寻求帮助也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关注的重点。
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保障孩子们幸福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