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常见的物质部分,是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
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同时熔点和凝固点将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
下:
①认识领域的目标:
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②技能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思想感情目标:
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教材从固体熔化实验出发,通过学生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应用。
所以我确定
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由于初一学生缺乏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感性认识;图像法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次的应用,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
因此我确定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时作如下处理:
①“固体熔化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没有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缺少了支撑点,这样对初一学生进行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在固体熔化的实验上下一番功夫。
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固体熔化的规律。
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对固体熔化的规律有了感性认识。
②实验药品的选择:教材中只选择硫代硫酸钠和松香进行对比实验。
为了体现科学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教师应提供多种实验药品。
因此我增加了萘、冰,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供实验时选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初一学生已经认识地球、月球、太阳、星星等天体和动物、植物等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但不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到底有哪些?物质不同状态之间能否转化?物质有哪些特性?在生活中他们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也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
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及总结;在课堂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受科学,应用科学。
三、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印发熔化过程记录表、方格坐标纸。
粉末状的硫代硫酸钠(海波)、粉末状的萘、冰、松香和水; 铁架台(带铁圈、铁夹)、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玻璃棒和钟表。
四、说教学方法的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因此教学过程应始终关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心理活动。
只有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这一观点,以及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本节课拟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教学程序启发探究欲望--- 展开探究活动---- 交流探究成果 ---- 继续深层研究
学生活动自主入情 ------- 自学探究 ------- 自研交流 ------- 自启创造
教师活动导向激趣 ------- 导法提示 ------- 导评反馈 ------- 导迁拓展
五、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由“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经过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得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引出新课。
设计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领悟关于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知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特色。
设疑
不同物质熔化特点是否相同?熔化时有什么规律呢?
㈡、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第一个环节:自由猜想
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意识,教师让学生自由猜想。
学生思考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检查后让设计好实验方案的学生讲解他们的设计方案,对切实可行的方案予以肯定、表扬,对不足之处的方案加以鼓励、引导和改进。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1.分工协作,职责分明
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4人一组,(报时、搅拌、读数、记录),根据学生选择硫代硫酸钠、萘、冰和松香做为药品的不同分为四大组做熔化实验。
教师应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强调实验时加强分工协作。
学生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实验才有望成功。
2.仔细观察,认真实验
实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
特别强调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熔化时的状态及温度,及时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每2
分钟记录一次)。
注意:当硫代硫酸钠和萘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
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附:熔化过程记录表和方格坐标图
时间(分)
2
4
6
8
10
温度(℃)
状态
3.分析数据,描绘图像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
指明坐标轴上的两条数轴的指向分别表示时间和温度。
完成硫代硫酸钠、萘、冰和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加以投影展示,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以下分析:
以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图像为例,AB、CD段物质处于什么状态?BC段物质是否吸热,物质温度如何变化?B点、C点及BC之间各处于什么状态?
温度
/℃
60
温度/℃
56 80
52 D
76 D
48 B C
72 C
44 68
40 64 A B
36 A 60
0 2 4 6 8 10 时间/分 0 2 4 6 8
10时间/分
硫代硫酸钠图像松香熔化图像
4.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
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学生交流,通过实验对比、图像分析硫代硫酸钠(或萘或冰)和松香熔化的异同,得出结论:
①固体分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③读“几种晶体的熔点表”,体会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记住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知道常见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
本教学设计是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自己亲手实验的方法开展的,使他们由过去的“观察者”变为“探究者”,由“验证者”逐渐转变为“实验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
让他们体会到了未知世界探究的乐趣。
同时突出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㈢、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A、讨论“真金不怕火炼”是否十分准确?爱迪生为什么选钨丝做电灯的灯丝?
B、做课本第125页练习1、2
通过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规律和图像,教师适时指出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推出物质凝固的规律和图像及特点,达到对知识的迁移。
①物质凝固时都要放热。
②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C、做课本第125页练习3
㈣、总结: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结由学生自己来做:
整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巩固。
明确本节课中采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探究了哪几个问题?
㈤、作业:
1.完成《作业本》(4.1)
2.课外实验:探究蜡烛凝固和冰的凝固特点
六、说板书设计
4.1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
硫酸钠)
固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需要从外界吸热
二、凝固:液体→固体
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凝固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