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整理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节《声音的特性》(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版的《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也是这一章的难点,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

教材力求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三要素和物体振动的关系,了解声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本节课实验较多、内容丰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科学世界”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做好“音调与频率”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这两个学生探究实验。

做好实验,不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另外,还介绍了改变弦乐器音调高低的方法。

2、学情分析:对学生而言,声现象并不陌生,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生活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很浓厚。

但学生对乐音的三个要素理解得并不全面,尤其是三个因素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再次,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

3、教学重、难点重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4、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声的分类。

(2)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设计理念: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根据以上的设计理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交流讨论提出问题──教师点拨指明方向──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

(四)学习方法: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学具:钢尺(塑料尺)、小手鼓、竖笛、二胡、口琴、锣、梳子、玻璃、钢锯条、沾水的泡沫板等。

(五)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流程,而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过程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因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体现出“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地高效的学习过程”这一现代化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要以实验为基础,以情景问题为明线,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发展为暗线。

通过设置系列情景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猜想、实验、探究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主动的行为,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鉴于这些,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设计流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

1、复习引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知识诊断,更是为了后面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埋下伏笔,所以上课时,采用近乎游戏的闭眼听声回答问题的复习方式引入新课。

通过一男一女的声音,让学生对声音的特性进行初步感知,并通过学生猜出回答问题的人让学生了解声音是有特征的,从而引出课题。

2、音调和响度(1)初步感知音调和响度通过对回答问题的两名学生声音的感知,引导学生初步分析男生和女生声音的不同特征,此时,学生不一定能说出其具体的特征,再通过音乐感知,学生能很快地认识到声音的高低变化及大小变化,此时,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再次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音调和响度两个特性。

然后,通过“声音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种特性一定与振动的特征有关。

”的引导,将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引导到对振动特征的探究上。

(2)简单学习振动的相关知识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简单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通过对比认识振动有大小、有快慢的不同。

这样,容易让学生理解振幅、频率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声音的特性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虽然振动的知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它却是本节课知识内在联系的关键,声的分类中也要运用到频率的知识,所以还是要花费了一定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来学习振动的知识。

同时,在实验中,通过暗示教给学生一种改变物体振动频率的方法——改变发声物体的长度,起到分解本节课难点的作用。

(3)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是跃跃欲试,急于探究其内在的物理规律。

初三学生还不能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然后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同时,教师避开了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器材,给学生提供的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器材,这也会提高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器材设计物理实验的能力。

在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中,结合学生所采用的乐器分别介绍《科学世界》中的三类不同乐器——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并介绍如何改变它们发声的响度和音调,并提供给学生第二种改变物体振动频率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松紧程度,解决学生阅读《科学世界》时的障碍。

通过学生的展示过程,归纳出振动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之间的关系。

这也让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成功体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3、声的分类在学生了解三类乐器的发声原理及改变音调的方法时,渗透了不同乐器的发声频率是不同的,而自然界中的人和动物也有不同的发声和听声频率范围,引出了声的分类,让学生了解超声、次声、声音的关系。

同时,通过蝴蝶和蜜蜂飞行的声音,让学生深刻认识自然界中还有听不到的声。

4、音色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三段音乐,通过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化蝶》片段,让学生感知不同乐器的同时,提出了声音的第三个特性——音色。

同时,在指明其音调、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把音色的决定因素引向了物体自身的特点上,得出音色与物体材料、结构关系。

然后,通过回扣引入新课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是根据音色判断出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明白了利用“声纹”鉴定人身份的原理。

5、应用与拓展结合“声纹”鉴定人身份的方法,提出现代科技中使用的仪器——示波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认识示波器的波形怎样表示的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了现代科技中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

6、梳理反思通过教师对本节课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板书中清楚地展现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可以顺利进行知识的构建。

7、练习检测通过这一环节,进行知识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8、作业通过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调查声音的应用及动手制做乐器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二、本节课的课后反思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声音的特性有大量的感知,尤其是相关的音乐知识。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利用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生活常识,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乐器进行课堂探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证。

《光的反射》说课材料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设置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现象,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是后继学习班的基础,又对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进而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设计理念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的设计理念是:充分体现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和提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1、学习目标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和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2)让学生经历探究光反射规律的过程,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步骤。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知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过程,认识光的反射规律。

难点是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步骤。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演示、学生动手实验等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对物理的学习方法还比较陌生,尤其对探究性的实验课的学习的经验不足,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先是师生共同完成对“三线共面”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之后,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