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法教学


VP+去 A 寄点儿钱去 B 乘飞机去
走着去 穿我的雨衣去 C 回姥姥家去
跳水里去 D 吃了晚饭去
考完了去 E 派小刘去 让别人去 F 我买菜去
昨天看电影去了
去+VP *去寄点儿钱 *去乘飞机 *去走着 *去穿我的雨衣 *去回姥姥家 *去跳水里 *去吃了晚饭 *去考完了 *去派小刘 *去让别人 我去买菜
(2) a 拿出来一本书 b 拿出一本书来 c 把书拿出来 d 拿一本书出来
(3)a 大伙揍了他一顿 b 大伙把他揍了一顿 c 他被大伙揍了一顿
四、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
(一)语法形态比较少 (二)语序对词义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谁都认识小王。 谁小王都认识。 小王谁都认识。
(所有的人认识小王) (小王认识所有的人) (a 所有的人认识小王
我睡了个懒觉起来,精神好多了。
3)如果此时V1不带“了”,V2也随之 成为未完成的动作:
我睡个懒觉起来,精神就会好了。
4)有时V1后的补语可显示动作已完 成,这时“了”可省略
他从书包里掏出了一本书给我。 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给我。 (2)“了”常常跟在全句语义重点的 动词后:
妈妈摘了几个西红柿给我。 他抬头望了我一眼。
汉语各种语义角色,比如施事、受事、与 事、工具、方所、时间等,只要能成为被陈述 的对象都可以占据主语的位置,几乎没有什么 语法关系的限制。
昨天我们开了一个会。 我们昨天开了一个会。
她自己决定婚姻大事。 婚姻大事她自己决定。
他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他读完了。
五、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角度
(一)句法条件——强制性作用 1.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用,什么情况下不能说/用,什么情况下可用可
不用 (1)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我把书看在图书馆里。 (2)我在图书馆(里)看书。
*他在北大里学习。
“把”字句基本结构:名(施事)+把+名(受事)+动+其它 强调动作对引进的受事给予积极的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
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
非动作性动词(感觉、认知)、趋向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 我把西安去了一次。 大家把这个计划同意了。 把花香闻到了。
He is good-looking. *他好看。
The apple is small. *这苹果小。
“很”不表示程度高的意思,只是为了满足 语法上的需要。这里的“很”可看作是“很”的 弱化用法。
2.虚词
在任何语言里,虚词都比实词少得多,但它 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其重要性大大超 过实词。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虚词是重要的语法 手段。汉语虚词不仅意义复杂,而且用法灵活, 以至是汉语教学语法的难点。
2.句法规则的范围 (1)动词重叠
他笑了笑跟我说…… *他哭了哭跟我说……
一个动词是否可以重叠,主要取决于该动词本 身的性质。语言环境不同,表达功能不同,可以重 叠的动词也不完全相同。总的来说,可以重叠使用 的主要是动作动词,而且主要是持续性动作动词和 自主动词。
有些动词一般表示非自主动作,用重叠形式时, 表示的则是一种可控制的自主动作:
*汉字已经被教了四五百个。 *她的遭遇被我们很同情。
*我把汉字写得很认真。 *我把饭吃在食堂里。
*这是一座很高楼。 *这个老师是我们语法的老师。
*我的姐姐是一个美美丽丽的姑娘。 *他哭了哭,跟我说……
(1)衣服晾干了。 (2)坑儿挖浅了。 (3)头发剪短了。
“名词+动词+形容词+了”
A 预期目的的实现。 B 预期目的的偏离。
b 小王认识所有的人)
(三)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再”、“还”、“又”
“的”的隐现、“了”的隐现
(四)词法和句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复合词 短语 结构关系 眼红 眼睛红肿 陈述 看病 看电影 支配 人心 人民心愿 偏正 说明 说清楚 补充 上下 上下左右 联合
(五)主题比主语更为突出
印欧语的主语往往与谓语有性、数、人称 等一致的语法关系,因而充当主语的成分是有 一定限制的,甚至要有所谓的形式主语。
总之,作为一个对外汉语 教师,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语法 理论和语法分析方法,就能把 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语法现象 讲深讲透,解释清楚。
一、语法的含义
(一)语言的结构法则 语言中组词造句的一整套规则以及连句成
篇的规则。
语素构成词的规则:老+虎→老虎; 学+习→学习
语素和词构成短语的规则:发+短信→发短信 词和短语构成句子的规则:我+给+他+发短信
我们打算用这个办法去(来)帮助他。 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来)克服困难
小结:
“去+VP”换说“VP+去”要受到一些句法条件的限制。 “VP+去”当VP和“去”都说明同一施动者且VP表示 “去”的目的时,“VP+去”都可以换说成“去+VP” 。
“去+VP”意在强调施动者从事什么事,而不在强调施动者 的位移,有时其中的“去”表示趋向性的意思已经很弱 。
(三)第一语言教学语法和第二语言教学语法
“对汉族学生来说,老师讲的语法规则听了就听了……不会 按老师讲的语法规则去说话。外国或外族学生对汉语原先是一 无所知,老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就怎么说,而且本能地 要按照老师讲的语法规则去类推。可是一类推就出错。”
(陆剑明、郭锐1998)
L1: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 L2:*他比张三很高。
*他这样做是合情合理。 *他这样做是偏听偏信的。
3. 常用的同义句式比较
(1)a(他)去看京戏了。 “去+VP”
b(他)看京戏去了。 “VP+去”
“去+VP”=“VP+去”?
c“李欣,你刚才干吗去了?” “*我打了一会儿排球去。” d“*你把墙上的钉子拔掉去!” e“玛莎呢?” “*玛莎去上图书馆了。”
结构主义描述的某些语言现象,传统语法可 能认为是不规范的。例如:
“很绅士”、“挺女人的”
对某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结构主义的层次分析 法可以做合理的解释:
“很有钱”—— “很/有钱”
(二)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
☆理论语法
语法系统理论,研究语言的组合和聚合 关系,解释语言结构规律,注重描写。
理论性、详尽、创新
☆传统语法 词法:词的构成和分类。构词法、词的 形态变化、词的分类; 句法:句子的构成和分类。六大成分、 中心词分析法等。 规定主义语法: 非常干净 有点想家 *挺小说 *十分学习
☆结构主义语法
主要从语言形式入手,对多种语言进行真实 描写,力求勾勒出不同语言的不同系统,重视口 语形式。它使用直接成分分析法,由上到下一层 一层切分。
不要管过,你让我哭哭吧! “哭”一般来说是一个非自主动作动词,因为人 通常不能控制。但在这个句子里,有了“让”这 个词,使“哭”成为了自主动作。
非自主动词不能重叠:
小家伙,快醒醒。
*刚才他睡了睡,很快就醒了。
(2)双宾语句 我告诉你一件事儿。 *我打你一个电话 *我讲你一个故事
(3)动词重叠否定的范围 不散散步 没听听音乐
用法研究则研究一个语法形式“出现的条件: 什么情况下能用或非用不可?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必须用在某一成分之前或之后?等等”。
教学语法的研究,主要是用法的研究。
这位同学
*这位人
老大不高兴 *老大高兴
漂亮姑娘
*美丽姑娘(美丽的姑娘)
新同学们到校了 新同学到校了
*请你稍微等
对外国学生所讲的语法,应该是教学语法。
甲 杯子洗干净了。 乙 衣服买贵了。 丙 坑儿挖深了。
衣服熨平了。
雨鞋买大了。 照片放大了。
队伍排齐了。
西墙垒矮了。 衣服染红了。
关系理顺了。
木板刨厚了。 马路修宽了。
菜刀磨快了。
照片放小了。 绳子接长了。
A
(1)衣服 晾 干 了 了
B (2)坑儿 挖 浅
(3)头发 剪 短 了 了
(3)头发 剪 短
我想去看电影。 我想看电影去。√ 我想去看一个刚上映的3D魔幻电影。 *我想看一个刚上映的3D魔幻电影去。
(二)语用制约
她说,为了别人的幸福,她可以平平静静地去死 *……死去! 好,我去送,你看家!
走,上课去! *走,去上课! 走吧,喝碗热茶去! 起来,门口等着去,我给你们端面来! 大婶,等等,我拿件衣服去!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你们聊吧,我做饭去!
(2)“修饰语+形容词”可作定语 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 *她是一位真美丽的姑娘。
(3)帮他的忙 *离他的婚
(4)喝醉了酒 吃饱了饭 *吃胖了肉 *看病了书
述补式带宾语问题:
V+C+O要成为合法的结构,补语C要跟宾语O有语义关系。 如: 打碎了杯子 : 杯子碎了
→我给他发短信。
考考你
请选用以下各词组成不同意义的句子。 “牛肉” “我” “吃” “了” “明天” “完” “要”
(1)我吃牛肉。 (2)我要吃牛肉。 (3)我吃了牛肉。 (4)我吃完牛肉了。 (5)我明天吃牛肉。 (6)牛肉我吃。 (7)牛肉吃完了。
你呢? 不吃猪肉。 还喝了啤酒。 可以走了。 你去买点来。 羊肉我不吃。 还有别的吗?
(1)回答是非问句,如果要先用“是”或 “不”作答时,什么情况下用“是”,什么情况 下用“不”,英语区的学生常常搞糊涂。
分析:a汉语的是非问句复杂多样。 b考虑如何回答时的心理和视角不同。
(2)形容词谓语句。由形容词单独作谓语的形 容词谓语句,英语区的学生往往使用得不好。
I am well.
*我好。
他抓了一把花生递给我。 他静下来想了想。 (3)V2表目的,“了”在V2后。目的完成,为实 现目的而进行的动作当然也完成了。因此V1不加 “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