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学复习

城市经济学复习

11.社会组织属于城市大系统中的层次。
12.地域分工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13.城镇体系(城市)的类型:金字塔形、多核形、网络形、带状形。
14.传统经济学将国民经济分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建筑业产业、交通通信产业、商业与饮食服务业
产业五大部门。
15.技术商品的流通方式: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转让、技术的服务、技术的咨询、技术的入股经营。P117(2)
有好处。P80
4.土地的权属:即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土地制度最根本的内容,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生
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徒弟的权属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的使用权及土地的其他权利。P148
5.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
根据产品性质划分: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
2.基础设施的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全国性或区域性基础设施、中观层次—城市性基础设施、微观层
3.次—小区性或单位性基础设施。P216
4.住宅市场的特点:地区性、分散性、多元性、反复性。P200
二、名词解释
1.经济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
投资项目规模结构。
24.影响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最终产品价格、生产投资量、其他要素价格、生产技术水平。P133
25.住宅市场的性质:可替代性很低、市场门槛高、信息不对称。P199
26.城市人口特征: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城市人口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
27.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途径:选好支柱产业、改善投资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向规律化。
29.土地的自然特性:存在的永恒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P145
30.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人根据法律、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
享有使用的权利,也叫使用经营权。P150
31.土地有偿使用相关税费: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其他规费。P163
城市经济学-复习
————————————————————————————————作者:
————————————————————————————————日期: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选择、填空
1.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2.城市人口是指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
3.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作用: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
16.人口文化素质衡量的标准:教育类指标、科技类指标、文化类指标。P130(2)
17.投资行为:投资主体在一定的投资动机的驱使下为达到既定目标作出的具体投资活动。
18.城市对外交通建设顺序。
19.宏观城市经济包括: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世界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道路、中心城市城镇体系与
区域、城市经济结构。P25(2)
32.住宅需求的分类:住宅投资、住宅消费、业主自用。P190
33.基础设施的构成:
根据外延范围进行划分:狭义的基础设施(经济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共工程、其他交通部门)、广义的基础设施(除以上外还包括教育、法律、卫生以及行政管理等部门)
※根据运营功能划分: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信息系统、环境保护系统、放在系统。
(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劳资关系)。
5.土地的自然特征包括存在的永久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和使用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征包括资源的稀缺性、资产的基础性、区位的效益型、边际产出的递减性;
相关p142
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
市化两种形式。(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
脱节)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滞后城市
化: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
农化,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7.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运输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28.流动人口的构成
流动人口的性质构成:常驻流动人口、暂住人口、过往人口;
流动人口的目的构成:经济型、社会型;
流动人口的自然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
流动人口的流向构成:向心流、梯度流、反差流、跨洋流;
流动人口的特点:①以经济导向为主、逐渐高层化②流动范围集中、局部组织化③流动季节性强、流
8.用就业规模(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来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聚度。(衡量城市规模:人口、经济、用地)
9.外部经济:经济体内部效率提高,但其本身无需支付代价,而由其外部的经济行为所产生。P51(2)
10.核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对周围的地区和其他城镇发挥主导作用,在城镇体系
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
在联系,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P79
2.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
的基本“骨骼系统”。P90
3.比较成本论:在资本、劳动力不能在国际间自由移动的前提下,各国或地区应该专门生产它们在生产
成本上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这样通过贸易进行交换,都能节省劳动和成本,从而各
拉动。
3.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的现有人口通过生育这个自然现象而获得的增长,它在数量上等于一年中
的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
4.影响城市劳动力的供给因素: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再生产能力、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
别构成)劳动力素质(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合作精神)制度因素
20.城市生产力结构的组成:城市00
21.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住户收入因素、住宅价格因素、人口与家庭因素。P191(2)
22.影响住宅供给的因素:住宅价格因素、要素投入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政策法规因素。P194(2)、
23.城市投资结构:投资主体结构、投资项目性质结构、投资来源结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用途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