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音叉上有()和(),()代表的是音调,()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A、字母 B、音符 C、拼音
D、数字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的耳朵是由()构成的,()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 耳垂
三、填空题。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是通过物体以()的形式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3、()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4、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物体。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来描述。

()的单位是分贝(dB)。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描述,()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的单位是赫兹(Hz),它表示的是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7、()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如果把玻璃罩里的()
抽掉,里面成了真空,我们就只能看见闹钟的铃在动,却听不见声音。

8、在月球上,由于没有(),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9、我们的耳朵里有一个(),它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10、( )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

11、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够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12、鼓膜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保护:()。

四、连线题。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就越弱
震动幅度越小声
音就越强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的,
振动的频率越快
声音就越低
振动的频率越慢
声音就越高
3、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
越长音高越高
越短音高越低
五、判断题。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
2、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 )
3、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
4、在声音的世界里,有些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有些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

()
5、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不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甚至导致听力下降。

所以,我们可以尽情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如“随身听”、MP3、MP4等)
四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附参考答案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

(20分)
1、每天播报的气温是气象站测量室外通风无太阳直晒环境下的温度。

气温一般在一天中的约下午两点时候最高。

2、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区分晴、阴和多云。

科学家通常将云分成三类,分别是层云、积云、卷云。

3、测量风向的仪器是风向标,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4、溶解是指物质以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不能自行沉降,也不能用的方法将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重复做运动;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每秒振动次数。

二、选择。

(20分)
1、降雨量的单位是:( A )
A、毫米(mm)
B、厘米(cm)
C、毫升(ml)
2、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 C )个等级。

A、11
B、12
C、13
3、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后,会分布在水的( C )。

A、上部
B、下部
C、各个地方
4、烟飘向东北方向,这时刮的是( B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5、把三个硬币放在铁罐里,摇晃铁罐会发出较响的声音。

能够让这种声音变得轻一些的方法是( C )。

A、把里面的硬币用棉花包起来
B、把整个铁罐用棉花包起来
C、A和B两个方法都有效
6、小学生中,最常见牙病是( B )。

A、龋( yǔ)齿
B、龋( qǔ)齿
C、蛀牙
7、在口腔里,( C )把食物中的淀粉转化为糖。

A、牙齿
B、舌头
C、唾液
8、下列情况下,方糖溶解的速度最快的是( C )。

A、用舌头翻动搅拌
B、把糖块咬碎
C、又咬碎、又搅拌
9、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纤细的羽状云是。

( A )
A、层云,积云,卷云
B、层云,卷云,积云
C、卷云,积云,层云
10、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最佳的水分补充是( B )。

A、碳酸饮料
B、白开水
C、果汁
三、判断。

(10分)
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汽水啤酒等饮料中溶解了气体二氧化碳。

(√)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白糖、高锰酸钾、小苏打、面粉、洗发水等。

(×)
3、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食盐和水。

(×)
4、酒精灯火焰从外到内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温度逐渐增高。

(×)
5、从外形上,人体分为:头、颈、躯干、手、脚。

(×)
6、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
7、人体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胃。

(×)
8、长时间实用耳塞听音乐能使听力更好。

(×)
9、弯曲钢尺,没有发出声音,因为钢尺没有发生振动。

(√)
10、屈臂、伸臂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
四、连线。

(10分)
1、把器官和它的功能连起来:
牙齿储存和消化食物
胃将食物残渣的水分进一步吸收,形成粪便
小肠将食物磨碎
大肠消化和吸收养料
2、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用热水来泡洗衣粉
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马上要上课了,小红连忙把糖嚼碎了吃 加热可以加快溶解
泡感冒冲剂时用筷子搅动 小块的物体溶解得快
五、 小小科学家。

(20分)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如何辨别“面粉”是否溶解于水。

1、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中的 颗粒 。

2、静置后观察,是否有 沉淀 产生。

3、进一步使用 过滤 的方法来观察。

4、画出该方法的实验装置图。

5、写出实验注意事项:
(1) 滤纸 应该紧贴漏斗内壁,不能留有缝隙。

(2) 滤纸 边缘应低于 漏斗口 边缘, 液面 应低于滤纸边缘。

(3) 烧杯口 边缘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帮下端紧靠 滤纸 边缘以下,漏斗下端紧靠 烧杯 内壁。

6、通过以上观察,有明显可见的 颗粒 ,静置后有 沉淀 产生,用 过滤 的方法能将“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就说明“面粉” 不能溶解 于水。

六、科学原理我知道。

(20分)
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0分)
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的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怎样保护牙齿?(10分)
答:早晚刷牙,饭后用淡盐水漱口,不吃过冷、过硬或过热的食物,少吃甜食防止蛀牙产生,不宜常用牙签剔牙,防止碰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