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综合文化公园设计说明罗平县综合文化公园设计说明组员:杨永进潘继军杜俊明白云1、规划设计原则1、历史性原则:充分体现罗平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名2、城的历史韵味等。
3、统一性原则:构图中心、视点中心、基调树种等。
4、文化性原则:宏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等。
5、生态性原则:所谓生态位,6、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
植7、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8、合理配置选择植9、物群落。
10、地方性原则:民族文化性、民族风味性、民族娱乐性等。
11、简洁性原则:构图方案、道路系统等尽量简洁。
12、多样性原则:植13、物选择多样性、构图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植14、物配置多样性。
15、以人为本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16、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17、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公园。
2、公园总论1、罗平县概况(1)位置面积罗平位于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地处东经103°57′~104°43′、北纬24°31′~25°25′之间。
东沿黄泥河与贵州省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西林县隔南盘江相望,西南邻师宗县,西至北界分别与陆良、麒麟、富源3县(区)接界,有“鸡鸣三省”之称。
(2)历史沿革罗平历史悠久,西汉时曾设漏卧国(今罗平)。
隋为南宁州属地。
唐初隶南宁州总官府,贞观年间为郎州属地。
天宝年间为罗雄部,属南诏石城郡。
宋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隶大理国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罗雄州辖亦佐县,属曲靖路。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更名罗平州,属曲靖军民府。
清沿之。
民国二年(1913年)始称罗平县,属滇中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曾直隶省。
1950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宜良专区,1954年并入曲靖专区。
1958年10月撤销罗平县建制,并入师宗县。
1959年1月,恢复罗平县建制至今。
(3)地理气候罗平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质结构复杂,西部和北部是较为完整的滇东高原面,中部属岩溶断陷湖形盆地,东部和南部受河流侵蚀、切割,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最高海拔为白腊山主峰2468米,最低海拔为鲁布革乡三江口722米,相对高差1746米。
境内河流为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九龙河、块泽河、黄泥河、及八大河(南盘江)等25条,分别流经县境中、东北、东南和西南部,汇集于三江口,经广西注入珠江归南海。
县内除南部八大河一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外,其余皆为高原季风气候。
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锋控制,常阴雨连绵。
年平均降雨量1743.9毫米,是全省的多雨区之一,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日照时数1685小时,年平均气温15.1℃,年均无霜期为280天左右。
罗平历史悠久,山奇水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深沟峡谷纵横,盆岭相间,碳酸盐岩广布,有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自然景观有十一类87个景点、人文景观有五大类41个景点,景区面积144.7km2。
景区以其气势雄伟的瀑布群落、幽深险峻的峡谷、挺拨秀丽的峰丛、独特的地貌奇观、苍莽的林海、溢彩溜金的油菜花海、蜿蜒曲折的河流、玲珑剔透的滩跌、碧绿如玉的湖泊、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文物古迹等构成了自然、人文景观荟萃的旅游胜地。
早在公元1638年,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曾来到罗平,饱览了罗平的山水美景之后,留下了罗平山水“著名迤东”的感叹。
近几年来,罗平和有关部门经多方努力、筹积资金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修通了125公里旅游环线,串起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观——金鸡孤峰群、世界最大的自然花园——油菜花海、世界最大的瀑布群落——九龙瀑布群,幽深险峻的鲁布革峡谷、神秘的地下电站、多彩多情的多依河和气势磅礴的十万大山等一系列精品景区、景点,构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旅游黄金线,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前往罗平观光游览。
2001年被云南省政府优选为全省23个重点景区(点)和7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景区之一。
(4)人口民族 2003年末,总人口538143人,其中:农业人口496227人,占总人口的92.21%。
境内居住着汉、彝、布依、苗、回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12万人,占总人口13.23%。
2、方案设计通过公园设计的需要,以及综合公园地理特征及地貌地况的分析,和调查罗平县的历史资料,将公园分为五个大区:综合文化游览区、安静休息区、体育运动区、儿童游乐区、公园管理区。
其中综合文化游览区有:以罗平县面名原因为主题的罗雄塔,展览馆,文艺馆,舞场和剧场。
体育运动区分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
儿童游乐区分为:安静休息区分为:公园管理区分为:停车场、职工住宿区、办公区、苗圃等。
3、各种指4、标5、6、主要绘图包括:总平面图、现状分析图、功能分区图、道路系统图、绿化规划图、局部景观效果图、竖向设计图、鸟瞰图等3、分区介绍、各大区介绍1、安静休息区,是个人民休息和游览的地区。
为公园西部起步区,以山体和大的水面为主要特质,空间开阔,该区功能主要为广大游人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兼具有教育与游憩功能的户外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的引入以满足教育性与游憩性为原则,该区游人量大,但树木多,大多数是很茂密的树林。
可以拱大量的游人休息和游览。
这个区的占地面积是这公园相对其他区是最多的。
因此。
也起到主导全园的作用。
联系全园的作用。
安静休息区的构成。
由自然林和一些特色树种,一些观赏和游览休息用的亭子。
一些小的自然式休闲广场。
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休息游览需要。
设计思想,本分区主要是以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为设计思想。
充分考虑用绿色来美化我们的家园。
与生长健壮的几个树种为骨干,突出周围环境季相变化特色。
在植物配置是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天际线的变化,采用自然式配置树木。
在林间空地中可设置草坪、亭、廊、花架、坐凳等。
树种主要应用当地的本地树种,适当的用外来树种。
这样的配置可以体现当地特色。
也可以丰富种群。
有理由不受病虫害的大范围的影响。
区中,各级道路相互接通,方便游人们能到达不同的地区。
能完成不同的娱乐项目。
树木颜色变化:主要是绿色基调,但也有红色的鸡爪槭等一批变色树种。
安静休息区的主要景点是“罗雄塔” ,罗雄塔位于山顶上,登上塔的顶端,可以看到全园的全景。
塔中设有大量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碑文、雕刻、塑像等。
体育活动区体育活动区主要设计在居民区的附近,方便居民出入。
设计了不同种类的的体育活动项目,方便不同的体育爱好的运动人生。
各种体育运动场设计在附近,方便出入和交通等。
公园管理区是提供公园管理的场所。
是供给管理区的工作人员居住和办工的地方。
要具有不影响游人休息和游览的要求。
具有方便管理公园的要求。
专门设有专用通道。
可以尽量减少对公园的影响。
综合文化区通过分析地形和罗平的历史,本区充分体现罗平悠久的历史韵味,设计了展览馆、文艺馆和舞场剧场。
展现了文化性、历史性、地方性、多样性。
另外此区的集散广场的构图采用了“鸡”形图,充分说明了罗平县“鸡鸣三省”的美誉。
儿童娱乐区为促进儿童门的身心健康而设立的专门活动区。
本区的设计是从入口就可以看到一个唐老鸭的雕塑。
园中设有绿色迷宫。
可以供大人和小孩玩。
还有一些小孩的各种活动场所。
例如有小孩玩的各种游戏和娱乐设施。
园中种植各种植物。
促进小孩学习爱护自然。
园中的主要设施重要有攀梯,吊环,圆筒等。
(二)、各种图介绍1、道路系统图(1)、道路系统的分级:根据公园设计要求以及公园的面积大小,将公园道路系统分为出入口道路+四分级道路系统。
出入口道路:分主出入口道路和次出入口道路。
前这指主大门到中心广场的道路,宽20M,两边种有高大乔木银杏和树球,采用了一高一矮的种植手法,具有丰富的参差感和韵律感。
次出入口内设计了广场,有很好的集散空间。
四分级道路系统: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和四级道路。
一级道路主要指机动车道,宽8M;二级道路主要指游览车道,宽6M; 三级道路主要指通往各个景点的道路,宽3M,主要是引导游人到各景点、专类园,自成体系,组织景观;四级道路主要指散布在公园各个景点的游步道,为游人散步使用,宽1。
2M,是公园中最多的道路。
(2)、园路线形设计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砖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创造连续展示公园景观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
主要纵破小于8%,横坡小于3%。
园路在危险地段设置了防护设施,如栏杆就是其中一种。
(3)、园路的布局此公园的道路主要通过公园的绿地内容和游人量的大小来确定。
主次分明,因地制宜,有地形密切配合。
如水边的园路主要通过地形分析,环山绕水,但没有和水平行,同时因为依山面水,活动人次多,园林小品多,如花架,石凳等。
在平坦的地段弯曲柔和,密度有时大有时小,主要按地形环绕,没有形成回头路的格局,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在丘陵地段,更是美妙绝伦。
(4)、弯道的处理总体来说,此园路的转弯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规律。
在设计时,园路在遇到建筑物、植物、山水、陡坡等障碍,必然产生弯到。
但本设计没有过多的改造原由地形,而是合理的应用障碍物能组织景观的作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外,园路的转弯处,应用了外侧高,内侧低的的处理手法,以妨事故发生。
(5)、园路交叉口处理当两条园路交叉或从一干道分两条小路时,必然会产生交叉口。
其中,当两条主干道相交时,交叉口做了扩大处理,做正交方式,形成小广场,方便行车和行人。
当小路和主干道交叉时,采用了斜交的处理手法,但适当地控制了交叉口的数量和和他们之间的接近程度,达到了主次分明,相交角度适宜的效果。
另外,在“丁”字形交叉口,点缀了不同风格的景点,丰富了公园的观赏性。
上山路与主干道交叉自然,藏而不露,吸引游人入山。
在纪念性园林中,主要采用了正交手法,如罗雄塔就是一处。
(6)、园路与建筑的关系当园路通往大建筑(如展览馆)时,为了避免路上游人干扰建筑内部活动,在其前面设计了类似“鸡”的集散广场,使园路由广场过度再到建筑物,同时表达出了罗平县“鸡鸣三省”的美誉;当园路通往一般建筑物时,在建筑物面前适当的加宽了路面,形成分支,发表游人分流。
此外,整个公园没有园路通过建筑物。
(7)、园路与桥本公园有两道桥,都设置在水面较窄的地段,节省了材料,桥身与岸边垂直,创造游人视线交叉,方便游人观景。
园路与水边的建筑物形式、风格体量、色彩与公园的总体设计、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一致。
2、绿化规划图整个公园的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主要根据罗平县的气候状况、园外的环境特征、园内的立地条件,结合景观构思、防护功能要求和当地居民游赏习惯确定,作到充分绿化和满足多种游憩及审美的要求。
(1)、公园绿化树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驯化树种为辅,充分运用原有有树木和苗木,以大苗为主,适当密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