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复习纲要绪论部分: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书中,提出了一种认识当今社会的观点。
我们说,第三次浪潮就是网络的浪潮。
1995年,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将Internet定义为全球信息系统。
即用唯一的地址连结、用TCP/IP协议进行通讯、能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网络传播的四大定律:摩尔定律、梅特卡夫法则、马太效应与达维多定律、吉尔德定律。
互联网的精神:自由、共享的终极追求、探索与创新的过程表现。
第一章互联网的发展历程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正式面世。
(ARPANET)1974年,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核心技术网际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诞生,这使全球的电脑联为一体成为可能。
1990年,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概念提出,1991年8月6日万维网诞生。
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不再向Internet提供资金,Internet从此完全走上商业化道路。
在网络新闻发展史上,有一个被称为网络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事件,即“克林顿绯闻”案与德拉吉报道。
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
1987年9月14日,由著名的网络专家、被称为“中国互联网之父”的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64K网络信道开通了,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
第一个中国内地互联网上的BBS是建立在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上的“水木清华”。
1997年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成立。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总体特征网络传播活动的本体特征:(论述题,自己填内容)一、系统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二、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三、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四、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五、媒介使用的富选择性和平台性网络传播的边际特征:(论述题,自己填内容)一、传受身份的双重性二、传播对象的小众化与个人化三、传播的去中心化交互性(Interactive)就是交流与互动的特性,指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传播。
从技术特征讲,它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出的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多媒体(multimedia)在英语中由前缀“multi”(多)与词根“media”(媒体)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它是一种电脑技术和手段,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讯等各种表现形式组合起来,统一于数字信号,并能同时展示再现。
互联网的信息结构是用超文本链接方式组合成网页,使得网民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路径呈现跳跃性的非线性特征。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方式与功能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
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E-mail、网上聊天。
电子邮件诞生于1971年秋季,这种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人类通信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电子邮件的缺陷展示:第一,垃圾信件泛滥,引起用户反感。
第二,网络安全问题更令人头痛。
病毒邮件第三,侵犯个人隐私权。
邮件监控第四,由于E-mail传递的信息都是数字化的,所以一些背景信息会削减。
第五,技术上的限制。
群体传播是指为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而进行的传播。
群体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即为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可以通过书面文件、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进行。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第四媒介的提出: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web2.0的诞生条件(论述题)1、技术的进步(客观条件):硬件设备的完善、软件系统的发展、互联网应用的广泛。
客观条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电话、短信、图像电话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使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跟专业记者有同样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个人电脑发布新闻,使受众从信息的消费者变为信息的提供者成为可能。
2、互联网的特性(环境条件):自由、开放、互动、分享。
3、受众的需求(主观条件):自我表达的渴望、参与交流的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们行为的动力在于对满足他们从基本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渴望。
人们参与的动机在于对某一群体归属感的获得,在于通过做出贡献而建立自尊(self-esteem)并获得承认,在于为创建自我形象以及自我实现而学习新技能、寻找新机会。
因此,受众很容易参与社会活动,在参与中获得尊重和满足。
web2.0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六度分隔理论、长尾理论、通用公共许可协议、技术基础P2P和Ajax。
在中国,Web2.0的的概念于2005年得到广泛的普及。
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定义了Web2.0:互联网2.0(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少数资源控制者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2004年10月,在全球第一次Web 2.0主题会议上,奥莱理提交了一篇长文《什么是Web2.0》,被视为阐述Web2.0的经典之作。
WEB2.0常见的六种形态:博客、播客(网络视频)、维客、TAG社会化标签、RSS内容聚合、SNS社会化网络服务。
博客是继Email、BBS、IM(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博客的类型:个人博客、群体博客、机构博客、商务博客。
2003年,中国博客发展年。
2003年底,木子美博客性爱日记的曝光引发了博客热。
2004年是博客商业化年,博客开始引爆流行,开始成为互联网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2005年是博客大众化元年,博客开始大众化,从精英向所有网民和非网民普及。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自2008年1月31日起施行,被称为“视频法”。
Wiki是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也即支持多人写作的在线写作辅助工具。
自由编辑是维基应用的精髓。
RSS是一种“推”内容的技术,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浏览器里分门别类地收集各种感兴趣的Feed,而不必分别访问这些网站。
SNS:主要指采用六度关系理论的思想创建的对网络用户提供彼此交流平台的站点,帮助网络用户结识朋友的朋友,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关系圈。
网摘就是一个放在网上的海量收藏夹。
其应有充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
移动互联、无线互联、W AP三个概念并无实质性的差别,都是利用手机或其他可移动的通讯工具(如PDA、手机)上网并获得与互联网有关的服务。
起源:移动电子商务。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的理由:从介质上看:移动通讯工具——个人多媒体信息终端———大众媒介从内容上看:接收和发布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从方式上看:可以无地域限制、无时间限制、无终端限制自由传播从传受双方看:既有内容提供商又有手机用户手机媒体的典型产品:短信SMS、彩铃CRBT、彩信MMC、手机声讯IVR、手机视频、手机游戏、手机报、手机搜索、手机广告、无线互联网W AP等。
2000年5月17日我国的第一条短信发送成功。
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中国第一家手机报,2005年开始,手机报在中国报业可谓遍地开花。
2005年10月,中国移动推出“中国手机报”。
四家媒体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手机电视牌照:上海文广集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互联网出版”(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网络出版的优势: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决定。
(1)从传播角度看,出版主体多元化;作者出书容易;出版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2)从传播媒介角度看,由网络媒介特性决定。
内容范围广;一种多媒体传播;传播迅捷;嵌入超链接和搜索功能。
(3)从受众角度看,实时反馈、自主性强;个性化强,可制作“个性化图书”。
电子书既包括具有版权的特定格式的电子文本,也包括硬件阅读设备(电子书阅读器、专用计算机浏览器或掌上电脑等)。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受众是传播过程的接受者,是信息的终点和归宿,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
受众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当信息抵达受众时,他会依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信息。
尼葛洛庞帝的推拉比特论述体现了传媒受众观的转变: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中心。
“窄播”体现了媒介从大众向分众方向发展的新的运作策略。
受众差异:(1)受众本身的差异。
如心理结构、态度和价值观、素质等。
(2)受众媒介接触方式的差异。
(3)受众需求、动机的差异。
受众接触媒介出于三点需要:(1)获取知识。
(2)宣泄压力。
(3)获得社会认可。
网络媒介中的分众传播主要形式:1、用不同的专题区隔不同的主题内容。
2、用不同的小型社区汇集不同的兴趣点。
3、用不同的论坛进行不同的主题式交流。
4、用个人主页的形式交换兴趣。
社会学将受众群体分为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三类。
网络受众心理分析:1、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1)信息寻求心理。
(2)参与心理。
(3)新奇心理。
2、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
(2)渴望交流的心理。
(3)代入的心理。
(4)逃避的心理。
第五章网络新闻业的发展网络新闻的定义:(闵大洪)通过互联网(Internet)发布、传播的新闻。
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www)网站、新闻组(Usenet News)、邮件列表(Mailing list )、公告板(BBS)、网络寻呼(ICQ)等手段的单一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将本报内容送上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从而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
以率先发布克林顿绯闻而名闻天下的“德拉吉报道”,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个人网站。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咨询网进行传输,从而拉开了报纸上网的序幕。
(2002年更名为《每日商报》。
)1995年1月12日,由国家教委投资的《神州学人》通过互联网发行《神州学人周刊》电子版,成为第一家走进互联网的媒体。
美国人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和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开发的“瀛海威时空”网络在互联网概念普及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接入国际互联网,开中央级媒体上网先河,引发新闻网站建设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