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绿色化工之路

走绿色化工之路

走绿色化工之路走绿色化工之路,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一、开发区化工园区产业定位及现状菏泽市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是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2008]42 号)批复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能源及煤化工基地;是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联动区中的精细化工基地;2013年1月1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2013〕3号)《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以菏泽为主体,依托京九和新菏兖日铁路大通道,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加快建成能源及化工基地、优质建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开发区能源及化工基地的发展又迎来了新机遇。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经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和自我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产业链逐步完善。

以中科院北京过程所和兰州化物所为代表的产学研结合已结硕果,国家“863”公关课题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聚甲氧基二甲醚DMM3-8项目首套装置已在我区顺利达产,一批具有国内领先的能源及新材料项目正在建设;引进了一大批门类齐全的高端科研和管理专家,培养了一大批产业技术工人;园区主要精细化工产品涵盖乙烯、丙烯、轻重芳烃、烷烃、苯乙烯、EPS、聚丙烯、醇、甲基叔丁基醚、甲基丙烯酸甲酯、碳四制冷剂、酚、清洁石油燃料、石油焦、树脂、新医药、化工机械等基础化工原料和产品,已基本形成发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承载平台。

充分园区发挥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约的优势,走绿色化工之路,提升改造现有产业,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把园区建设成为“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生态集成、效益彰显”的绿色化工园区将是我们必走之路。

二、绿色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的范畴“绿色化工”是当今国际化学工业科学研究的前沿,从源头上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污染,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用先进的化工技术和方法来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各种物质的一种技术手段,这是绿色化学的研究范畴;它是人类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控制化工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新能源及化工新材料的产业基础。

精细化工产品及化工新材料、早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交通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

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巨大进步从钢铁冶金、水泥陶瓷、酸碱肥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直到医药、农药、日用化学品等行业无不与化学工业息息相关,并且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可以说现代社会生活已完全离不开化学工业和化工产品。

化工新材料指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生产,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包括材料、制品和装备。

按材料学科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按重点应用领域分: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信息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特殊功能元件器件材料)、生物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现代交通和航空航天材料。

化工新材料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

三、世界发达国家化工新材料的定位美国把信息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等列为主要前沿研究领域,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满足国防、能源、电子信息等重要部门和领域的需求。

日本在21世纪新材料发展规划中把纳米技术与新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产品保持国际竞争力,注重实用性,在尖端领域赶超欧美。

欧盟在2003年9月召集专家共同探讨材料学的未来发展,决定着力推动十大材料研究领域的发展:催化剂、光学材料和光电材料、有机电子学和光电学、磁性材料、仿生学、纳米生物技术、超导体、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智能纺织原料,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俄罗斯把新材料和化学产品被列为9项科技规划之一。

列出的材料及关键技术为:陶瓷和玻璃材料;膜技术;特种性能的金属和合金;重要战略原料的评估、综合开采和深加工技术;聚合材料和复合材料;超硬合成材料;超导技术;微型冶金生产技术模型。

韩国是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新材料产业第4强国,在2025年构想中列出为建立产业竞争力开发必须的材料技术清单:下一代高密度存储材料、生态材料、生物材料、自组装的纳米材料技术、未来碳材料技术、高性能高效结构材料、用于人工感觉系统的智能卫星传感器、利用分子工程的仿生化学加工方法、控制生物功能的材料。

四、我国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历程我国新材料的研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重点是国防、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用材料。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交通、能源、通讯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材料的发展开始向民用领域倾斜。

在前瞻性研究方面,国家科技部的“863”和“973”计划每年对新材料项目的支持在315亿元左右;在产业项目方面,有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每年通过拨款和贴息贷款等形式给予资助。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安排高技术新材料专项等计划支持新材料产业,并将新材料与信息、生物医药并列为优先发展的三大重点产业。

2008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标志就是大飞机、航空母舰和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启动。

如大飞机项目投资研究经费约为500亿至600亿人民币,运作周期将超10年,代表化工新材料科技和工业基础的制高点。

2010年国家提出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发改委)、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信部)、生物(发改委)、高端装备制造(工信部)、新能源(工信部)、新材料(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工信部)。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新材料作为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

2010年6月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新材料,加快推进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器件和系统技术等。

“十二五”规划为新材料行业发展确定了五大方向,12个细分应用行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的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五、开发区化工园区发展与环保的不平衡性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经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和自我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已初具规模,我区化工行业产业规模扩增趋势强劲,总体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但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个别企业仍然存在。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偏见,认为化工是夕阳产业、污染产业,更有甚者,谈“化”色变。

个别环境污染事件和安全事故更造成了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个别企业只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实行粗放式生产,有时“三废”处理不到位,既浪费了宝贵能源和资源,又污染了环境,造成对生态的破坏。

但这并不是化学工业本身的过错,化工行业实际在为一些人的愚蠢行动“背黑锅”。

六、今后的发展思路与建议目前,绿色化工已被全球列为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绿色化工过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减少或消除有毒害物质使用与生成,减少废弃物并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转化为再生资源,是解决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保证国家与民众安全的核心基础科学与技术。

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也只能依靠化工自身来解决。

出路就在于摒弃粗放的化工生产模式,改变“资源-废物”排放的线形物质流动过程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物质流动过程,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增加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实现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放量,从源头上控制化工污染的发生,节能、环保和节约资源是今后我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

这就是我们倡导的绿色化工和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绿色化工将是园区必走之路。

立足我区化工园区的发展现状,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绿色化工园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在土地、税收、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政策的引导,吸引市外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园区集聚,从而推动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同时要强化政策落实,确实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二是主动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企业树立清洁生产理念,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绿色节能产品,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将副产品和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三是支持上市融资。

帮助精细化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资产重组、优化配置、财务管理、辅导上市等方面提供协调服务,一企一策,予以上市政策扶持。

帮助企业做好与资本市场及有关机构的沟通衔接,扶持企业在海内外市场特别是境内市场发行上市。

(二)实施人才战略,建立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实施“一个中心,两支队伍,四个层次的人才发展战略”,将开发区化工园区建设成为菏泽市人才资源的高地和周边区域经济的高科技人才聚集中心;开发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两支人才队伍;形成以院士及特聘专家、菏泽市各行业专家、技术高级职称和经营管理人才、基础专业技术人才等四个层次的人才梯队队伍。

优化人才产业分布结构,重点培养与引进绿色能源、现代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知识型服务等产业的高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对于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允许以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并在住房、社会保险、探亲、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方便。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

(三)健全和完善投融资体系。

“十二五”期间,化工园区要做好资金来源规划和融资方案,努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成功率;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和渠道也要多样化,允许以各种形式参与园区的投资项目;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各种新型融资工具,加快园区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鼓励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等优势产业依托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分拆重组优质实体,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买壳、借壳上市等手段,有效地重组各类资产,实现有序整合,带动整个行业发展。

(四)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生产的全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