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社会学论文

家庭社会学论文

论离异家庭对子女生活影响的研究内容摘要:当前, 随着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 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婚后会表现出一系列问题, 如情绪情感障碍、适应性差、性格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

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家庭影响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 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家庭影响单亲抚养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数据称, 我国每年离婚的夫妻保持在120万对左右。

可以说, 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起离婚案。

而据统计, 我国的离婚数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一般地讲, 一个国家的离婚率越高, 离异家庭子女也就越多, 其对社会的消极作用也就越大。

有调查发现, 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不良。

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要把这场灾难可能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减轻到最低限度,以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 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1、情绪情感障碍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 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 往往一触即发, 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玩具、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稳, 亲子之间冲突加剧等。

而出现情绪问题的诱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琐事。

2、适应性差父母离异后, 儿童随父亲或母亲过着单亲生活,他们很难适应家庭的这种突变, 心理会处在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 表现出极度的愤恨和绝望。

有研究表明,家庭解体后, 儿童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心理适应期,一般要经过2~3 年或3~5 年的时间。

“这一心理适应期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愤怒、痛苦阶段; 盲目乐观阶段; 流动、出走阶段; 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 渴望、思索阶段; 获得新生阶段。

如果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 离异后能够及时调整自己, 尽快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适应期可以缩短。

而如果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 离异后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 经常表现出对离异对方的忌恨、诅咒, 情绪消沉、喜怒无常或借酒消愁等, 那么他们的子女所遭受的心理折磨比夫妻当事人还要严重几倍。

比如, 有的孩子索性离家出走,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一般来说, 夫妻离异后, 失去父爱的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创伤严重。

他们失去了男性特有的教育影响, 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甚至会延缓性别社会化的进程。

”①3、性格缺陷(1)自卑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处处不如他人, 容易导致自卑情结, 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①丁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年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

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 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2)孤僻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 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

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 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 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

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儿童, 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 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

(3)怯懦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

他们胆小怕事, 容易屈从他人, 无反抗精神, 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 感情脆弱, 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

就更造成了所谓的不合群,孤僻,自卑情绪。

(4)粗暴上三种情况所致,离异家庭子女长期心情压抑。

在不和睦的家庭中, 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 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 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 长此下去, 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导致“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5)反年龄化问题增多②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少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家庭破裂给他们蒙上了一层心灵阴影,致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丧失了信心,在行为上具有与社会和周围的的同龄孩子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超越其年龄的行为现象发生率较高。

缺少家庭温暖,精神得不到满足,感动空虚,常常企求在个人感情上得到提前补偿。

个别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驱使下,盲目的向异性求爱,轻率的犯“性错误”。

由于受到家庭变故后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的影响,单亲家庭极易心理失衡,然后放任自己,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二、家庭的社会作用和家庭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以家庭为研究对象,它通过对家庭与社会的相关的研究,通过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剖析,来阐述家庭的结构、职能及其演化规律。

1、家庭的成立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了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一定范围的亲属所构成的生活单位,它是基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而发生的。

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婚姻类型就有什么样的家庭类型。

婚姻和家庭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不可分割、是家庭社会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家庭社会学,“主要研究婚姻制度和婚姻过程。

包括婚姻条件,择偶标准,婚姻动机,婚姻缔结,婚姻嫁娶,,婚姻的礼仪和婚姻的解除等。

还要研究婚姻史,婚姻的发生和演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不同婚姻,以及决定和影响婚姻的各种经济、政治、法律、伦理、风俗和社会因素。

”③2、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构成和模式。

世界各国有千家万户,家庭的结构必然千姿百态。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家庭结构也各有特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把家庭分为不同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家庭结构逐渐淘汰,新的家庭结构相继出现。

②孙浩哲,《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十一讲》,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③张桂英,《家庭社会学及家庭的发展趋势》,黑龙江大学,1987年3、家庭职能家庭是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都要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从生产到消费,会条件下,、这种功能有大有小,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宗教,这就是它的功能。

家庭的从教育到娱乐。

在不同社甚至具有全然不同的性质。

对于家庭的各种功能,应该加以研究,使家庭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社会发展。

4、家庭的建设和管理家庭成立之后,又会产生一系列新问题,如家庭经济、家务劳动、家庭饮食、家庭环境、家庭娱乐、家庭安全、家庭物质等方面的管理,还有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实现家庭中的精神文明等。

在这其中,我们看到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的教育功能,而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则是破碎的家庭组织,不能带来正常的家庭功能职能。

离异使得家庭不再完整,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不规则,致使职能的丧失,失去了管理和建设的功能。

更有甚者,使得单亲子女怀有憎恨家庭,厌恶社会的可怕情绪。

三、单亲(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1、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

孩子是敏感的,会感受家庭的变化。

所以,不要企图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他的不安,失去对大人的信任。

作为家庭的一员,他有权利知道家庭破裂的事实。

这有助于他的勇敢面对。

真诚面对孩子的问题,你们的家庭的确发生了变化,同时告诉他(她),你们仍像以前那样爱他(她)。

2、不在孩子面前讲另一方坏话,不要相互破坏形象,当着孩子的面,使用污辱性的语言,一味指责对方。

父母在谈话中,不可使用坏和好这样的字眼。

可以告诉他,父母亲就是无法相处了。

在这段情绪混乱的时期,绝对不适合对配偶做任何评判,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

3、夫妻尽释前嫌,不冷漠、敌视对方,做朋友。

分手后,孩子仍是双方共同的,只有平静商谈教育孩子的事,才能让其有宁静的学习、生活心态。

双方要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

尤其是孩子的监护方,应允许另一方探视,并享受亲子之情。

4、与孩子共同担起家庭的责任避免补偿心态。

不要为了弥补而过度补偿、溺爱,尤其是老人。

对孩子没必要百依百顺,对待他们的生活,要像对待正常的孩子那样。

物质和娇纵都无法替代精神上的缺失,对孩子的溺爱并不是补偿,相反可能是任性、暴力的来源。

单亲的孩子需要更早地承担责任,走向成熟。

④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

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

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6、离婚不单单是谁的错。

不要向孩子控告对方的无情和不负责任。

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创伤作为孩子今后成长的借鉴。

孩子需要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们有自己探索和憧憬的权利。

四、结束语父母的离异, 家庭的解体, 对大多数儿童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严重制约着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子女要更好地发展自我, 仅仅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是不够的, 还需要在学校和社会各方④徐慧艺,《浅析单亲家庭教育背景下儿童的教育》,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面为他们创造条件。

因此, 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培养和教育, 必须综合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 “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新格局,”⑤使这些儿童得到全社会更多更好的帮助和关怀。

⑤高敏,《家庭社会学研究综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