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健食品科普宣讲提纲

保健食品科普宣讲提纲

保健食品科普宣讲提纲一、什么是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具有调节机体功能。

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二、保健食品有哪些标识保健食品标识在行业内俗称“蓝帽子”,只有通过国家审核批准的保健食品,才能获得该标识,标识的下方注明了该产品的批准文号,同时标注了批准部门,一个产品对应一个批准文号。

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点击“企业查询”栏目进入“保健食品”项查询。

三、如何识别真假保健食品合格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一定印有蓝色保健食品标识(俗称蓝帽子)并标明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按规定应置于外包装左上方。

核对保健食品包装上标示的信息,例如保健功能、功效成分、适宜人群等是否与批准证书上载明的内容一致。

目前受理以及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增进泌乳、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通便、对胃粘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功能等27种,如果超出上述类别的保健食品可能就是虚假保健食品。

四、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保健食品(一)食用保健食品要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的选择,切忌盲目使用。

(二)保健食品一般都是较长期食用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不可期望所谓“疗效”,“速效”。

(三)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没有治疗作用,不可轻信街头小报的广告宣传。

(四)保健食品应按标签说明食用。

(五)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日常饮食,要坚持正常饮食。

(六)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最好不要一次性地大量购买某一产品。

特别提示:宣传治疗恶性肿瘤、疑难杂症及各种疾病的保健食品小广告,均属于违法广告;患者、消费者不要为治疗某一疾病而购买某一保健食品。

五、警惕保健食品五大非法宣传“陷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示,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辨别保健食品宣传真伪时,要注意五大非法宣传陷阱:(一)“药到病除”不可信。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如“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

(二)“健康讲座”为促销。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

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专家或名人的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三)“免费活动”为洗脑。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

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声称根治百病。

有些活动时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四)“权威证明”属虚构。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

(五)“专家义诊”是骗局。

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不少老年人受免费吸引从而进行体检或咨询。

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不少老年人因此被诱骗购买了一堆无用处且不知真假的保健食品。

特别提醒:1、通过正规的商场、超市、保健食品专卖店、药店等单位购买保健食品,谨慎对待以会议营销、电话订购、网络直销等方式销售的产品。

2、购买保健食品应索要购货凭据或发票,并妥善保存以备发生消费纠纷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保健食品的合法广告特征(一)广告中必须有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广告批准文号,有效期为一年。

(二)广告中含有以下内容:保健食品名称、产品批准文号、标识、不适宜人群。

广告中必须说明或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

电视广告中保健食品标识和忠告语必须始终出现。

(三)广告中的文字,必须使用规范的简体字(已注册的商标除外)(四)凡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广告批件均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广告批准文号格式:X食健广审(类别)第XXXXXXXXXX号审查机关所在地省份简称+广告类别+10位数字(前6位代表审查批准的年份和月份,后4位代表审查批准的广告序号)七、保健食品的消费投诉消费者若发现假冒、伪劣、疾病防治、治疗功能的保健食品可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和举报,全国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12331,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津区分局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47560043。

八、四种典型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一)被神化的冬虫夏草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冬虫夏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保健品,各种商家宣传里也把它的功效夸得天花乱坠。

然而早在 2016 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发布消费提醒:冬虫夏草属中药材,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而且检验的虫草及其制品中,重金属砷的含量严重超标(4~10 倍)。

在目前的科学文献中,对虫草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做的,而且研究水平基本上处于“成分识别”的层次。

没有什么高质量研究能证明冬虫夏草对人体健康有特殊功效。

功效不靠谱,重金属砷超标,连安全性都无法保证,大家就别花冤枉钱了。

(二)“细胞破壁”的松花粉松花粉是马尾松、油松等植物的干燥花粉。

它跟植物的其他部位一样,主要也是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组成。

卫计委在 2004 年公告,把松花粉等多种花粉作为普通食品管理。

也就是说,它跟萝卜白菜米饭馒头一样,可以随便吃,没啥特殊功效。

不过,有一些厂家生产的松花粉产品获得了保健品的蓝帽子商标,功能是“增强免疫力”。

对此,有两点大家应该记住:宣称“增强免疫力”是合法的,此外的其他功能都是违法的。

“增强免疫力”是一种很模糊的功能,而且中国的保健品审批中只要提供指定的几个动物实验,就可以满足要求。

简而言之,任何松花粉产品,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没有必要吃。

(三)功效多样的三七三七是广为大众所知的一种中草药,它也成了近来大热的保健品之一。

很多广告宣传中说,三七或三七粉可以活血化瘀、控制血压、补血、保护心血管、增强免疫力、降血脂、降血糖……功效多种多样。

其实,三七是人参属的一种植物,它确实有一些特色成分,例如皂甙、多糖和黄酮等。

但三七的功效,各种研究还在进行中,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其有那么多功效。

千万不要因为使用三七等药物或保健食品,影响正规治疗。

如果因为盲目相信三七那些“还没有被证实”的好处,影响了使用“有确切疗效”的药物,可能会导致慢性病控制不佳,白花钱还有害健康。

(四)“神奇保健品”蜂王浆蜂王浆在世界很多国家,都被当做“神奇保健品”。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蜜蜂的幼虫如果只吃蜂王浆,就会发育成蜂王,寿命长达几年;如果早早断浆,该吃蜂蜜和花粉,就发育成工蜂,寿命只有几十天。

科学家们发现,蜂王浆中有一种蛋白质,蜜蜂吃了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调控蜜蜂的基因表达,最终形成蜂王。

不过,蜂王浆能影响蜜蜂的命运,不代表它对人类有意义。

这种蛋白质不稳定,在存放过程中会被降解,人类吃的时候还有活性的可能性很低;蜂王浆对蜜蜂、果蝇等低等动物作用明显,但对于高等动物的效果不佳。

有科学家用蜂王浆做人体实验,发现结果是“时灵时不灵”。

简单来说,就是理论分析不支持,实验证据不靠谱——到底灵不灵?全靠“信不信”。

九、2017年典型案例(一)湖南衡阳周某等人生产销售非法添加药品的食品案。

2017年9月,湖南省衡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公安机关捣毁非法销售窝点3处,查获犯罪嫌疑人周某、李某及下线阮某、谢某、黄某利用互联网销售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国家禁止添加药物的食品,涉案货值2亿元。

周某等犯罪嫌疑人已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置。

(二)浙江湖州胡某等人生产销售非法添加药品的食品案。

2017年5月,浙江省安吉县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反映市售“亿好酒”和“益草康”等凉茶宣称疾病治疗功能,立即组织查处。

经湖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检验,在6个批次“亿好酒”中检出地塞米松、吲哚美辛,在4个批次“益草康”中检出双氯芬酸钠,涉案货值1000多万元。

犯罪嫌疑人胡某等人已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置。

(三)重庆余某等人生产经营非法添加药品的食品案。

2017年9月,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公安机关捣毁余某等人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设立的3处无证生产、销售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的食品(欧雷顿Z7咖啡)窝点,涉案货值1000万元。

犯罪嫌疑人已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置。

(四)北京延庆北京奶鲜生食品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和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案。

2017年9月,北京市延庆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查实北京奶鲜生食品有限公司存在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和标注虚假生产日期行为,涉案货值20余万元。

该局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等有关规定,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1.没收违法生产的食品、用于违法生产的原料、工具、设备等物品,折合人民币4.0万元;2.没收违法所得19.8万元;3.并处罚款342.8万元。

(五)广东广州恒元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未经许可销售食品保健食品案。

2017年9月,广东省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查实广州市恒元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存在利用会议营销形式,未经许可非法从事食品保健食品销售行为,涉案产品货值金额为10万元。

该局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等规定,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1.没收违法经营的食品;2.没收违法所得1.3万元;3.罚款160.2万元。

(六)辽宁鞍山康寿家园保健品店生产销售非法添加药品的食品案。

2017年9月,辽宁省鞍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破获鞍山市铁东区康寿家园保健品店销售非法添加苯乙双胍药品的食品案。

捣毁制售黑窝点1个,及时将犯罪嫌疑人黄某某移送公安机关处置。

该局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对黄某某处以终生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行政处罚。

(七)山西晋城司志强羊蝎子火锅凤西店未经许可经营食品案。

2017年7月,山西省晋城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查实司志强羊蝎子火锅凤西店存在无证经营行为,违法货值金额10余万元。

该局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等有关规定,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1.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2.没收违法所得;3.并处罚款102.3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