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三、四节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三、四节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 象和文献都属汉代。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3)井干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③屋顶
房屋的最上面是木结构骨架制成的屋顶,屋顶也称为屋盖,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最显著的标志。屋顶往往被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 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发展为多种的形式。 各种屋顶的名称实质上就是建筑单位的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歇 山 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
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三 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 (4)、攒尖顶 房屋呈圆锥、方锥或多角锥的形式,多用于亭榭。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普通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须弥座:是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魏时期的石窟,其形式比较简单,表面的雕饰不多。从隋
唐开始使用逐渐增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的专用台基。造型也逐渐 变得复杂华丽,并出现花饰等表面装饰。
清 式 须 弥 座 栏 杆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每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 的方式很多,观感层次丰富,从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产生的不足。(如下图)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建筑组群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建筑组群的形象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 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 中心为庭院。
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 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方式 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建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屋顶
屋身 ◄▬▬▬▬
▬▬► 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①台基
房子的最下部是由砖石砌筑的台基, 承托着整座房屋的重量,有普通台基 和须弥座两种。
普通台基在出土的汉代明器、画像石 和石阙中已有所见,由此可见自秦代 起台基已经成为建筑中不可少的部分, 这时的台基已经有压石栏、角柱石、 间柱等构件。宋、清两代的普通台基 的做法基本相同,侧面光平。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1)抬梁式
抬梁式结构: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 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两组木构架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之为 “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房屋的面宽方向排成长方形平面。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后来经过了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套完整的 做法。
庑殿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庑 殿 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 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 弧度,又称四阿顶。(重 檐庑殿顶是古代中国宫殿 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这 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 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 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 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 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 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 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 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 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 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 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 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 中国古建筑中,如太和殿、 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 陵祾恩殿即此种殿顶。)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 室、杂屋)才能使用。
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 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穿斗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3)井干式
井干式架构: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 壁体。但流传至今,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较少被采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有两类,一种是平的或是接近于平的,称为平顶。而另外一 种则做成铺瓦的斜面,就是常说的“坡屋顶”。
坡屋顶 一般的倾斜度在50% ~ 60%之间,其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坡屋顶 全屋面向一侧排水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双坡屋顶:屋面中间有脊,向脊的两侧排水。双坡屋顶又有悬山顶、 硬山顶和卷棚顶等的区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建筑组群的形象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 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上具有 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 “间”为单位构成单间建筑, 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 以庭院作为单元,组成各种形 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一组 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由于建筑群是内向的,除 特定的建筑如城市的城楼、钟鼓楼等之外,单体建筑很少完全露出轮廓,使人在 远处只能看到其形象。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去认识。
斗拱的最初作用于将梁的荷载传到柱子和支撑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到唐宋 时期,斗拱已经与梁枋结合为一体,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渐渐失去,成为一个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为中国传 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 要依据。
8.举架
举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现凹曲面, 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
甚至城市建设中也依次为原则, 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大 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 的主体。北京的故宫、明十三 陵都体现了这种群体组合的组 合方式,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 在群体布局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
1.柱
柱是直立在柱础之上,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按所在位置有不同的名称: 在房屋最外面的柱子称为外檐柱。 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 转角处的称为角柱。 柱子的排列在外观上向中心倾斜,这种处理方式称为“侧脚”;同时自中间柱向
角柱逐渐升高,称之为“升起”。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外 檐 柱
内柱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额
额是用于柱列上的联系构件,其作用在于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加强柱网 的稳定。
它包括:大额枋、小额枋、平板枋、屋内额、地等。
3.梁
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 同一个屋架中,上一梁较下一梁为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的梁置于柱头
中国古代的房屋普遍采用的木构架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与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 非常相似,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荷载,因此形成了灵活多变的屋身外观。墙 壁上的门窗可以做成不同的大小,甚至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梁的凉亭,同样也可以 做成密封的仓库。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 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 造的房屋。
古代汉族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 大,耗材多。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 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1)抬梁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所不同的是柱的间距较小,柱直接承 受重量,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它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较小的 柱和“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这种木构架在汉代已经成熟,流传下来,在我国南 方地区的建筑中较多被采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5.门窗
(2)窗
在西周铜器和战国建筑上已有带十字格或斜方格的窗的形象。唐代以后窗一般有板 棂窗、槛窗和横披等几种。 槛窗:去掉绦环板以下部分,立在槛墙上,和明间的窗扇配合使用,其线脚、窗格 与窗扇相同。 横批:是清代对门窗上面固定的高窗的统称,棂格与下层门窗相同。 门窗格上一般糊纸、绢,有的还用油泡浸以增加透光度。 清末开始使用玻璃。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6.地板
房屋的室内和廊内多铺方形砖面,根据用砖料的不同分为粗铺和细铺两种做法。 也有在地面上加木垫板,上架木枋,枋上铺地板的地面做法,多用于仓库。考究的建筑 在木楼上仍铺砖,不暴露木地板。
7.楼梯
中国古代建筑的楼梯,其坡度为45度,每级的高度为1/12丈。 具体的做法是以两块厚板为斜梁,内册相对开槽,其间嵌入踢板和踏板构成梯级,再在 两斜板间加入几个木枋以拉紧梯级,形成整段楼梯。
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 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悬 山 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 挑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卷 棚 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 弧 形曲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3)、四坡屋顶:
通过屋面上的脊形成向房屋四周 方向排水的方式,这种屋顶共有五条 脊,因此也称为“五脊顶”。 四坡屋顶共有庑(WU)殿顶、歇山 顶和盝(LU)顶等三种形式。
《中外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第三、四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与外国古代建筑截然不同的特点,其木构架 结构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发展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至迟在距今三千多年 前的商殷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依然保持着 自己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国家。这在世界上其它较有影响的建筑 体系中并不多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