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时事评论”类作文导写示例时事评论属于议论文,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方法仍适用。
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论证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小女孩替母亲扫大街被誉为最美的环卫工人。
据此可以谈对待苦难与不幸的内容。
可以谈教育方面的问题。
也可以谈论道德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小女孩孝有责任感的赞扬,另一方面可以是对社会缺乏责任与爱心的批判。
【最新素材】①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
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
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
②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
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
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
③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
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④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
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⑤ 如果我们没有把事情做好,会让很多新加坡人遭殃。
40岁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林勋强说。
就如同其他新加坡政治家及高级文官一样,林勋强出身清寒,极珍惜新加坡今天的成就,也对新加坡有着极高的休戚与共感。
整个新加坡政府有6万多名文官,主要分成4个等级,其中有200多个管理职文官属第一等级,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
对于新加坡的未来,他们负有最高的责任。
新加坡财政部公共服务署副秘书长陈文发相信,新加坡政府是全世界最诚实的政府。
新加坡人民也相信,他们有一个最干净的政府,绝对没有桌下交易。
【名人言论】①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
--------塞涅卡②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尼采③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顾贞观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俄普希金⑤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一张小红脸体味辛苦所留下来的东西!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
--------歌德⑥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别林斯基⑦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
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⑧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⑨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
马克思⑩救救孩子鲁迅【作文】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美化苦难,这种观点把一切需要解决和改良的问题都转化为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这是一种毫无血性的评论。
它把一个人无法选择的行为,把别人的痛苦变成饭后谈论的资本。
鲁迅先生曾称这种文化培养出的道德为瞒和骗。
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苦难美学不值得追捧。
然而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令我们不理解。
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因当环卫工人的妈妈生病,只能替母亲清扫大街,结果却被评为最美的环卫工人,丝毫没有联系到社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
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
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
千年古训已被当今社会浪潮冲刷得变了形状,退了颜色。
而滴在我们身上的血和泪却成了我们美好苦难的牺牲品。
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苦难,对待苦难。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苦难呢?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
就像那句话说得那样: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那么观看受苦的人也没有评论的权利。
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平常苦难的绝望,他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虚伪,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
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
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
正是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造成了更多的苦难。
所以说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种最本质的要求。
正像罗曼罗兰说的:只要有一双诚实的眼睛一同为我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
对待苦难,我们只需要一双诚实的眼睛,一种最基本的美德。
然而,为什么这种美德已慢慢地在人群中消隐?【简评】本文观点鲜明,作者画龙点睛,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
针对材料所给的材料,猛烈的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这种美化苦难的现象。
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例证、对比论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作者行如流水,水到渠成。
谁病了?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十二岁的女儿只好替母亲去扫大街,这本没有什么。
但是随后呢,铺天盖地舆论网评蜂蛹而至,并且称小女孩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
我不禁有些惊诧了,问:这个世界谁病了?孩子病了。
看着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为着全家的生计奔波、劳累,结果生病了。
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为母亲承担一分责任,为家庭分担一丝忧愁。
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也都会这样做的。
结果这样一件连小女孩也未经过思考的事,被大人们搞得纷纷扬扬。
还被评为什么最美的环卫工人。
小女孩的一丝孝心引起如此大风大浪,那么对于其他的孩子定然会有许多不会这样做的。
如此一个最美,道出了社会上一种孝心的缺失。
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
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很多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别的伙伴幸福,他们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漂亮的衣服穿,又有豪华的房子住,于是他们便埋怨自己的父母了。
哪里还想道为父母分忧呢?事情虽小,但这些小事却让我认识道孩子病了!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
为什么孩子会生病,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答出来的。
但是我认为,大人病了,之后孩子才会生病。
想想吧,如果成都小女孩的母亲不把病情告诉自己的孩子,甚至不顾自己的死活而给自己的孩子营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这位小女孩一出生就处在家人溺爱的包围之中。
小女孩能做出为母亲扫大街的举动吗?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
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当然,这样的说法显得有点绝对,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如今大人们病了。
鲁迅先生曾说:救救孩子们吧!是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尽力改变这病态的习惯,救救生病的人们呢?【简评】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一句谁病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结合材料内容,作者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溺爱的病态现象。
孩子病了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两段平行的结构构筑了文章的主体,观点鲜明。
结尾更是巧妙,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呼吁解决这种病态的问题。
苦难背后的残酷成都一个小姑娘才十二岁,为了帮助自己的母亲,主动替母亲承担了本来是她的那份环卫的工作,结果被誉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
看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就知道又是一次把人往架子上抬的活动开始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这里还是有《劳动法》的,这个应该直接称为使用童工了吧?孩子有这种行为固然应该表扬,但如果当地的环卫部门不出来解释一下自己怎么能让一个孩子承担这份工作,《劳动法》上所有的条文就全是废话了。
几乎所有的美丽后面都有一种痛苦,有些是自找、有些是社会强加。
自找就不说了,社会强加的东西值得念叨一下。
远的来说,小脚这种东西就是强加的,结果被接受成那个时代的美的标准;近代不用说,一定就是高跟鞋了,这种所谓的美丽都是社会强力阶层按照自己的审美口味强加于人的。
12岁的小姑娘成为一个城市最美丽的清洁工,应该是哪一种强加于人的标准呢?从新闻中还能得知的是,这家人是外来的环卫工人。
那么,什么情况下一个母亲能够同意或者默认自己才十二岁的孩子去帮自己承担那份工作?我看只有一个原因:如果没人去扫那片大街,这个母亲就会失去这份工作。
社会保障这时候去了那里?当一个母亲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就没人想到过,为什么社会保障就不能泽及这样的母女?好了,一个孩子承担了成年人的工作,而原因是这个本来有着正当工作的人,在她生病的时候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社会保障,而只能用这么一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工作。
所有这些打造成了这个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
呸,谁有权力把一个根本还不到工作年龄的孩子当作工人呢?更可怕的是,这个所谓的最美后面遮蔽着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这里经常用道德杀人。
比如说说出最美这个词的人,其实是用一种孝道的道德高度,消解了本来应该由社会或者有关部门承担的责任。
这算是乾坤大挪移的一种另类形式,把事情的正面意义提炼出来,用来转移问题的视角,从而达到以表彰代替责任的目的。
而这种情况只能让我们这里产生那种缠小脚一样的病态审美能力,但就是产生不了一个完整的保障与救济制度。
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被从道德上美化了,让人忽略了痛苦与这些美丽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
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在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身上我又看见了这么一次表演。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小姑娘确实是最美的,但这种在苦难头上加上光环的做法,却只能说是毫无心肝。
最美环卫工人背后荒谬的苦难哲学和道德杀手之前,网上的各大网站论坛就曾一度叫嚣成都最美环卫工人,并且引起了轩然大波,两派之争,一直未曾间断。
一面是感动于小女孩不畏冬天雪花纷飞,夏天烈日当空,帮妈妈打扫卫生,称其为最美自然是水到渠成。
而另一边这个称号看作是继最美女教师、最美女记者之后又一个为了便于传播,借词造势的艳俗符号。
口诛笔伐,一顿混战之后,似乎很难找到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