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知识总结《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以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一、名词解释:1、生物资源:又称再生资源或可更新资源。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包括一定生物成分的土壤都具有生物的一般特性,有发育、繁殖及调节功能。
本类群或几个类群可构成一个系1统,如动物、植物、微生物、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等等。
2、中药资源学(Resource 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时空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学科3、单株产量:一株植物药用部位(如根、根茎、全叶、叶、果实或种子)的平均常量4、蕴藏量(贮量)(stock):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某种中药资源的总蓄积量。
5、经济量(exploitative stock):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贮量。
即只包括已达到采收标准和质量规格要求的那部分资源量。
6、年允收量(annual possible gethering volume):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资源量,即在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条件下的采收量。
7、化感作用的英文为“Allelopathy: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有利或不利的作用。
化感物质是生物体内产生的非营养性物质,能影响其他植物生长、健康、行为或群体关系,化感物质是化感作用的媒介。
8、内生菌(endophyte):是指一类在其部分或全部生活史中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而不使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的微生物。
内生菌是一个生态学概念,而非分类学单位。
植物内生真菌指的是生长在植物体的根、茎及叶等组织中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与植物建立无害的共生关系的一类真菌,是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天然组成成分9、“三向地带性”学说蕴藏量(贮量):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结合起来,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地区植被种类和分布的基本特点,即所谓“三向地带性”学说10、民族药: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称为民族药。
11、资源化学(chem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是天然产物化学(chemistry of natural)的一个分支,是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论述天然产物的化学,主要是有关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性质、分布(存在)及利用途径等。
12、中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中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是一种专题型GIS,针对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它能够集成中药资源地域分布数据及其属性数据,并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中药资源地域分布图形显示、查询和分析,以及对其相关属性数据、统计属性数据进行分析、报表、专题图制作等,这些强大的功能极大地便捷了管理人员对现有中药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产藏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和决策分析13、中药种质资源:中药种质资源为携带各种不同种质的药用动、植物、微生物的统称。
中药种质资源包括:中药材的栽培种、野生种、野生和半野生近缘种,以及人工创造的新种质材料等。
蕴藏种质的主要材料是种子,也包括块根、块茎、球茎、鳞茎等无性繁殖器官和根、茎、叶、芽等营养器官,以及愈伤组织、分生组织、花粉、合子、细胞、原生质体、甚至染色体和核酸片段等。
14、民间药:也称草药,多在民间使用,是中药资源应用的初级阶段,也是商品药材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二:简答题:1、当前中药资源学所应着重研究的问题主要有:(1)中药资源学基础理论及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研究。
(2)中药资源的种类普查,重要药用动、植物资源贮量的调查与测算,濒危药用植物的资源保护、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研究,中药资源的定位观测研究等。
(3)主要药用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地理分布,及其活性成分含量与疗效间的关系,中药资源的生产区划研究。
(4)医药工业原料的综合利用与开发研究。
(5)主要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积累动态研究,生物合成机制及增产因子的分析。
(6)紧缺药材、进口药材的替代品及类似品和新资源的寻找与开发研究。
(7)防治重要疾病药物新品种、新资源的寻找与开发。
(8)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种质资源保护和资源更新研究。
2、中药资源的研究工作现状为:(1)应用性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资源种类的调查和分布研究,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
(2)对于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以及保护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仅限于一些理论上的论述,但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3)对中药资源的基本特性,中药资源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并多为综合性论述。
3、中药资源的基本特性:(1).中药资源的再生性:中药资源中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均属生物资源,具有自然更新和可人为扩大繁殖能力的特性,称为再生性(2).中药资源分布的规律性:每种动、植物都是生活在最适应的生境区域内,构成了分布上的规律性。
(3).中药资源的有限性和可解体性:中药资源的蕴藏量是有限的。
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剧增,中药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其有限性就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了(4).中药资源近缘种类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在一些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中,新药源寻找中,特别是按科、属来研究植物化学成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定类别的化学成分分布在一定科、属植物中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就可指导寻找新的药用植物资源。
(5).中药资源良种的可育性:中药资源中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人工更新(栽培或饲养等)时,可以通过良种培育的方法,如选择育种、种源选择、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等,培养出优质品种为生产服务。
(6).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时间性: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强的时间性,由于动、植物,尤其是植物在不同生长的时期,其体内代谢活动是不相同的,代谢的产物也不相同(7).中药资源用途的多样性:中药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中药资源中的药用动、植物除具有药用价值可供药用外,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应用价值,如可以作为食品、日用品和化学工业原料,用于观赏和美化等。
另一方面是指同种药用动、植物的不同部位均有药用价值,可以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作用,构成不同的药材。
(8).中药资源的国际性:中药资源的分布和研究均超出了国界而带有国际性。
我国每年向国外出口大量药材,也进口一些国外药材,这些属于国际经济交流的范畴。
4、药材采收方法有几种:①挖掘,适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②收割,适用于采收全草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以及成熟期一致的草本;③采摘,适于成熟不一致的果实、种子和花类药材;④击落,适于树体高大的木本、藤本,树下可垫布围或草席以减轻损伤,便于收集;⑤剥离,适用于根皮和树皮类药材。
5、中药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1)中药资源调查的目的:①通过调查使人们了解和掌握所调查地区中药资源的种类、贮量、分布和利用情况,为合理、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依据和各种信息资料;②通过调查可寻找出新的药源,进一步丰富中药的种类资源;③进行中草药采收期、采用方法及蕴藏量的调查,为引种驯化、扩大药源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和物候学及分布规律的调查。
(2)中药资源调查规划在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意义:通过调查搞清本地区所具有的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和贮量情况。
并可进一步掌握分布集中、贮量大、利于开发利用的种类;以及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于枯竭,需要保护和更新的资源种类。
还可根据社会的需要情况,做出具体的开发利用规划、保护更新措施和经营管理对策等,以保证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为指导中药材生产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6、中药资源调查的计划及实施步骤:1).调查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综合性资源调查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查的总体目标和各单项目标的确立;(2)有关调查地区相关资料的收集;(3)调查的总体设计和各阶段工作的设计;(4)调查的野外工作的组织和实施;(5)调查数据资料的内业处理方案;(6)调查工作总结报告的编写大纲。
2).调查工作的实施步骤:(1)确定调查任务;(2)组成调查队,制定调查计划;(3)收集资料,座谈讨论;(4)制定调查线路,编制工作日程表;(5)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
7、中药资源评价的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药材产量和质量的优劣,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因此,只有对影响中药资源产量和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科学地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准确评价。
另外,一般在影响区域性中药资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中,总是有—个或几个因素最为关键。
因此,在对中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时,就应该充分注意起关键性作用的主导因子及其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作出中药资源的准确评价,找出需要调控的关键因子。
►相对稳定性和时间变化性原则中药资源的评价是根据目前所关心地区的中药资源种类现状、药材产量和质量及其开发利用价值等方面的情况综合得到的各药材种类的开发利用前途的等级系统。
尽管随着时间的延续,药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价值等因素,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也应该尽量保证评价结果(等级)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这种相对的稳定性只能在短时期内保持。
一旦时间延续过长,自然条件变化很大,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都会导致上述因素发生明显的改变。
因此,每经一定的时期,都需要对资源状况进行修正或重新评价,以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充分和合理。
►具体易行、结果一致性原则区域性中药资源的利用前景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中药资源的评价工作中,要把各个方面的因素及其不同的作用,进行分别的或综合的评价。
同时,评价的方法还要简单易行,容易掌握和运用。
另外,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每次评价所得的结果也要基本保持一致。
8、如何理解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一个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
历代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论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理论指导;②工艺技术的体现;③同种异地;④异种异质。
在这些方面中涉及生物学范畴的为后两种,并以同种异地为“道地药材”的基础。
而异种异质指物种不同,在南北朝及其以前,是道地药材形成的主要原因。
唐宋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减少,发展至今它早不作道地药材来看待,而是作为就地取材,扩大资源来考虑。
因此,“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同种异地,即同一物种因其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其中如果某一群体产生质优效佳的药材,即为道地药材,而这一地点则被称为药材的“道地产地”。
这种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点上形成的群体单元,在生物学上就称为“居群”。
因此,“道地药材”在生物学上就是指某一物种的特定居群,这里的“特定”不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方便划定的,而是由一定的土壤、光照、水热等环境所决定的,有着比较稳定的边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方居群”(local population),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生活着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同种个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