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1.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1.考察法
2.成因分析法
3.地理综合法
4.数理统
计法5.长期观测法
2. 水文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1.多学科交叉渗透2.通过水文实验
揭示水文规律3.通过流域水文模型探索水文现象4.确定性与随机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3. 水文循环:指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
下,通过不断的蒸发、凝结、水汽输送、降落、下神、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循环王府放入过程成为水文循环。

4. 水文循环的三种尺度:全球水文循环2.流域水文循环3.水-土-植
系统水文循环
5. 水量平衡方程:
6. 流域:地面分水线包围的汇集降落在其中的雨水流至流域出口的
区域。

7. 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重合的流域。

8. 非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

9. 霍顿四大定律:1.霍顿分级法2.比降定律3河数定律4河长定律5霍
顿面积定律。

10. 扩散模型:由于它的基础是由忽略惯性项的圣维南方程组所导得
的扩散波方程。

11.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的降雨量
12. 降雨量:时段内降落到地面上一点或一定面积上的降雨总量。

13. 降雨的三要素:1.降雨历时2.降雨强度3.降雨面积
14. 降雨时间变化的表示方法:1.降雨量累积过程线和降雨强度过程
线2.时段降雨量柱状图
15. 区域平均雨量的计算方法:1.等雨量线法2.泰森多边形法3.算术
平均法4.距离平方倒数法
16.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固体颗粒的主要粒径或粒径范围。

17. 砂砾、粉砾和粘砾
18. 土壤湿度: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情况
19. 1质量含水率2.容积含水率3.饱和度
20. 土壤水分的主要作用力: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作用
21. 吸湿、脱湿曲线
22. 下渗: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水平和垂直方向渗入土壤的现象
23. 下渗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土壤的含水量
24. 下渗容量或下渗能力:如果供水条件充分大,则下渗率将达到同
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同土壤质地下渗容量的最大值
25. 下渗曲线:下渗容量岁时间的变化曲线
26. 累积下渗曲线:下渗曲线的积分曲线
27. 1.渗润阶段2.渗漏阶段3.渗透阶段
28. 从上而下:饱和带、水分传递带、湿润带和湿润锋
29. 下渗与降雨强度的关系:迈耶公式、华东水利学院公式
30. 影响蒸发的因素:1、土壤孔隙性2.地下水位3.温度梯度
31. 下渗经验公式:1霍顿公式2.霍尔坦公式3.考斯加柯夫公式
32. 植物散发: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枝干输送后,水分从
叶面和枝干气孔逸出并进入大气的过程。

33. 植物散发的影响因素:1.植物的胜利条件2.气象条件
34. 流域蒸散发指:流域内所有蒸发面(水面、土壤表面、植物枝叶
面及潜水面)上的蒸发之和。

35. 河网汇流:在这一阶段,各种水源的径流汇集在一起,从低一级
河流汇入高一级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最后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

36. 路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合称
37. 包气带水分动态:指包气带中水分含量及水分剖面的增长和消退
过程。

38. 1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2.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
分配作用
39. 1.壤中水流2.饱和地面径流3.回归流4.山坡产流
40. 降雨产流受控于两个条件:1.降雨强度超过下渗容量2.包气带的
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
41. 产流的基本条件:1.从透水性看,大气层可认为是绝对透水的,
因此它与包气带的界面——地面就具备产流的基本条件;2不透水基岩或地下水面,可看做是绝对不透水的;3.在包气带内部,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界面上,当较强透水性的土壤位于界面以上时,也提供了产流的基本条件;4如果地下水面因土层饱和能达到地面。

地面就变成大气于水面的界面,大气是绝对透水的,水面是绝对不透水的,它们的界面就是产流的基本条件,这就是饱和地面径流产生的基本条件。

42. 1.“蓄满”产流模式2.“超渗”产流模式
43. 洪水波:突然有一定水量在此时注入河道,原来的水面就因受到
干扰而形成不稳定波动。

44. 波流量:这种由于突然注入一定水量而在河道里增加的流量
45. 洪水波的几何特征:1.波体2.波高3.波峰4.波长
46. 洪水波的运动特征:附加比降2.相应流量3.波速
47. 波高:波体轮廓线上任一点相对于稳定流水面的高度。

48. 洪水波的最大特征值:最大流量、最高水位、最大流速及最大比

49. 洪水的四类:1.运动波2.扩散波3.惯性波4.运动波
50. 浅水波:波长比水深大得多的不稳定波动
51. 深水波:波长远小于水深的不稳定波动
52. 特征河长:河段的槽蓄量一定与下断面流量呈单一关系,具有这
种特征的河段长。

53. 湿润锋:湿润带与下渗水尚未涉及到的土壤交界面
54. 蒸散发是包气带水分消退的主要原因。

55. 线性流域汇流系统:一个流域汇流系统如果既满足叠加性又满足
均匀性。

56. 回归流:原先为壤中水径流,后又渗出地面而变成饱和地面径流
的径流成分
57. 回归流的形成条件:山坡上土壤中流比较发育,而坡脚处不易形
成出露地面的饱和带
58. 饱和地面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1.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且上层土
壤的透水性很强,而下层土壤的透水性却弱的很多2.上层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
59. 缓不稳定流具有两个重要特征:1流线曲率很小,基本上互相平
行2.动水压力的分布大致与静水压力分布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