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何雨松机械设计及理论2011203053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决性。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
1科学社会主义1.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1.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座位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其中,以圣西门、傅立叶。
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但空想社会主义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1.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这一伟大学说后来成为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2 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做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1.3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在对这会注意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题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1.4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有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而且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
这是因为: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不过只要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没变,基本特征没变,其社会意识主要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其执政党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政治立场仍然是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这边,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没有偏离应有的轨道。
2马克思主义政党2.1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
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2.1.1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阶级基础,即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思想基础,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
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伟大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
其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被压迫阶级,是被剥夺了任何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再次,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的阶级。
最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先进性进一步增强。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2.1.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座位自己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它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保障党章规定的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朝气蓬勃,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贡献于党的事业,并有效地监督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3.1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3.2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当的思想的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当的政治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
3.3 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4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4.1 共产主义基本特征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其科学立场和方法主要体现在: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基于以上科学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2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2.1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与长期性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4.2.2“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条件,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1]任汝芬《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2010年序列之一要点精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2]《科学社会主义》百度百科[3]《共产党宣言》百度百科[4]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义》海文考研,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