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华北地区园林为例浅谈植物造景五大原则及其应用

以华北地区园林为例浅谈植物造景五大原则及其应用

以华北地区园林为例浅谈植物造景五大原则及其应用
1. 植物造景在园林应用中的重要性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园林,植物都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自然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景观中的植物越来越不可替代。

就小型宅院来说,植物景观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够借其蕴含的意境表达造园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追求,从精神层面突出造园主旨。

就城市大环境来说,植物景观能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生态防护、美化市容、改善城市糟糕的生态环境,同时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游赏环境。

下面结合华北地区园林景观来谈谈植物造景的五大原则及其应用。

2. 植物造景的五大原则
植物造景五大原则分别为:群落配置的科学性、园林造景的功能性、景观内涵的文化性、配置手法的艺术性以及植物种类结构的多样性。

2.1 群落配置的科学性
群落配置的科学性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自古以来,我们营造景观便讲求师法自然,即植物生长要遵循自身规律,同时要根据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树种。

注意将喜光与耐阴、速生与慢生、深根性与浅根性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合理地搭配,根据土壤条件、水条件、气候条件、周围环境及建筑等来选择植物种类。

2.2 园林造景的功能性
这里所指的功能性是指景观的生态、社会、美化、保健等功能。

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等能够在城市中发挥生态效益,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

工矿区的绿化有着降风吸尘的作用。

生产绿地能够为当地提供绿化树种,同时还可承担引种驯化的责任。

在日本,已经出现了将森林疗法、氧气疗法等结合保健功能的园林形式。

园林管理者组织市民到森林中呼吸新鲜空气、观看并参与蔬果生产制作过程、亲自种植植物等。

这些与植物互动的内容在吸引人的同时赋予园林参与性。

2.3 景观内涵的文化性
景观的内涵体现在意境美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植物的“人化”,借植物来阐释造园者想营造的意境,传达造园者的思
想。

苏州园林往往通过掇山理水、莳花弄木来设景。

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以海棠春景为题构建庭院,梧竹幽居以竹明志,彰显园主澹泊之意,听雨轩为典型的夜雨芭蕉景观。

退思园闹红一舸以荷花为景,生动阐释船头拨弄荷花之境。

这些花木的寓意极大地表现出园主的高尚情操与隐逸情怀。

其次是造园者借视觉、听觉、嗅觉等来营造感人的典型环境。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仿嘉兴烟雨楼而作,描摹了烟雨中的朦胧景致。

再次,园林中的诗词题咏等都是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体现。

红楼梦中大观园“怡红快绿”、“潇湘馆”分别是借芭蕉、翠竹来呼应,这样的植物造景就在意境上营造了一种与场景相吻合的氛围。

2.4 配置手法的艺术性
设计者应该充分发挥植物形貌、色彩、线条、质感的特点,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植物配置。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要根据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

2.5 植物种类结构的多样性
植物种类结构是我们在进行植物造景时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结构的多样性一方面保证了植物景观能够利用不同色彩、不同造型的植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同时也从生态的角度考虑,搭配种植和丰富的竖向结构有利于植物抗击病虫害、构成相对稳定的群落。

北京百花山顶峰有高山草甸,顺山势向下,植物的耐寒程度也依次降低。

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北方地区常见的喜冷凉的植物,如白桦、白皮松、油松、栎类、绣线菊、荆条等,在山顶的高山草甸上还有金莲花、银莲花等地被植物。

其中可以应用在北京园林绿化中的植物就有锦鸡儿、荆条、胡枝子、百里香、金莲花等。

可以借鉴百花山植物群落的配置,来完善北京园林绿化中植物种群结构的多样性。

以下几种为百花山常见的植物群落:
落叶松群落:落叶松、大叶白蜡——六道木、太平花、绣线菊、锦带花——华北耧斗菜、舞鹤草
油松群落:油松——山杏、胡枝子、冻绿——大油芒、野青茅
椴树群落:蒙椴、元宝枫、大叶白蜡——六道木、蚂蚱腿子——披针苔草
这些自然群落经过了大自然的自然选择,有很强的适应性,各种搭配也符合每一层植物的生长需求和生长特点。

这些群落竖向丰富,结构紧密、层次分明、生态效益好,尤其具有城市园林栽培群落中缺少的地被层和草本地衣层,有助于我们选择地被层来保护土壤,丰富林下空间,营造缀花草坪。

3. 北方典型园林中对植物造景五大原则上的应用
我将以颐和园和北京植物园为例谈谈我对植物造景五大原则的认识。

3.1 颐和园在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上的应用
颐和园万寿山的植被分布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的特点。

万寿山的植被主要以松柏类为主。

松柏类为北方常见树种,寿命长,有较强的杀菌能力,枝条密集,可减少噪音,隔绝粉尘。

同时,松柏象征四季常青、万古常青、江山延续,松和柏又分别象征君与臣。

因此它们成为了皇家园林植物配置时所经常采用的树种。

颐和园前后山种植的植物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调查发现,万寿山前山贫瘠,山坡较陡,所以采用较耐干旱贫瘠和城市燥热环境的柏树,而且前山多为建筑群,气氛比较肃穆,所以多采用柏树来衬托这样的气氛。

而后山的土地比较肥沃,山坡较缓,适宜大多数乡土植物生长,所以后山多种植花灌木和一些乡土树种。

后山的建筑比较分散,整个的气氛比较活泼,所以采用了榆叶梅、连翘、二月兰等花灌木和地被来丰富此处的景观。

万寿山的山沟较多,多起着排水的作用。

以桃花沟为例,此处一般不会有地表径流,而且山沟中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较薄,所以沟中种耐干旱贫瘠的树种如油松、刺槐、侧柏等。

万寿山的山脊承受较大的西北风,土层也比较薄,所以一般也是采用耐干旱贫瘠的树种。

颐和园的南湖岛和知春岛也是一个案例,可反映植物配置的科学性。

知春岛是一个平地岛,较小,为人工驳岸,没有做过防水。

这里只能种植一些耐水湿的树种。

在知春亭附近就种植了柳树,一方面适地适树,一方面也切合“知春”二字。

南湖岛是一个大岛,有地形起伏,所以在其水边种植了耐水湿的植物,而在远离驳岸处种植了不耐水湿的植物。

颐和园中还有改地适树的案例。

园中有一处油松长势不好,是因为其下种植了冷地形草早熟禾。

到了夏季,早熟禾易受热发黄,所以必须多浇水使其保持绿色,而油松不耐水湿,两者有着生态学上的矛盾。

可以将油松下冷地形草换成野牛草、土麦冬等暖地形草,或者将土壤改良,掺入大颗粒物质,下加排水管,浇水时加大力度,可将多余积水冲入排水管,减少积水,使油松得以正常生长。

3.2 北京植物园在植物种类结构的多样性的应用
北京植物园植物园在春季有桃花节。

节日期间桃花成为整个公园最大的观赏亮点。

桃花的配置主要考虑其花期、颜色的搭配,植物园中桃花园就选择了与桃花花期相近的山桃、榆叶梅等植物进行搭配,延长了桃花节的观赏期,同时将桃花作为重点树种,在园中许多地方都有栽植,来强化桃花节的观赏效果。

山桃、白花山碧桃、寒红桃的花期依次推后,在搭配时可以混搭,既延长了观赏期,又丰富了花色。

寿星桃根系浅、植株矮,多用于屋顶花园的栽植和其他树前的栽植。

帚型桃植株瘦高,适宜分车带的绿化美化。

垂枝桃的枝条下垂,颜色淡雅,可用
于气氛肃穆的环境中如墓园等。

植物园中榆叶梅、山桃搭配桃花使用,延长了花期。

寿星桃在常绿树以及植株较高的桃花前种植,收到了很好的观赏效果。

碧桃园中还多采用了榆叶梅、迎春、连翘、松柏等与桃进行搭配,使其四季皆有景可观。

植物园的草坪会搭配球根植物或者用各种花卉组成花境。

这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搭配。

不仅可以实现植物的多样化选择,创造缤纷的美景,抓人眼球,还能够减少裸露的土壤。

4. 结论
植物配置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植物的属性,清楚每种植物的生态习性,才能用好植物,为我们的景观设计创造精彩的亮点。

植物配置的五个原则是前人长期积累总结的成果,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原则的重要性,在做设计时时常思考这些原则,这样做出来的植物景观才能够生机勃勃地为我们的景观带来张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