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涉者的歌》每日一诗·“思与诗”--西方哲理诗系列前言本期主持:西门小醉这个春天将有些冷。
《非理性的人》、《论语今读》两本书,将让我们不再像读哲学史那样身在看台,而是走进书籍深处,拿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哲人的思考进行对话。
这种对答,从第一个人仰望星空,问自己是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在此之后,有一些人从迷雾弥漫的河流中独涉而出,披荆斩棘,带着被俗尘流放般的苦痛,沿着历史的时间寻求答案。
旅途之中,歌声渐起。
有的浪漫低吟,有的悲凉高亢,有的沉郁怅然,有的铿锵激越…..他们记录下这种音符,于是,有了诗。
在西方、在东方,这样的诗歌以各种旋律飘扬在大地之上。
这是一群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的人们,他们边走边歌唱出了心中的热爱、犹豫、期盼、思索和痛楚。
他们拒绝肤浅的视觉语言,抗拒修辞的迷惑,沉浸于自我的生命思索中,让笔下的诗行成为烈火,成为潮汐,成为精神的安静的神秘的中心。
这些神秘,隐藏在普通的语言之下,如一场原始的海,只在潮水退去大地真实地浮现之时,我们才可以赤脚接触到那一种力量----来自文明深处,来自我们的本原。
因为他们是孤寂的,是艰难的,甚至是绝望的,才有了一种改变生命的力量。
正如,只有雪来,透骨的寒才会带来大地的纯净一样。
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我将选择西方诗歌中的一些经典逐一推出。
聆听着这些曾经走在大地上的独涉者们的歌声,我们在清晨的微寒中抖擞自己,开始又一天的前行。
2010年3月1日夸西莫多:《转瞬即是夜晚》每个人孤立在大地心上被一线阳光刺穿:转瞬即是夜晚。
诗人简介:塞尔瓦多·S·夸西莫多(1901-1968)生于西西里岛。
原在罗马大学学工程,后辍学从事社会工作,当过绘图员及技师,后又担任编辑工作。
1929年,他结识了隐逸派主要代表人物蒙塔莱。
1930年,他的诗集《水与土》问世,声名大振,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诗集,成为隐逸派大师之一。
1958年获得维亚雷焦奖,1959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除《水与土》外,他的主要诗集尚有《消逝的笛音》(1932)、《诗集》(1938)、《新诗集》(1936-1942)、《日复一日》(1947)、《生活不是梦》及《无与伦比的土地》(1958)等。
夸西莫多还曾翻译过荷马、维吉尔、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等人的作品。
夸西莫多的早期诗集大多缅怀故乡和对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哀伤、忧愁的情绪,同时又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求和人的热爱。
抵抗运动开展后,他的诗风有了显著变化。
在《日复一日》等诗集中,他着力描写战争和法西斯主义带给人类的苦难,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他的诗句富于隐喻、象征和联想,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2010年3月1日)诗歌赏析:诗短短的三行,如同生命一样短暂。
但在诗中,人的诞生、成长和死亡,犹如舞蹈、雕塑、摄影,以一种美的形式成为三个造型,将人生的复杂定格在瞬间,形成隐逸之美的效果。
首句向我们呈现了大地和人的关系,人如母亲怀抱中的婴儿,作为个体,人的根系在大地,如此生生不息,获得延续。
作为群体,人类至今也依然需要大地获得生命和爱和力量。
但人又是孤立的,孤单的,从一开始,这就成为了个体的宿命。
在西方现代诸神死去的今天,人已无从寻觅自己的家园,这使得这种宿命被放大成一种虚无。
于是,“孤立”的姿势与大地的存在对立,成为现世之人眺望原初的梦想。
第二行的是一幅画:一个赤裸裸地站在大地深处的人,黝黑的躯体被一抹从空中泻下的阳光照亮。
他,承受着温暖和恩惠,也承受着曝晒和炙烤。
失去了幼年时期大地的庇护,人类在拥有辉煌的同时,越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孤寂和无力: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人都只是渺小的生物。
从诞生到死亡,只是短短的瞬间,劳碌一生的我们,面对着广袤黯淡的宇宙,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自己终极的归属究竟在何时何地。
那么,当一线阳光到来时,既是一束光,也是一柄剑,在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了绝望。
欣喜中,是痛楚开始无边滋长。
末句“瞬息即是夜晚”——夜晚,它象征着黑暗与死亡,睡眠与梦幻,孕芽,终结和安息,是丧失、也是得到,是净化、也是混沌,是空虚、也是满盈。
夜晚如魔鬼吞噬了一切,夜晚也象巨灵创造着一切;夜晚如裹尸布包裹着死的寂静,夜晚也象摇篮,栖息着新生的安恬。
人,来之于尘土,又归之于尘土,伟大者与卑微者,勇敢者与懦弱者,莫不如此。
有辉煌就会有黯淡,有生存就会有死亡,这就是人的宿命,人类的宿命,万物的宿命。
可以说,这首小诗以简约的意象、凝炼的语言所包含的巨大思想内容,及其所提供给读者填充情感、驰骋想象的再创造的无限空间,是世所罕见的。
在音韵上,头两行悠扬舒展,宛如牧歌,而结尾短促顿挫,似一声轻叹,嘎然而止,回旋曲般的旋律,强化了其意旨的表达,暗示了人的生死、人类的存亡就象日出日落和昼夜的交替更迭,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它不绝如缕的韵律回荡在耳畔,缠绕在心头,使人扼腕叹息,痛感生命的短暂,也更觉得这只有一次的生命的可贵。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布莱克:《天真的预示》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诗人简介】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十九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他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
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
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
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诗歌赏析】什么是永恒?什么是至善?布莱克在渺小和伟大,有限和无限的对峙中对我们说:永恒只在生命绽放的刹那,在这一瞬间,你已把握住了人最本真的意义。
唯有这种本真,才是天国,才是上帝,才是至善与永恒。
这种本真存在于孩子的天真中,也存在于人类最原始的形态之中。
在那个时间里,每一刻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是快乐。
任何一次小小的发现都成为天国的花朵,盛开着永恒的芬芳。
人的意义与价值都存在其中。
人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正如孩子自己寻找自己的欣喜一样。
如是,本真的面对我们的日子,有一些并非只在彼岸的意义将会显现:在我们的职业生命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沙,也是一个世界。
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老师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一朵花,也是一个天国。
当我们无力对抗尘世的种种喧嚣时,我们以为无奈,却不知道的手中握着无数个生命的种子......在宇宙的浩瀚中,平凡如蝼蚁,渺小如尘埃的我和你,只在这一个个刹那才可能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并把握自己,不至于淹没在时间之水中。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是的,倘若只看彼岸的鲜花,以为今日旷野的风只是寒冷。
那么,最终一切都将虚无,只有恐惧或者沉沦。
答案只在此时,在当下,在手掌之上,在一念之间。
雪莱:《哀歌》哦,世界!哦,时间!哦,生命!我登上你们的最后一层,不禁为我曾立足的地方颤抖;你们几时能再光华鼎盛?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从白天和黑夜的胸怀一种喜悦已飞往天外;初春、盛夏和严冬给我的心头堆满了悲哀,但是那欢快,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诗人简介】珀西·比希·雪莱(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
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
”(2010年3月3日)【诗歌赏析】《哀歌》并非简单的对于生命即将逝去的伤感,尽管这首诗冥冥之中出现于雪莱死前的创作。
当首句之中时间、世界、生命三个抽象语象并列而出的时候,这一首短诗已蕴含了巨大的时间,空间的神秘,奥妙。
光阴流转,历史沧桑的融入让人一种悲凉沉郁萦回,与古老中国的另一个诗人的感叹遥相呼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人类一种共通的情绪---面对生命背景下的无奈与孤独成为诗中隐约的色彩。
雪莱的诗篇永远激荡着一种音乐的旋律。
起句铿锵激越,中间对经历的辉煌和遗憾,喜悦与忧伤,像一曲变奏,优美惆怅。
每一节的最末一句反复渲染,形成余音,诗人咏叹的此刻不正是如此的彷徨吗?在整首诗中,生命的死和生,世界的变幻莫测和伟大其一,时间的有限和永恒,世事的阴影风暴和绚丽美妙,奋斗的恐惧与成功的喜悦,白天和黑夜,盛夏与严冬,悲哀和欢快,交织成一首骊歌,一篇编织生命色彩的诗篇。
在这里,激情不再仅仅单一的高昂,在回荡的曲调里,可以发现诗人内心对于生命思考的沉重。
当我们读起这首诗,细细回味着,想象诗人书写的那一刻,生命诸多斑驳的记忆是否凝聚,从时间的灰中清晰起来。
因为属于我们的世界正开始走远,而唯有那些记忆,属于今日,属于明日的故事才可以证明我们存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里尔克:《我过的生活》我过的生活,像在事物上面兜着越来越大的圈子。
也许我不能兜完最后的一圈,可是我总要试试。
我绕着上帝、绕着太古的高塔已兜了几千年之久;依旧不知道,我是一只鹰,一阵暴风,还是一首伟大的歌。
【诗人简介】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
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
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