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哲理诗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 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 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 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 景,寓理于物 。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 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 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 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理趣赏析】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 书”。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 什么为非。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衰败,平凡如叶的生命能更为长 久。 或者: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恬淡而 长久的人生。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 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 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 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 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练习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 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 在而行。
【理趣赏析】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 也轻而易举。
新 意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 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 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 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 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 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 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 也是这样。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思路点拨】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 点绛唇 元好问 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 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 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 春住。问春何处,花落 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 莺无语。 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 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 里寻春去。 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 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 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 点。
雪 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 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 梅与雪的高下。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 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 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 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 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 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 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 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 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唐宋比较
唐宋诗在总体上的差别——在情理各有侧重上,唐重 情,宋重理,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表 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措辞 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兼练虚 字。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 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琴师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 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 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 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 指头 )+( 琴 )= 琴声
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客观的紧密配合。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 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 的青山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 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 说说你的看法。 哲理主要体现在“依旧青山绿树多”中,本句在写景抒情 中表达哲理:黑暗总会过去,风浪终会平静,一切美好事 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 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
1.同写庐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 眼即逝,何必为“三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
【高考链接】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 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 的。 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 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 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语”“烟 中树”“暮” “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 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 惘意绪。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 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寓意。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 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 旧争春。诗人以“沉舟”“ 病树”自喻,以千帆竞发, 万木争春景象展现美好的前景,表明自己虽然处境艰难, 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现在人们常用这 句诗表达新生事物必然发展起来,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的意思。
《泾溪》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防范, 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思想麻 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 【理趣赏析】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借蜜蜂的辛勤采蜜,对辛勤的劳动人民进行热情的歌颂; 又借蜜蜂酿造的蜂蜜被一些人轻易取走,对那些不劳而获 的剥削者进行无情的讽刺。 *表面上占尽风光,为名利处心积虑的人最后也难免两手 空空。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 楼梦》)
师生共研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中“闻笛赋”“ 烂柯人”的典故分别流露了作者 怎样的心请? “闻笛赋”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 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隐 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自己旧友的不满。“ 烂柯人”既暗 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 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 悉。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哲理解读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比喻 )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借景说理* 本体 喻体 丰富的学识 清澈的方塘 ——
源头活水 —— 读书学习
(二)解读隐含理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 比喻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从 意 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拥有丰富的学 识。 联 想
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由表及里
艺术形象 原意 隐含理趣 新意
由此及彼
由浅及深
观书有感 (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字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