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 学生版
认识历史必须超越对局部社会时空的理解,既要 从个别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获得历史认识,又要超 越具体和个别,用联系的视角整体认识历史。没有 对局部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没有对整体的理 解,局部就无法认识。
以整体观把握历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历 史发展的不同时间进程中探究历史规律,以规律性 认识整体性;二是从具体的、局部的、分散的历史 中发现历史的关联性,以关联性认识整体性。——
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 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没有土地私有制; 2.全国分成许多孤立的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农村公社; 3.中央集权政府的存在; 4.长期停滞,没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历史主义方法的要求
李剑鸣先生说, “理解过去世界 的最大困难,在 于今人没有在那 个世界生活的直 接经验,不免会 根据自己的经验 和见识来揣度, 而揣度又很容易 沦为臆测,造成 误解乃至歪曲。”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物质生 活条件不同,阶级状况、思想 意识、社会制度不同,历史的 任务和课题也不同。所以分析 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从具 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 移,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 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 要求前人。
——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
(2017·全国Ⅰ卷·27题)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 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 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 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成了马列主义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百科全书和垄断性教材,而一切违背《教程》内容的 其它论述均被认为是非马列主义的,包括马克思、列 宁自己的著作。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否适用于所有民族?
他(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 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 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 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 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 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 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 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 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 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答案:C 考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方法
(一)整体观点及纵横分析法 (二)历史观点及历史主义方法 (时空观念) (三)实践观点及实践标准方法 (四)生产观点及生产力标准方法 (五)群众观点及人民利益标准方法 (六)阶级观点及阶级分析方法
(一)整体观点及纵横分析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 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 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 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 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答案:C
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 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 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序列。不是所有 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 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 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2017版 课程标准]
历史主义是不是相对主义?
(三)实践观点及实践标准方法
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 一个实践的问题。” 恩格斯说:对“一 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 践,即实验和工业”。列宁强调: “生 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 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进一步阐明,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 会的实践。这些论述表达了实践标准的思 想:第一,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勇于探 索;第二,用实践特别是其结果来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第三,认识要为实践服务。
问题给约·布洛赫的信
(2018全国Ⅰ卷 24题) 《墨子》中有关“圆”“直 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 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生力标准,也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 价其他一切社会现象好坏优劣的主要标准、根本标准。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用唯物史观研究历 史时,容易过分夸大经济的作用,而忽略了 对人主体能动性、思维相对独立性和文化多 样性的研究。曹大为先生举例说:史书中的 “文化”板块,往往只关注哲学、宗教、科 学、文学艺术等成果层面。“文化”只是历 史发展的“果”,被排除在影响历史发展的 “因”之外。这一下就抽走了历史的大部分 灵气,将历史主体变成了演示规律的躯壳和 工具。“
答案:B 考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 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 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 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 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 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 现的。” ——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批判<序言>》
两个绝不会的 含义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 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 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 当时欧洲大陆经济的状况还 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
——1859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859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是不是经济决定论?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 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 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 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 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 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1848 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曾指出:“资产阶级, 由于开 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 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 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 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 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 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封面 (1848年2月)
(二)历史观点及历史主义方法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 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 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马克思
列宁认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必须把问 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绝对要求。” 列宁指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 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 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 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并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 判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 专题讲座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方法 三、唯物史观的高考观察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 徐 光 2019年9月
2017年新课标对唯物史观的界定
一、唯物史观的基பைடு நூலகம்观点
(四)生产观点及生产力标准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物质生产出发来把握社会,进而将 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 用。但是,说到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 基础上产生、受生产力制约并且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服务 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
——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 恩格斯 1848年《共产党宣言》
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1848年
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2018年全国Ⅰ卷32 题).罗马共和国时期,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 成就主要体现为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 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 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1895年恩格斯反思巴黎公社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 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 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 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历史教学》(上半月 刊)2017年第5期,第41页。
唯物史观的整体关联意识
整体关联意识
政
文
治
化
个
社
人
国
会
际
经
济
图:影响历史演变的因素示意图
经济: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政治:历史发展的关键 文化: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内部环境。 国际:历史发展的外部环境,往往 提供的是借鉴或挑战。 地理:历史发展的自然环境。 个人: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