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

《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玻璃弹子、橡皮泥、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相关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到过力吗?2、听取学生回答。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2、学生活动,集体交流。

3、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呢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现象?2、学生活动,合作交流。

3、问:这说明了什么?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

(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合作交流并汇报。

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1、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学生观察P42下图。

研究:①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②在水中运动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3、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五:1、找两个力气大小相同的学生做推门表演,门为什么没动?两生向两边拉一只大箱子,箱子也为什么没有移动?2、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全课小结: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2、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三、布置作业:观察同学或自己哪些动作用了力?章节首页年月日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

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三、课后总结: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四、布置作业: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章节首页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苹果落地的课件。

2、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直尺。

3、装水的水瓶上系上绳子,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课件演示、苹果落地。

2、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活动一:了解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故事。

1、谈话:关于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你知道吗?给同学们讲一讲。

2、学生讲各自收集的“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

3、谈话:关于牛顿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

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

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

章节首页1、砖块、人游泳活动,物体在空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

2、弹簧秤、带钩的重物(或钩码)、圆杆铅笔、油。

3、橡皮泥若干、洗洁精或油、透明塑料瓶、秒表、鲸或海豚体形照片。

4、流线型火车的图片。

5、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事例的图片或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学生活动:用小拇指推砖块或把手平放在桌面向前推。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摩擦力?3、谈话:今天我们来认识“摩擦力的秘密”。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1、讨论:摩擦力是从何处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讲解:摩擦力。

3、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4、出示图片或放录像讲解。

活动二: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

1、谈话:冬季,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街道上的积雪,而当滑冰时,我们会专门冻一个冰场。

由此,你想到什么?2、讨论:你认为哪些是摩擦力的“功”?哪些是摩擦力的“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

活动三: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1、谈话:当物体运动时,怎样减小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呢?利用桌上所给的材料,自己想想办法。

2、提问: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要求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

4、汇报。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活动四:研究减小物体在水中受到阻力的办法。

1、谈话:物体在水中运动,怎样减小它受到的摩擦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

2、出示鲸或海豚的图片启发:为什么鲸或海豚的身体是两头尖,中间大,这有什么作用?3、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活动,用秒表计时。

5、汇报。

6、小结。

活动五:了解流线型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1、出示流线型车或火车图片,问:怎样减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呢?设计方案,并进行研究。

2、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完善。

3、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活动六: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事例。

1、提问:摩擦力的存在有时有用,有时又给人带来不便,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2、学生讨论、汇报。

3、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评价1、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2、提问: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力,将会怎样?作业设计:1、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哪些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并想办法解决。

章节首页章节首页年月日教学准备:1、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代、剪刀、秒表、材料袋内制作降落伞的材料。

2、各种各样的降落伞,实验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见过降落伞,降落伞为什么能起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来探究。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活动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①学生合作交流。

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作业: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