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元时期文化

宋元时期文化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

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五代宋元时期史书、宋词、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

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

【课标精解】1、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文化辉煌灿烂,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高峰。

宋元时期,《资治通鉴》的编纂,成就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史学著作,宋词在我国文学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书法和绘画也涌现出几位大师及经典作品。

【学情分析】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

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

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已经多少接触过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解读】1、教学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重点解读:1、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体现着中国古代史学在宋元时期的辉煌成就。

《资治通鉴》体大思精、录事全面可信,且通古今之变,拾遗补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必读之书;又因该书考评前朝的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使《资治通鉴》一书更具特色。

鉴于《资治通鉴》的重要参考价值和司马光的巨大贡献,人们将他与司马迁相提并论,并称为“两司马”。

2、宋代文学在继承唐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词的发展更进入繁荣兴盛的时代。

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主题。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统称。

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它奠定了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在组织形式上有较为严格的规则。

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和道白。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单曲。

套数是联缀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单曲而成的组曲。

处理方法:(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可以通过司马光砸缸的小故事引出,课件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注意和司马迁的《史记》;(2)宋词和元曲主要通过课件的方式将相关的代表作展示给学生。

2、教学难点: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难点解读: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与当时的形势紧密相关。

处理方法:让学生先熟悉教材,在课前对相关的内容做一定的预习,明白作品的真实内涵,再辅以课件和教师的详细讲解,突破难点。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策略】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

3、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5分钟设计:同学们,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播放音频)这是著名歌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的旋律很动听,但是我们注意观察下它的歌词,大家发现了什么?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入本课学习。

设计说明:一首好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去了解歌词,了解苏轼的词,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讲授新课】30-35分钟史学:《资治通鉴》我们大家小时候可能就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不妨重温下这个故事(课件展示),我们发现司马光小时候就这么聪明,那么他长大之后又做了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本目内容。

接下来我们再来思考1、司马光写了一部什么书?2、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姓司马的人写了部什么书?3、试着比较下这两部作品。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1、主持编写了一部294卷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2、司马迁《史记》3、多媒体列图表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课件展示《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大致内容:1、《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2、《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文学——宋词和元曲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思考1、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2、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3、问: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从《窦娥冤》里,可以看到关汉卿的写作风格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

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了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

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

2、答: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要求学生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的豪迈奔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3、关汉卿《窦娥冤》4、答: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挞黑暗势力教师课件展示宋词和元曲的大致介绍:1、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2、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一四折为主,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艺术——绘画和书法1、绘画多媒体展示一幅画《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欣赏这幅名画,然后教师对这幅画做一介绍: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

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张择端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传世的精品,除了他画技高超,善于观察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东京城那样繁荣的景象,张择端能创作出这样真实、精美的作品吗?多媒体展示赵孟頫的几幅作品,让学生通过图片来了解到作品的精美。

2、书法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人平常在练习书法呢?进而展示宋元几大书法家的作品,教师边展示的时候边介绍:书法是宋元时期人们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著名的书法家有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和元代的赵孟頫。

【3、课堂小结】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

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4、板书设计】一、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二、文学:宋词和元曲1、两宋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2、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三、艺术: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1、绘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頫《秋郊饮马图》2、宋朝书法——“宋四家”【5、评价方案】如果有一天你带领同学们去参观《灿烂的宋元文化》展览馆,让你当导游介绍这一时期的史学、宋词和元曲,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请试着列出你的计划。

【6、教学反思】1、教师精心创设历史情境,分组开展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式学习历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2、借助材料,加强教师的点拨、引导,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如何深层次地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