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他国夷商,仍不得援以为例。
”材料反映了()
A.英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B.门户开放政策
C.英国商人的利益受到保护D.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海关管理权落人英国人的手中
C.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D.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3.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
佛兰西亦与焉。
”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 B.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C.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5.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6.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
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7.19世纪末,日本外务大臣声称:“讲和条约中有关通商上之让与,与其说于我有利,莫如说于欧洲各国更大为有利…从新开辟港口、扩大航线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欧洲各国将立即享受其利益。
”“各国将立即享受”是因为()A.列强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
B.《南京条约》给予英国协定关税权
C.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局面
D.《马关条约》使日本可在口岸设厂
8.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
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
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C.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10.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C.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11.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强烈的反帝情绪
B.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D.正确认识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12.王韬《瀛堧杂志》指出“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唯凭通事(即买办)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与这种情形的出现密切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1840~1860年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的本质B.资本主义制度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14.《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D.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15.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不懂得国际公法D.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16.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
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通商口岸开辟有限 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17.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掀起瓜分狂潮B.希望利益均沾C.扩大资本输出D.要求扩大市场18.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
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19.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
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以下是四个同学关于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的争论,其中正确的是()
A.同学甲:割占香港岛 B.同学乙:赔款2100万银元
C.同学丙:中国开埠通商 D.同学丁:领事裁判权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
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材料二只有蒋廷蔽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
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
”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
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答案
1.D2.D3.C4.C5.B6.D7.A8.D9.C10.A11.C12.A13.C14.D15.D16.B17.D
18.B19.A20.C
21.(1)影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另一面: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推进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3)认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自觉或不自觉地起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