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

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

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目录GB 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设计要求) ..... GBT 50200-19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设计要求).……GB 50198-2011《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要求).. 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设计要求) ...........GB50311-2007《综合布线与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设计要求)........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 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设计)……. 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设计要求)........GB 50394-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设计要求) ........ GB 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设计要求).. GB 50396-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功能设计)..…GB 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设计要求)系统形式的选择和设计要求3.2.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仅需要报警,不需要联动自动泊防设备的保护对象宜采用区域报警系统2不仅需要报警,同时需要联动自动消防设备.且只设置一台具有集中控制功能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和消防联动控制器的保护对象,应采用集中报警系统,应设置一个消防控制室。

3设置两个及以上消防控制室的保护对象,或己设置两个及以上集中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应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3.2.2区域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应由火灾探测器、于动火灾报警按钮、火灾声光警报器及火灾报警控制器等组成,系统中可包括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和指示楼层的区域显示器。

2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设置在有人值班的场所。

3系统设置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时,该装置应具有传输本规起附录A 和附录B 规定的有关信息的功能;系统未设置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时,应设置火警传输设备。

3.2.3集中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应由火灾探测器、于动火灾报警按钮、火灾声光警报器、消防应急广播、消防专用电话、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器等组成。

2系统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器和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消防应急广播的控制装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等起集中控制作用的消防设备,应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

3系统设置的消防控制室图形盟主示装置应具有传输本规泡3.2.4控甜中心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两个及以上消防控制室时,应确定- 个主消防控制室。

2主消防控制室应能显示所有火灾报警信号和联动控制状态信号,并应能控制重要的消防设备;各分消防控制室内消防设备之间叮互相传输、显示状态信息,但不应互相控制。

3系统设置的消防控制空图形显示装置应具有传输本规范GBT 50200-19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设计要求)天线放大器应安装在竖杆架上天线至前端的馈线采用屏蔽性能好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得大于20m 并不得靠近前端输出口和干线输出电缆两副天线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应小于较长波长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2 且不应小于1m应具有60db 以上的邻频信号抑制特性频率偏移在甚高频段不应大于20KHZ 图像伴音功率比的调整范围应为10~20DB1.2M 侧面与墙或其它设备的净距在主要通道不应小于1.5M 在次要通道不应小于0.8M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要求)3.1.1系统的图像制式应与通用的电视制式一致3.1.2当采用数字系统时,应用AVS,ITU-T H.264 或MPEG-4 视频编码标准。

3.1.5系统应留有软硬件接口,便于消防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集成,当发生异常时,根据系统需要可实现系统之间的联动,并能自动切换到对应的视频通道。

3.1.6系统应支持故障报警并宜具有设备管理能力3.1.8 系统选用的各种配套设备的性能和技术要求应协调一致。

3.1.9 在摄像机的标准照度下,系统的模拟电视图像质量技术规定图像质量可分五级损伤制评定,图像质量不应低于4分,图像水平清晰图不应低于400 线,图像画面的灰度不应低于8 级,监控画面为可用图像时,系统的信噪比不得低于25DB,电梯摄像头安装在电梯轿厢顶部,电梯控制面板的对角处,并能监视电梯轿厢内全景摄像头避免强光直射,镜头视场内,不得有遮挡监视目标的物体。

摄像头应避免在高温,潮湿,强磁下的环境工作。

应有以太网接口,支持TCP/IP 协议,并有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宜扩展支持ISP、RTSP,RTP,RTC 等网络协议,支持Ip 组播技术,应有RS232 或RS485 等数据通道,支持常用控制协议,视频编码设备宜支持以太网供电(POE )特殊设备应有认证功能,防篡改功能和加密传输能力,当需要报警时,可设置不同的传感器,报警器和控制,并应与视频解码设备或系统关联。

3.3.1传输距离较近,可采用同轴电缆传输视频基带信号的视频传输方式,传输距离较远,监视点分布范围广或需进入有线电视网时,宜采用多路副载波复用射频传输方式长距离传输或需避免强电磁场干扰的传输宜采用光缆的IP 网络进行传输3.3.6室内传输线路敷设规范:系统的信号电缆与电力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

间距不得小于0.3m ,与通信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间距不得小于0.1,m3.4.1系统监控中心场所使用的面积应根据设备容量确定,不应小于10m2 。

地面应光滑,平整,不起灰尘,门的宽度不应小于0.9m ,高度不应小于2.1m ,温度宜为16°C~30 °C 相对湿度宜为30%~70% ,室内照度宜大于300lx ,其灯光不得直射到大屏幕电视墙以及操作台3.4.8 控制台正面与墙的近距不应小于1.2m ,侧面与墙或其它设备的净距在主要走道不应小于1.5m ,次要走道不应小于0.8m ,机架。

机柜背面和侧面距离墙的净距不应小于0.8m3.5.2不间断电源(UPS)应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其容量应至少保证系统监控中心的断电工作时间不小于30min3.5.3系统设备宜有监控中心引专线集中供电,前端设备可就近供电,但设备应设置电源开关和稳压等保护装置。

严禁与照明系统使用同一开关控制系统设备供电。

3.5.4监控中心接地规定:系统的接地,宜采用一点接地方式,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线不得形成封闭回路,不得与强电的电网零线短接或者混接。

采用专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 Q。

采用综合接地网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 Q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设计要求)3.1.1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宜由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设计要素构成。

3.1.2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配置相关的系统。

3.2.1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确保对各类系统监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管理。

2应以建筑物的建设规模、业务性质和物业管理模式等为依据,建立实用、可靠和高效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实施综合管理功能。

3.2.2智能化集成系统构成宜包括智能化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功能实施。

3.2.3智能化集成系统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具有对各智能化系统进行数据通信、信息采集和综合处理的能力。

2集成的通信协议和接口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

3应实现对各智能化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4应支撑工作业务系统及物业管理系统。

5应具有可靠性、容错性、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3.3信息设施系统3.3.1信息设施系统的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为建筑物的使用者及管理者创造良好的信息应用环境。

2应根据需要对建筑物内外的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综合处理,并提供符合信息化应用功能所需的各种类信息设备系统组合的设施条件。

3.3.2信息设施系统宜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时钟系统和其他相关的信息通信系统。

3.3.3通信接入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用户信息通信业务的需求,将建筑物外部的公用通信网或专用通信网的接入系统引入建筑物内。

2公用通信网的有线、无线接入系统应支持建筑物内用户所需的各类信息通信业务。

3.3.4电话交换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本地电信业务经营者所提供的虚拟交换方式、配置远端模块或设置独立的综合业务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系统等方式,提供建筑物内电话等通信使用。

2综合业务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系统设备的出入中继线数量,应根据实际话务量等因素确定,并预留裕量。

3建筑物内所需的电话端口应按实际需求配置,并预留裕量。

4建筑物公共部位宜配置公用的直线电话、内线电话和无障碍专用的公用直线电话和内线电话。

3.3.5信息网络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以满足各类网络业务信息传输与交换的高速、稳定、实用和安全为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2宜采用以太网等交换技术和相应的网络结构方式,按业务需求规划二层或三层的网络结3系统桌面用户接入宜根据需要选择配置10 /100 /1000Mbit /s 信息端口。

4建筑物内流动人员较多的公共区域或布线配置信息点不方便的大空间等区域,宜根据需要配置无线局域网络系统。

5应根据网络运行的业务信息流量、服务质量要求和网络结构等配置网络的交换设备。

6应根据工作业务的需求配置服务器和信息端口。

7应根据系统的通信接入方式和网络子网划分等配置路由器。

8应配置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设备。

9应配置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

3.3.6综合布线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成为建筑物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传输通道,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信息的传输。

2应根据建筑物的业务性质、使用功能、环境安全条件和其他使用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系统布局和管线设计。

3应根据缆线敷设方式和其所传输信息符合相关涉密信息保密管理规定的要求,选择相应类型的缆线。

应根据缆线敷设方式和其所传输信息满足对防火的要求,选择相应防护方式的缆线。

5应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实用性和可管理性。

6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T 503 11 的有关规定。

3.3.7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克服建筑物的屏蔽效应阻碍与外界通信。

2应确保建筑的各种类移动通信用户对移动通信使用需求,为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综合性发展预留扩展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