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人返乡创业调研报告

商人返乡创业调研报告

商人返乡创业调研报告创业,是时代的最强音;返乡创业,是当今的热话题。

做好返乡创业工作、破解返乡创业难题、加快返乡创业进程,对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做好这篇文章、做活这个工程、做大这块经济?是每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关注和深思的课题。

遵照县委主要领导交办的调研课题,县政协专门召开主席会,及时部署相关调研工作,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题调研组。

调研组还邀请县工商联、中小企业局、劳动就业局分管领导参与,通过远赴沿海地区、深入乡镇基层、进驻企业车间,组织召开多种多样的座谈会,广泛接触各行各业的创业者等形式,开展了从20xx年11月11日至26 日为期半个多月的返乡创业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务工者的心愿,认真倾听创业者的心声,深刻查找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积极探讨加快返乡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1、返乡创业的势头逐渐增强。

我县20xx年引进返乡创业人数1286人,创办项目111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2亿元,创办其它经济实体1175个。

今年至10月底止全县引进返乡创业人数1704人,创办项目159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4.8亿元,创办其它经济实体1486个。

从数字比较中看出,今年1至10月份引进返乡创业人数较去年全年增加418人,创办企业数较去年全年增加48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去年增加1.6亿元。

如石坳乡在今年4月份才启动创业小区建设,至现在已引进4家返乡创业企业落户小区,总投资4000多万元,其中3家已开工投产,还有3户企业即将进驻小区。

四都创业小区建设如火如荼,古市创业小区机器轰鸣,全县各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创业场面。

设我县工业园和乡镇创业小区,尤其是何家店返乡创业园的建设,有效降低了我县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成本和风险,助推返乡创业的快速发展。

六是紧扣服务这一关键,拓展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人员能否留住、返乡创业项目能否做大,关键在服务。

服务优才能人心留,留住人才、留住项目。

我县通过出台扶助返乡创业政策措施十七条,建设项目准入“一站式”服务快捷的“绿色通道”,建立返乡创业项目跟踪服务制度等,得到了返乡创业人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拓展了返乡创业的发展空间。

4、产业链条不长。

从调查中了解到,我县当前返乡创业项目刚落户不久,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各企业之间的产业关链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

3、建设用地难的问题。

因国家严格控制土地政策,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致使返乡创业建设用地非常困难。

主要表现:一是土地使用总量不够,导致创业用地紧缺。

二是土地使用安排不当,致使创业用地紧缺。

如部分乡镇有用地指标而没用地企业,有的乡镇有用地企业而没用地指标;有的企业超标占用土地而有土地多,有的企业缺少用地而出现抢地等地现象,从而影响返乡创业项目建设进度。

如工业园出现项目等地进驻、企业等地扩建现象,大桥镇创业小区规划面积80亩,目前只有5亩用地指标。

5、运输物流难的问题。

物流难是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县返乡创业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

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不便。

目前,我县到3、政策兑现有差距。

我县在加快招商引资、返乡创业和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

但在政策宣传、落实、兑现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多数人认为,我县政策很好,但兑现困难;少数人认为,我县政策没有沿续性,经常随意变动;还有少部分人反映,我县木竹资源砍伐指标分配不合理,有的企业吃不饱,有的企业消不了,一定要根据企业资源利用率和利税贡献率进行合理分配。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创业方向中江县现有常住人口108.1万人,外出务工人员49.9万人,其中有4000余人返乡创业,近五成返乡创业人员从事种植或养殖业。

“刘氏农场”法人代表刘海林于上世纪xx年代在广东务工,后来开办了不锈钢抛光厂。

在洽谈不锈钢抛光业务过程中,他发现广东、上海、云南、成都等地餐饮市场对牛肉需求量较大,因此决定回乡建立肉牛养殖场,带领家乡群众共同致富。

20xx年创业开始,“刘氏农场”分别引进了瑞士“西门塔尔”和法国“夏洛莱”两个品种的肉牛进行养殖,同时规模化种植花椒、生姜等经济作物。

“东东瓜蒌合作社”创始人王开东20xx年在经营煤炭生意的过程中,一次偶然机会得知瓜蒌根、果、果皮、种子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沿海地区需求量大,但种植条件有限,于是决定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父老种植瓜蒌。

在20xx年首次创业失败的情况下,于20xx年辞职返乡再次创业,并逐渐形成了瓜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二、按照市场需求量,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市场回报率逐年增加,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同时,企业逐年增加投资额,有序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拓宽产业发展方向。

“刘氏农场”个人先期投入1600万元,修建了肉牛养殖场,存栏母牛及肉牛800—900头;修建当地学校,自建水泥路2.5公里、蓄水池1口、沼气池1个,整理荒山、改造土地、租用土地等700余亩。

预计后期还将投入4—5千万元,再租用整理400余亩土地,用于拓展农村观光旅游服务项目、建设肉牛宰杀场、食品深加工企业和种植中药材。

“东东瓜蒌合作社”在首期投入140万的基础上,个人再投资660余万元,政府专项资金支持250余万元,自建瓜蒌种植基地700余亩,带动乡亲栽种瓜蒌1万余亩,建成瓜蒌瓜子加工厂、腻子厂、养殖场等。

预计后期还将增加投资,开发农村旅游观光服务项目,建设瓜蒌瓤深加工厂等。

三、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为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经营方式,为土地增收,农民致富起到了良好带头作用。

一是以土地入股、土地租用、荒山整理等方式,实施规模化经营。

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通过土地入股、土地租用、荒山整理等方式,不断扩大种植规模。

“东东瓜蒌合作社”瓜蒌种植面积由最初的40亩扩大到1万余亩。

“刘氏农场”青草饲料和生姜、花椒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00余亩,肉牛年出栏达400余头。

二是“东东瓜蒌合作社”将种、养殖相结合,传统销售与网络销售相结合。

为充分发挥土地经济效益,拓宽销售渠道,“东东瓜蒌合作社”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在瓜蒌藤蔓成熟后,在瓜蒌种植地放养鸡、鹅等小家禽,每亩地每年增加经济收益约2000余元。

每年支付“百度推广”10万元宣传费,用于产品推广;并利用电商平台建立网上特产专卖店。

每年瓜蒌都是买家提前向合作社下定单,预付货款,其产品主要销往沿海各地。

三是“刘氏农场”将肉牛实施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经济作物先回收库存再统一销售。

为致富当地农户,提高肉牛质量,降低肉牛患病风险,“刘氏农场”向周边有条件的农户免费提供幼牛,向农户免费赠送配种成功母牛,进行分散养殖,再按时回收,统一销售。

在生姜、花椒等经济作物滞销时,按照市场价收购当地居民种植的花椒、生姜等进行储存,待市场行情回暖再统一销售。

四是企业效益明显。

目前,“刘氏农场”年出栏肉牛400余头,每头重量在1300斤左右的肉牛销售额为16000余元,净利润3000余元/头,年销售额600余万元。

1株瓜蒌年收益200—300元,1只散养鸡、鹅市场价200余元,1亩地可种植瓜蒌150—160株,养殖鸡、鹅等小家禽10只,产值5万余元。

四、社会效益明显截止20xx年底,中江县川商返乡创业共吸呐就业20000余人,创造产值预计12亿元,为转变当地农业发展方式、吸呐农民就近就地灵活就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

一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企业将土地集中使用后,统一规划,改变了传统经济作物种植方式、家畜家禽以户为单位小规模养殖方式,实现了种养殖、初加工、再销售的经营模式,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全户外出务工家庭荒废土地、荒山等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促进当地农民就地就近灵活就业。

企业因经营和管理需要,采取固定招聘和季节性用工两种模式,聘请工人基本为当地返乡农民工或不能外出务工人员。

“东东瓜蒌合作社”平均每30亩聘请1名相对固定管理人员;每年9—10月瓜蒌采摘期,平均每天用工100余人,当天计件发放工资,年发放工资200余万元。

“刘氏农场”养殖场聘请固定工人22人,种植场地聘请人员40余人,管理人员工资年薪10万余元,工人月平均工资2500—5500元不等,按月发放。

由于种、养殖企业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有效解决了当地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就业问题,以及部分家庭由于外出打工带来的社会问题等。

三是产业带动性强。

截止20xx年底,“东东瓜蒌合作社”带动当地群众种植瓜蒌10000余亩,参与瓜蒌种植农户由最初的190户增加到4000余户。

“刘氏农场”入股或租种土地种植的花椒、生姜等作物700余亩;5户参与幼牛养殖,平均每户养殖10—20头;10户代养配种成功的母牛,平均每户代养2—3头。

四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

20xx年以来,当地农户因出租土地、就近就地打工、土地入股、发展产业等,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

荒山纯收入由每亩200元/年提升到600元/年,土地入股平均每年每户1000余元,土地租用每亩每年收入200—400元,还有部分工资性收入。

中江县农民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