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

康德的“美的分析”之解析

• 即如“这朵玫瑰花是美的”表面上采取了“这朵玫瑰 花是红的”这样一种逻辑判断的形式,起作用的还是 带着情感地“希望自己能够体味到美”
9
具体分析4:共通感
• 在第二个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中提到鉴赏判断的 普遍性特点,第四个契机“共通感”可以进一步说明 普遍性这个特点。
• 1、共通感在鉴赏判断中是一个推论,或者说演绎 • 2、此种推论建立在以下基础上:认识的过程中想象
• ◆朱光潜对康德的评述中值得注意的要点: • 1)不涉及利害关系 • 2)不涉及概念 •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
具体分析1:无利害的快感
• 第一个契机的分析: • 美感必定是快感,但快感不一定是美感。为什么? • 其他的快感如满足口腹之欲的大快朵颐、体现自身正
义感的见义勇为,也带来愉快,但这些愉快和美感的 愉快不同: • 1、其他的快感联系着一个明确的目的,美感没有 • 2、其他的快感是由愉快而生判断,美感则是由判断 生愉快 • 更进一步分析则应联系第三个契机
7
具体分析2: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
• 对第三个契机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第一个契机。 • 一般而言,有判断就有目的,如事实判断要问是不是,逻
辑判断要问对不对,道德判断要问好不好,但鉴赏判断没 有这种目的,因此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但它又是合目的 的,是主观合目的性。怎么理解呢? • 在第一个契机里边,我们已经提到了审美快感和某个具体 目的无关,这里又说它有着主观合目的性,意思是只要唤 起愉快的情感,符合情感愉快的目的就可以了。其实,从 康德把艺术称作“第二自然”亦可明白——艺术虽然是人 造的,却不能让人看出是人造的,它的目的,不能直接表 露出来,应该象自然一样,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形 式”
• 四、真正对审美特性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归位,不是一 种认识,不是象鲍姆加登所说的“美是认识的完善”
• 五、既然转向了主体,审美之美与不美的评判就交给 了主体,对主体心灵的考验就变得异常突出起来
14
从康德的“美的分析”延伸出来的扩展 议题2
• 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为康德的美学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的 调和可,认为是对两派的综合亦无不可,无论是调和还是 综合,康德的美学体系的建构并非是无源之水,“康德宛 若一个蓄水池,以往的问题都汇入其中了”。例如英国的 经验主义美学家哈奇生也曾提出“审美活动不依赖于知识, 也同利害观念无关”的观点(参阅《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 感》,99页,商务印书馆,1980)
13
就扭转美的思考方向而言,谈谈康德的意 义
• 一、把“美是什么”的问题,变成了“审美是什么” 或者说“审美是怎样”的问题
• 二、转向了主体,并且转向的是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 不是逻辑判断,归根结底,转向了主体的情感态度
• 三、转向了审美的自律的问题,无功利的、无概念的, 只是主体的主观合目的性形式
断力的批判、纯粹理性的批判 • 如果说,知性是确立规则,那么,判断力则是使用规则的
能力。 • “判断力一般是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来思维的能力。”
5
朱光潜对康德的评述
• 一般的美学史观点称康德为形式主义者:“从对物体 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他作出美不涉及利害计较, 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美只 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 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他的《美的分析》可 以说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他是后来德 国‘形式美学’的开山祖……”(朱光潜《西方美学 史》,645页)
详解康德的“美的分析”
• 在“康德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超越”中,我们假设康 德可能的特异之处是:
• 1、如何把“美”和“有用”(功用) 、目的区分开来; • 2、美感如何可能是非相对主义的(普遍性问题)、美感
如何与功利的快感区分出来; • 3、美(感)如何与认识区分开来,也就是说,美不应该诉
诸一定的概念;
1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所论述的四个契机 的“结构”分析
• 1、无利害的快感 • 2、无概念的普遍性 • 3、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形式 • 4、共通感 • 其中“概念”、“普遍性”、“目的”、“共通感”
孤立地看,和认识论有关。第一、第三个是否定性地 使用,而第二、第四个则是肯定性地使用。共通感就 是普遍性。什么有普遍性,公理包括一般的概念就有 普遍性。事实上,康德在此借用了认识论的一些规则 或者规律来谈普遍性、共通感。
8
具体分析3:无概念的普遍性
• 联系第一个契机“无利害的快感”,第一个契机是对 单个主体的规定,规定单个主体的快感和对象的实存 无关,这也叫作质的契机,那么第二个契机就是量的 契机,量就是对多数主体的规定,“我们通过(关于 美的)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在一个对象上感到愉 快”[邓译本2002年版,49页],意思是希望别人也会 认为美,这点在第四个契机“共通感”还会论述。为 什么是无概念的呢?不是通过逻辑判断,而是通过与 情感态度相联。
• 4、美(优美)感是这样一种判断力的结果,想象力和 知性能力协同作用的体现,就认识能力的原则而言,其 普遍性、共通性的特点是一致的,因而,作为一种源自 认识能力的推论,它是有共通感的,因此是有必然性的。
11
对康德“美的分析”的小结2
• 1、无利害的快感—区分出了审美快感和感官快适、 善的愉快(符合对休谟所说的“安全感”的反思)
• ◇理性主义者其实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 • →康德的功绩在于一方面认为知识是可能的(反击休
谟),另一方面认识能力又有其限度(面向物自体是 无能为力的)
3
要理解康德如何“借用”认识论的原则,用 在审美判断力之上,则有必要简要介绍其哲 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的要点
• 1、“凡事均有原因”。此是先天综合判断。 • 1)“黄金是黄色的”,这是分析判断; • 2)“打雷就要下雨”,这是综合判断,同时是后天
综合判断。 • 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增加知识,且它是必然性的。 • 归根结底,康德做的是一种“颠倒”动作,不是从对
象找知识的依据,而是从主体找依据——先天的一系 列原则的提出——这引导到的就是一种必然(普遍性)
4
何谓判断力?何谓审美判断力?
• 1、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成三块:感性、知性、理性 • 2、他的三大批判,也可说成是纯粹知性的批判,纯粹判
• 美来自于主体的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是,这还不够, 应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建立在普遍性、共通感的基 础上,仿佛是客观的,因此看起来,康德对审美判断的 设想似乎是主观化的客观。
16
• 2、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非逻辑认知的,区 分了美和认识的不同(符合对鲍姆加登的反思)
• 3、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形式——主观,看起来康德 并不认可美是客体的某种属性,而是主体的能力(单 单这点康德和休谟、帕斯卡尔的“主观论”分歧不大, 康德的不同点在于,赋予了这种审美判断普遍性)
• 4、共通感——从人类具有普遍的认识能力的层面, 推导出审美判断有着共通感的特点,即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
力和知性能力是协同作用的,因此这种协同作用是能 够普遍传达的,有共通感 • 3、又因为鉴赏判断也是想象力和知性能力的协同作 用的结果,因此也能普遍传达,也即有共通感 • 4、不过认识活动具有共通感依靠的是概念,而鉴赏 判断依靠的是情感——推论就是情感的共通性
10
对康德的“美的分析”的一个小结1
• 1、美(优美)感是愉快的,但它是无功利的——审美 愉悦和其他快感的区别,也和道德(善)相区别。
15
从康德的“美的分析”延伸出来的扩展 议题3
• 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就西方而言, 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等人 追求美的客观性,仿佛美要么是客体本身的属性,要么 符合某种目的,如最高的“善”;帕斯卡尔、休谟则认 为美是主观的,是主体的心情、态度的结果。就中国而 言,李泽厚、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高尔泰、吕荧则认为美是主观的;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 观的一种关系。——我们来看看康德的美学观念
2
普遍性、共通感就是一种必然性
• 1、前面课上说了康德对休谟的超越,他对休谟修正 的地方是,“凡事都有原因”。把因果性的链条重新 续上;
• 2、如果说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的经验主义否定了科 学知识(认识)的可能性,那么,唯理论者(莱布尼 茨等)则过于“轻信”人(理性)的认识能力,是包 打天下的,康德则把现象界和物自体(如上帝、道德 等问题)分开,认为认识能力仅限于现象界。
12
在美学史的框架内,康德的革命性意义
• 1、把客观论的美学观念逆转到主体的身上 • 把美和善的纠葛(如美就是善,善就是最高的美)较
有说服力地澄清了,美感面向的是与感官快适的、实 用功利的、善的快感不同的快感,是一种无功利的、 不涉利害目的的快感 • 2、解决了经验派美学毫无标准的、相对主义的美的 观念 • 强调普遍性,由于有着先天的“共通感”的原则
• 2、美(优美)感是普遍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但它不诉诸概念,而是诉诸情感——审美判断和逻辑判 断的区别,也即和认识相区别。
• 3、美(优美)感是一种不诉诸目的的快感,因此它和 对象本身的目的无关,仅和主体的情感(心意状态)有 关,合乎的是主观合目的性——不是指向客体的实存。 不是指向对象的必然性,而是指向主体的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