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为深入了解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系统总结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深化提升我市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思路、措施和办法,我们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历时2个多月,采取个别走访了解为主、座谈会为辅的形式,深入到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华东设计院、远洋公司、航务二公司、维客集团、市政一公司、轮渡公司、海珊、青钢、凯联集团、商业总公司、国风集团、通信公司、交通局、城管局、益青总公司、交运集团、城建开发公司、青纺机、公交公司、即发、广源发、宝克等20多个行业、企业,对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把握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准确定位,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分类指导的针对性,扩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覆盖面,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提供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可操作性的参考依据。
一、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特点和成效从此次调研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广大企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发展市场经济、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积极实施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名牌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努力实现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我市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总的看,我市企业文化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自发借鉴阶段(1984年-1986年)。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随着企业的改革和自主权的扩大,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一些企业于1984年底、1985年初,率先提出本厂的企业精神,拉开了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序幕。
如青岛前哨机械厂通过考察日本松下公司的企业文化,于1985年初酝酿提出了"求知、实干、创新、友爱"的前哨精神。
青岛橡胶九厂(现双星集团)、青岛电冰箱总厂(现海尔集团)、青岛电视机总厂(现海信集团)等企业也相继提出了本厂的企业精神,有的企业提出了"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口号等。
但此阶段多数企业提出的企业精神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
二是学习普及阶段(1987年-1992年)。
1987年至1989年,全国兴起了企业文化热,一些学者也相继著书立说,许多企业纷纷提出各自的企业精神。
为了普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指导我市企业规范性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我们于1988年10月举办了首期企业文化学习班,请中国社科院教授讲解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及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培训了一批企业文化建设骨干。
1988年、1989年,先后召开三次企业文化研讨会。
针对社会上一些人提出用企业文化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倾向,重点研讨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分析了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结合点",明确提出企业文化不能代替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搞好结合,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对企业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
研讨会纪要由全国政研会向全国转发。
同时,我们还组织一些企业参加了全国企业文化研讨会,学习考察了外地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
有的企业还邀请企业文化专家来厂开展咨询。
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的提高了我市一些大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抓,用文化力启动经济力,使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逐步由自发走向自觉。
三是深化提升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要求,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把企业文化定位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这一系列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提出为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许多企业在认真总结以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标志着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特色鲜明在实践中,广大企业深刻体会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思想指南"。
搞企业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体素质来进行。
要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必须与全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与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结合起来,综合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一是坚持与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突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我市广大企业不断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坚持不懈地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我市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如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以海尔为代表的一批大企业,从抓质量管理入手,深入推进各自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我市共培育132种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含7种名牌服务),其中山东名牌59种。
海尔、青啤、双星、海信、澳柯玛、即发先后评为全国驰名商标。
在首届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的57种"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8种。
这些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不仅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而且对我市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通过企业文化与我市名牌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全社会的名牌意识、质量意识和创造名牌的信心和紧迫感。
二是坚持与强化企业管理相结合,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在具体工作中,广大企业纷纷采取发动职工提炼管理理念以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与深化名牌战略相结合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激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评选中,全国仅5家企业当选,而我市就有海尔、海信、港务局3家企业榜上有名,占到总数的60%。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是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创新相结合,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群众性。
近年来,广大企业紧紧围绕中央、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整体部署,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相继组织开展了"四爱四树"、"四职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振兴企业、迎接新世纪"等主题教育活动。
许多窗口服务行业企业还立足本单位特点,积极参与我市连续多年开展的"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创出了海尔集团"真诚到永远"、交运集团"情满旅途"、公用事业"98111"服务热线、青岛铁路分局"海之情"列车,以及"海滨小金"、"公交张锋"等市级服务名牌,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从2002年开始,在全市企业中部署开展的"重发展、重道德、重科技、重管理、重形象,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五重一创"活动,明确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扩大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和良好格局。
目前,广大企业正以此为指导,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市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我市已培育出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有海尔、青岛啤酒、双星、海信、澳柯玛、即发等6件全国驰名商标,海尔、海信、港务局、青啤集团等4个全国质量管理奖,23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
另有59种产品被山东省政府认定为"山东名牌",青岛市政府也先后认定132种"青岛名牌"产品(含7种名牌服务)。
这对于提高我市的城市品位,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提升整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拉动作用。
2002年,全市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6家,其中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9家。
海尔等"十大"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070亿元,占全市产值比重39%,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11.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4亿元,实现利税73.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和49.3%,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一是青岛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市上下形成了一个培育、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引发了广泛的名牌效应,增强了全社会的名牌意识、质量意识和打造名牌的信心,对推动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和规模经济发展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青岛现象"的形成,使青岛成为知名品牌和企业家较为集中的城市,被众多媒体称为中国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的"聚集地"、"出海口"。
品牌成为青岛的名片,提高了青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对全市经济的支撑拉动作用日益显著。
名牌企业作为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集中代表,"十大"、"十强"企业近几年实现了高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50%左右,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青岛国内生产总值近几年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不断上升,先于2000年超过大连、沈阳,2001年超过宁波,2002年超过武汉而跃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五位。
三是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扩张。
一些名牌大企业集团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支撑,纷纷走出青岛,跨地区买断、参股、投股异地企业,搞好品牌运营和资本运营,推行低成本扩张。
海尔集团的产品扩展到白色、黑色和米色家电,拥有10个工业园,其中国外2个,国内青岛以外3个,海外工厂13个,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信集团利用当地优惠政策,在北京、辽宁抚顺、贵州、淄博等地实施了以盘活资产为主的资本运作;青啤集团兼并和买断了西安、扬州、日照、上海等地啤酒厂,目前拥有48个企业,2002年啤酒产量达到300万吨;双星集团先后在山东沂南、沂水、青岛城阳、黄岛及四川、陕西等地搬迁新建和控股、租赁了一批生产基地,既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又扩大了生产规模;红星化工集团利用出口市场较好的优势,到原料基地重庆、贵州、湖北等地建厂,使市场和原料资源得到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