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0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
第10章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
• 1969年10月美国爆发危机,加拿大、西欧各国和日 本均未能幸免。
• 危机特点:
–各国危机爆发有先有后,具有非同期性 –时间相对较短,下降幅度不大 –财政恶化,消费物价指数加速上涨
(四)1973—1975年经济危机
• 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和触发因素是1973年10月第四 次中东战争所引起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1948年率先爆发。 –同期日、德、英等国处于恢复中,危机爆发条件不成
熟。但随后1951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10.1%和23.6%,日德 的生产下降并不严重。
• 此次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经济重回被二战所打断的 周期运行轨道。
(二)1957—1958年经济危机
–第一,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大幅调 整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
–第二,金融机构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以及政府金融监管 的缺失。
–第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经济 严重失衡是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 次贷危机的发生带来了严重的“财富负效应”,使 居民所持有的各种资产大幅缩水,又使金融机构 严重亏损,一度存在的流动性过剩迅即转变为流 动性不足,最终美国周期性繁荣破灭。
• 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这样在扩张与收缩的交替中靠 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多种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周期波动是资本主义经 济的运行规律。
(三)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
•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收缩与扩张的变动过程可划分 为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特征鲜明的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 有之间的矛盾。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生产有着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又总是有限的
–个别厂商生产的有组织性而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
三、世界经济周期的内涵
• 世界经济周期:世界多数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有 规律地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波动过程。
• 经济收缩: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Recession), 西方国家通常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 连续下降两个季度作为一次经济衰退发生的标准。
•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经济走出危机“谷底”到“峰 尖”即直到下一次衰退发生以前的一段时间都作为 经济增长时期,实际上这其中包括了危机过后的经 济萧条和复苏阶段。
• 危机影响: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陷于瓦解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下降 –大量公司破产,失业人数骤增 –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加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既有经济增长停滞、高失业,
又有高通货膨胀”的“滞胀”困境 –危机的同期性使得对外转嫁危机的余地大为缩小,各
国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剧增,外汇储备大幅减少
济滞胀泥沼中摆脱出来
(六)1990—1993年经济危机
• 1983年以后西方各国继续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 上做出重大调整:
–美国“里根经济学” –英国“撒切尔主义”
• 1990年9月海湾危机造成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抑制 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美国经济于1990年10月开始陷入衰退 –接着加、英、澳、新也先后发生了经济衰退 –欧洲大陆国家1992年也先后发生了经济危机
• 危机特点:
–同期性十分明显 –半数以上国家的物价不跌反升
(三)1969—1971年经济危机
• 60年代,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的长时期经济增长:
–美国通过大规模刺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采取刺激措施,增长较快
• 60年代后期,美国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
–物价加速上涨,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美元信用发生动摇,美元危机频发 –美国“反战运动”演变成为社会危机
(五)1979—1982年经济危机
• 战后至当时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原因在于:
–各国经济滞胀不断深化 –“两伊战争”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
• 危机特征:
–同期性特征十分明显 –各国的发展过程不同
• 危机影响:
–企业倒闭浪席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批工人失业 –世界贸易量持续两年下降 –正是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代价,西方各国才从严重的经
• 2.增长周期(Growth Cycle)
–亦称现代经济周期波动,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相对水 平有规律地出现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即使在经 济的收缩阶段,总产出也很少出现绝对量的下降,仅 仅出现增长率低于增长趋势值的现象。
–由于在分析增长周期波动时,需要首先分离出经济增 长趋势,然后用原序列对趋势的离差来表示经济周期 波动,所以增长周期波动有时也称离差周期 (Deviation Cycle)。
• 2000年3月纳斯达克股票价格指数暴跌,表明美国“新经 济”已成“强弩之末”。
– 2001年4月美国陷入衰退,随后“911事件”更使其雪上加霜 – 随后不久欧盟国家也陆续出现经济下滑 – 日本则出现连续10年经济萧条中的第三次衰退
• 危机特点:
– 在西方各国发生的时间有先有后 – 危机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 – 危机程度并不严重
• 4.基钦周期:短波周期,约40个月
–根据存货有规则的上下波动提出,又被称为存货周期
• 熊彼特:三种周期并存并相互交织,是由于“创 新”千差万别,它们对经济体系的影响大小不同。
(二)按照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性质分类
• 1.古典周期(Classical Cycle)
–也称传统经济周期波动,即指总体经济活动的绝对水 平有规律地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在周期波动的 扩张阶段,经济总量表现为正增长;在收缩阶段,经 济总量会出现绝对量下降,表现为负增长。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比例关 系的失调成为一种常态,当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就必 然会爆发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周期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 利润,实现资本增值,而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 这个历史局限性使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资本 增值的目的发生冲突,激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 余价值的实现条件之间的矛盾,最终不可避免地 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 自1955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以旨在 满足因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而被压抑和推迟的消 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以大量固定资本更新和扩大 为标志的周期性经济高涨。
• 固定资本投资既是经济高涨的物质基础,也为新 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1957年3月,美国首先爆 发危机并迅速波及加、日等国。
• 危机持续到1959年1月基本结束,危机期间整个资 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5%、失业人数约1000万。
第十章 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
第十章 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新发展
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及世界经济周期的内涵 第二节 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的进程与特点 第三节 影响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变化
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及世界经济周期的内涵
自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以来,各种资产阶级经 济学说一直在寻找其成因与医治药方
(八)2007—2009年经济危机
• 此次危机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 从性质上看它是一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周期性的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但其直接诱因则是2007年4月开始 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 所谓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系由美国房 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抵押贷款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在于:
• 危机阶段:
– 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标志着前一周期的结束和下一周 期的开始
– 典型特征:商品生产过剩,库存增加,价格大幅下降, 企业削减投资、压缩生产,工人大量失业,社会消费 需求下降
– 反映到金融领域:由于企业亏损和破产,资金链条断 裂,挤兑使更多银行倒闭
– 经济危机的过程也就是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比例关系严 重失调的一种强制调整过程,经济活动下降到“谷 底”,生产规模被压缩到与市场容量大体相应的水平, 于是进入经济周期运行的萧条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一)按照时间长短分类
• 1.康德拉杰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50年左右
–对18世纪以来英、美、法物价指数分析整理得出
• 2.库兹涅茨周期:中长波或中长周期,20年左右
–与建筑业伸缩关系密切,又常将其称为建筑周期
• 3.尤格拉周期:中周期或中波,7~10年
–与投资品的生命期相对应,又被称为投资周期
• 危机特点:
–具有非同期性 –危机持续时间不长,生产下降幅度不大 –危机过后,部分国家经历了较长的萧条和复苏阶段
(七)2001—2002年经济危机
• 20世纪最后十年西方各国经济情况大有区别
– 日本“失去的10年” – 欧盟(除英国)结构性失业之困 – 美、英经济情况相对较好,尤其美国出现“新经济”
• 在萧条和复苏阶段,固定资本更新增加了对生产 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成为带动经济趋于活跃 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固定资本投资增加又使生 产能力不断扩大,又为再生产比例关系新的失调 创造物质条件。经过一段时期的扩张,整个经济 又会陷入危机。
• 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强制性的暂时的解 决,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是无法克服危机的。
把握世界经济周期内涵的四要点:
• 第一,世界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和基 本特征之一,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就不可避免。
• 第二,世界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涵 盖世界多数国家几乎所有重要经济部门。
• 第三,经济波动虽会依次经历“危机—萧条—复 苏—高涨—再次发生危机”,但不应简单地将这 种周期及其各阶段的长度理解为是相同或固定的。
萧条、复苏及高涨阶段
• 萧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