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记录片记载了上起国家制度出现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廉政新风,时间跨越5000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
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
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鉴史问廉》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个个清官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廉洁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
通过观看,每一个党员干部在该片的好故事中都能得到深刻的教育。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
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
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
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
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
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古至今,廉洁的故事比比皆是。
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将焦俭送给他的鱼悬于室外来拒绝焦俭的再次相赠;北宋包拯立《诫廉家训》于家中警示后人;周总理穿着朴素,总是将衣服补了又补,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还有魏征、狄仁杰、包拯、郑板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任职故事,受到历代百姓的传颂和敬仰。
许多与廉政文化有关的器物文化,比如说包公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
在反腐败的制度设计和律令制定方面,古代统治者也有很多积极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工作还有很多启迪。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鉴史问廉》通过拍摄这个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历史上这些廉吏和贪官的对比,使人们从中得到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华民族内心的“青天”观念不会变,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时代感: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
一心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
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
——坚持依法治国,廉洁与清政并行。
维护法律的效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制度关进笼子,让权利在太阳下运行,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深化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公平正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