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制目的、依据................................... - 1 -1.1编制目的.......................................... - 1 -1.2编制依据.......................................... - 1 -二、工程概况......................................... - 1 -三、隧道施工方法..................................... - 1 -四、监控量测目的和要求............................... - 2 -五、组织机构及作业程序............................... - 2 -六、监测内容......................................... - 4 -6.1一般规定.......................................... - 4 -6.2监控量测项目和技术要求............................ - 4 -七、监控量测方法.................................... - 11 -7.1作业准备......................................... - 11 - 7.2监控量测方法..................................... - 11 -7.3量测注意事项..................................... - 13 -八、施工要求........................................ - 13 -8.1现场量测要求..................................... - 13 - 8.2施工监测......................................... - 14 - 8.3.拱顶下沉量计算 .................................. - 14 -8.4监控量测结束标准................................. - 15 -九、量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 15 -9.1量测数据处理..................................... - 15 -9.2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 - 18 -十、劳力组织........................................ - 21 - 十一、设备仪器配置.................................. - 21 - 十二、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 22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一、编制目的、依据1.1编制目的为确保监控量测工作顺利正常开展,了解围岩状态,及时反馈信息于设计和指导施工,调整支护参数和二衬施作时间,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尽量降低监控量测费用,减少对工程施工的干扰,同时为加强监控量测实施人员规范操作,全面掌握监控量测实施全过程,结合本标段隧道工程特点,制定本方案。
1.2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6-2008;4、铁建设[2010]120号文件;5、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6、工程特点、施工方法、工程状态和可操作性。
二、工程概况本标段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和广南县境内,起点D2K352+615接1标段富宁隧道出口,在D2K356+400处设富宁中间站,继续往昆明方向,穿越革朗、红石岩等隧道后于D2K394+325设越行站白腊寨站,最后到达本标段终点即保上隧道出口DK407+070。
标段全长54.455公里。
本标段工程隧道比重相当大,隧道总长46304米,占标段总长的83.67%,其中最长的红石岩隧道长14559米。
红石岩隧道、革朗隧道为І级风险隧道,保上隧道为Ⅱ级风险隧道。
三、隧道施工方法隧道开挖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和地表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开挖成形质量,以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减少超挖回填。
浅埋、偏压及洞口段,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原则进行施工。
Ⅱ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法,Ⅲ级、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Ⅴ级围岩采用大拱脚台阶法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
四、监控量测目的和要求监控量测是“新奥法原理”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复合式衬砌设计、施工的核心技术。
隧道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施工中加强监控量测对准确判定围岩和支护的安全状态提供可靠信息、确定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同时通过监测数据的反馈分析,可验证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施工方法、支护方案的可行性,以便及时、准确地调整支护参数,修正施工方法及施工程序,调整围岩级别、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和变更施工方法提供依据确保施工安全。
监控量测作为施工组织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工序管理,为施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
监控量测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施工过程中。
监控量测工作紧接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增加监控量测的项目和内容。
开工前根据隧道、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进行监控量测设计。
五、组织机构及作业程序5.1 组织机构为保证监控量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建立以总工程师负责的管理体系,工程管理部和安全质量管理部负责对隧道监控量测进行日常检查、指导和重大问题上报工作。
并成立监控量测小组,制定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总负责人:总工程师吴多云,负责监控量测工作组织安排和重大问题的处理。
主管部门: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管理部,负责监控量测全面管理,日常检查、指导和重大问题上报工作,并参与重大问题的处理。
监控量测负责人:测量队队长江成功负责主管监控量测组工作,掌握监控量测工作状态,分析和上报有关监控量测数据和情况,制定处理措施,下达技术交底资料。
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并对监控量测结果负责,分析监控量测数据和上报监控量测动态。
现场监控量测实施人:监控量测组员宋晓朋、孙道木、曹锟、徐红星(操作人员和资料员),操作人员负责现场监控量测具体实施,负责测点的布设和保护,及时取得监控量测数据;资料员胡庆云负责监控量测资料的收集、整理、签认、汇总和归档等资料管理工作。
4.2 作业程序(1)熟悉资料(施工图纸、规范和作业指导书等);(2)布点量测;六、监测内容6.1一般规定1、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接开挖、支护作业,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时调整量测项目和内容。
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施工过程中。
2、监控量测应纳入施工工序,并贯穿施工的全过程,为施工管理及时提供以下信息:1)、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和安全信息。
2)、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
3)、为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完善设计方案及参数、优化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提供依据。
3、监控量测的管理必须科学合理,施工中应按监测计划实施,工程竣工后将监测资料整理归档并纳入竣工文件中。
4、施工现场应成立专门的监控量测小组,责任落实到人,并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控量测的有效实施,监测资料完整清晰。
5、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应包括现场情况的初始调查、编制实施性监控量测计划、测点布设及取得初始监测值、现场监测、提交监测结果、报送周(月)报和编写总结报告。
6、根据监测精度要求,应减小系统误差,控制偶然误差,避免人为错误。
应经常采用相关方法对误差进行监测分析。
7、监控量测组负责测点的埋设、日常测量、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修及送检等工作,并及时将监控量测信息反馈于施工和设计。
6.2监控量测项目和技术要求1、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见表6-1和表6-2)。
必测项目在采用喷锚构筑法施工时必须进行;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他要求进行选择。
表6-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表6-2监控量测选测项目2、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有条件时应进行数码成像技术。
3、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裂缝的观察和记录。
4、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每个分部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特点在表6-1、表6-2中所列项目选择必测项目。
5、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
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里程断面。
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表6-3要求布置。
表6-3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B﹥H0﹥2.5B 20---50B﹤H0≤2B 10---20H0≤B 5---10 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6、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范围应不小于H0+B,地表有控制型建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测点布置见下图。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7、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监测断面及测点按表6-4要求布置。
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顶轴线附近。
表6-4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监测断面间距注: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测点布置示意图8、 净空变化量测侧线数,参照表6-5布置。
表6-5净空变化量测侧线数9、 选测项目应根据设计和施工的特殊要求确定,监测断面应视需要而定,优先在施工初始阶段布置。
全断面台阶法大拱脚台阶法双侧导坑法10、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
11、必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测点的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6-6和表6-7确定。
表6-6按距开挖面距离的监测频率注:1、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2、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测频率。
3、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
表6-7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测频率12、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应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的控制基准。
1)、地表沉降控制基准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