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 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袁隆平同志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 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 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 学研究。他带领科技攻关项目组,提出了水稻杂 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 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杂交水稻 推广至今,我国已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60多亿 亩,每亩平均增产20%以上,增产6亿多吨,仅每 年增产的稻谷就可养活7000多万人。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自给难题,也 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袁隆平同志先后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和首届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奖励和荣誉,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十多项国 际奖励和荣誉。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 新,不断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 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广泛的赞誉。在他身上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 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 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 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 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 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 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 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 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 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 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重复才能形成习惯。教师要提供足够多重复的 时间和机会。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运用归纳与概 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 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 议题。
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共鸣: 1.课堂形式多样; 2.增加科学史、科运用归纳与概 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 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 议题。
通过教材中的针对性栏目和活动,使我们的课 堂教育具有了可操作性。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运用归纳与概 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 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 议题。
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应该是分级别的。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运用归纳与概 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 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 议题。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运用归纳与概 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 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 议题。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运用归纳与概 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 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 议题。
课堂教学是具有延展性的,教学中应设置更多 的开放性问题。
关系
理性思维的方法
比较与分类、 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演绎、 抽象与概括、 建立模型、 批判性思维等。
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袁隆平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和生命观念的素养 2.引导学生通过画基因重组图,培养学生 理性思维能力的素养 3.让学生思考与设计育种方案,体会科学 探究的方法和合作的重要性。
水稻高秆(不抗倒伏)对矮秆(抗倒伏)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现仅有高秆抗病与矮秆不抗病水稻,如何得到能稳定遗传的既抗倒伏又 抗病的水稻?(写出具体设计步骤与选择方法)
小组讨论,组内定稿,由学生 讲解,教师提问引导,让学生
不断完善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 画出此图可能产生的生 殖细胞,并引导学生扩 展,理解自由组合时可
以产生基因重组
让学生根据所学 知识,小组讨论 此图减数分裂产 生的生殖细胞
自由组合时可以 产生基因重组
让学生再讨论, 若考虑交叉互换, 此图可产生的生
殖细胞种类
自由组合时可以 产生基因重组
应用:杂交育种 例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核心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 —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 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 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 然要求。
内容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 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 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 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 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 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 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 状。
我们的研究
1、理论学习
我们的研究
1、理论学习 2、应用探究
我们的研究
1、理论学习 2、应用探究 3、实践检验
我们的收获和感悟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容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 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是生物学 科素养的基础和支柱,而生命观念形成的过程离不开理 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两者互为倚重。 理性思维是科学探究的内涵,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 证过程。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形成的过程 中,产生了社会责任意识与义务。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背景: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 “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 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 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 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 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 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 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 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