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米说: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的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但是,请允许我说这样自私的话多年后你若未娶我若未嫁那我们能不能在一起从简单走向丰富:聆听图画书中的呢喃细语——绘本作文《逃家小兔》教学设计谈《逃家小兔》是美国一本家喻户晓的绘本。
正如彭懿先生在该书的书评中说:“这个故事简单得是不能再简单了,简单到了只剩下几段对话,但就是这几段对话,却让世界上的人都为之着魔了”。
可能正是它“简单”,才会为儿童的想象和写作布下空白,产生“魔力”;也许正是它的“简单”,才给我们的作文教学生成一片丰富和温润的空间,从而令儿童“为之着魔”。
作为作文课,一堂绘本作文课,构成绘本的画面,由画面连缀而成的故事,潜藏在画面之中和画面之外的情感,就应该成为本次教学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因此,让绘本中的画面成为儿童写作的基本素材,让绘本中的故事成为激发儿童写作的支撑动力,让绘本中的情感成为儿童成长的精神滋养,应当成为本次作文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基于这样的理解,绘本作文《逃家小兔》就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展开——1图画层面:让目光穿越画面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林博士指出:“图画书教学中,老师通常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实际上,图画书中的图的作用有时比文字更大。
”此观点,笔者深以为然。
对于绘本作文而言,图画是儿童想象力的出发点,生长点。
如果在绘本的图画上,不留足时间,留足空间,儿童的思维和理解就可能停留在故事的表层,只能获得简单的收获和愉悦。
图画是绘本的一扇窗户,引领儿童打开它,儿童的言语和情感就会“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绘本《逃家小兔》的图画比较有特点,黑白的钢笔画与色彩浓烈的彩图有节奏地穿插。
特别是彩图,每一幅都用了两个连贯的版面,画面生动开阔,没有文字,全书一共有八幅,每一幅都在向小读者描绘着一个活泼生动、温馨浪漫的“母子追逐”情境。
因此,让儿童熟悉这八幅图,理解这八幅图,他们才会对这个绘本产生深入肺腑的感悟。
于是,在“讲述绘本故事”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前七幅彩图,引导儿童展开想象,让他们的目光和思维向图画深处漫溯:A、出示彩图一:瞧,兔妈妈为什么要站在小溪的中央?为什么用胡萝卜做鱼饵?B、出示彩图二:瞧,兔妈妈背着一个包,里面会装些什么?肩上的绳子用来干什么的?C、出示彩图二:兔妈妈来到一片怎样的花园?她跨的篮子里装的是什么?D、出示彩图三:兔妈妈变成的树,和大家平时看到的树有什么不同?E、出示彩图四:看着这个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兔妈妈会把小兔吹到哪儿?F、兔妈妈站在钢丝上,为什么要穿着裙子,还打着伞?G、这幅图画在色彩上与其他几幅画面相比,有什么不同?指导儿童观察图画,我有这样的想法:能从画面上直接看出的,一律不问;力求让问题引领儿童去触摸细微,去深入探究,去展开想象,由此发现潜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
观察图画,不仅让儿童从画面表层面想到图画深处,还要让儿童从图画之内想到图画之外,即从上面的一组图画,去想象后面可能的图画。
在观察完前七幅图画之后,笔者便趁热打铁,引领儿童的想象继续“滑翔”:小兔还会逃到哪里,兔妈妈又是怎么追的?在屏幕上打出两行省略号,并且出示一组与前面风格相近的文字:“如果你张开手臂抱住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如果你变成,兔妈妈说,”“我就变成,”。
在这组文字的引领下,儿童想象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兔妈妈和小兔的追逐游戏也深深地留驻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因此,对于绘本的画面,特别是负载着故事情节的重点画面,我们要引领儿童从捕捉细节,深入观察,以发现画中秘密;瞻前顾后,展开想象,探索画外可能的天地。
当简单的画面变得鲜活了,丰富了,灵动了,儿童与绘本的距离就会更近了,他们亲近绘本,丰盈绘本,表达绘本的欲望就会渐进萌生,甚至愈发强烈!2故事层面:让童真在此演绎绘本是一种用图画讲故事的书。
图画是表达方式,故事才是核心内涵。
儿童亲近图画书的,常常从视觉中色彩丰富饱满或简约夸张的图画开始,可是最终震撼儿童心灵的却是图画背后的故事。
因此,用绘本进行作文教学,图画往往是凭借,儿童写作图画中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
怎样通过图画激发儿童的言语创造呢?在此时,儿童的生活体验融入至关重要。
只有让儿童在图画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在图画中发现自己的影子,绘本写作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拉开序幕。
首先“演故事”。
儿童研究学者丁海东先生认为: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不发达或不成熟,相应地,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
因此“表演”可以将儿童与图画联结起来,“表演”可以将图画与写作联结起来。
在《逃家小兔》的教学中,两个孩子当“演员”,老师和其他孩子一起当“导演”,演员们的“表演”,导演们的“说戏”,让台上台下自然地互动起来:A、小兔子,你现在已经到了哪里了?你怎么会到这里的呀?是呀,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板书:起因B、小兔小兔,终于逃离温暖的家,心情怎样?你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呢?你会怎样表达自己快乐呢?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C、兔妈妈,听说小兔变成了高山上的石头,你的心情怎样?该怎样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呢?你会怎么追他呢?——看,高山多么陡峭,你这么弱小,还是回家等小兔子回来吧?——不一会儿,兔妈妈累得气喘嘘嘘,路边的小草会这样劝她——,可兔妈妈却说————不好,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空中的小鸟劝她——,可是兔妈妈却——D、兔妈妈找到小兔了吗?是呀,任何一件事情都得有——板书:结果E、当兔妈妈追上小兔,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演员看似在“表演”,导演们看似在“说戏”,其实他们正在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在丰富画面;在“表演”和“说戏”的过程中,人人都成了小兔,人人都成了兔妈妈,人人都成了画面的复活者、故事的创作者。
此时,画面和儿童都在故事的世界中相融共生了。
其次“写故事”。
儿童演故事,其实就是其写故事的铺垫和伏笔,因为“演”和“写”一脉相承,演故事的过程就是重新创作文本的过程。
不过“演”是全体师生围绕一幅图画在集体“创作”,而“写“则需要借助“原型启发”去选择新的图画,去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要求更高。
因此,在写故事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借助范文,对儿童进行了写作策略方面引导:▲出示图文并茂A 我的兔宝宝真是长大了,知道寻找自己的生活了,可是他生活经验还不足呀!现在他变成了石头,躲在高山上,天黑了,他一定会饿的,一定会冷的,一定会害怕的,我得把他找回来!登山,我得准备好工具,帽子、绳索、背包、拐杖,一切准备就绪,可以上路了。
这座山真是太陡峭了,不一会儿脚上就磨出了几个鲜红的血泡,真疼呀!可是我的兔宝宝还在山上,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打开登山包,取出药膏涂一涂,再继续赶路。
走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到了山上。
满山都是石头,天又黑了,我怎么找到他呢?有了,我可以用鼻子闻气味,兔宝宝的气味我太熟悉了!近了,近了,兔宝宝的气味越来越浓了!兔宝宝,别害怕!妈妈就在你身边!“妈妈,我在这!”啊,我终于抓住了宝宝的手,“我的乖乖,看你往哪里逃!”讨论:(1)看看图画,品品文字,想一想:图画和文字有什么不同?(2)学生讨论板书:图画与想象结合▲出示图文并茂B “啊哈,太棒了,终于爬到山顶了,成为高山上的一块大石头了!看看蓝天,多么开阔,多么自由,比树洞里的家明亮开阔多了!再看看,身边还有不少邻居呢,有小草,有野花,还有呼呼的山风,还有忽飞忽落的鸟儿,以后的生活一定不会寂寞!嗨!小鸟,你陪我说说话,好吗?可小鸟头也不抬,“讨厌的山石,别烦我,我得赶紧回家,回去迟了,妈妈会着急的!”说完就飞走了!小草小草,你陪我说会儿话,好吗?“傻石头,你没看见山风阿姨正为我梳头吗?等有时间再说吧!”可是天渐渐黑了,讨厌的山风拼命嚎叫,不时向我扑来,好冷呀!好害怕呀!妈妈,你在哪儿,我真不该逃出来呀!“小兔,小兔,你听见我的声音吗?”啊,是妈妈!为了找我,竟然爬到山上来了!“孩子,我可找到你了!”只见妈妈背着一个登山包,握着一跟红色的拐杖,肩上还有挂着几圈绳子,一定受了很多累,一定吃了很多苦!我一头扑到他怀里。
讨论:(1)这段文字和上一段文字有什么相同之处?(2)前后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之处?(板书:从不同角度写)在此基础上,让儿童选择其余的画面进行写作,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写作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了,同时在表达过程中,个性化的空间也得到了尊重和彰显。
需要说明的是,在绘本写作中,对于图画的文字再现,是有基本边界的:写作故事必须从画面出发,尊重图画的基本事实,尊重图画的核心内涵。
否则,即使写作的故事再精彩,也会偏离绘本的基本价值,也会偏离绘本写作的本真意义。
3 情感层面:让温润伴随一生在绘本中,比故事更重要的,就是蕴含在图画中的生命意义。
这是绘本创作者、出版者的精神原点。
无论是绘本的阅读,还是关于绘本的写作,如果不从这个原点出发,教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害无益。
尽管《逃家小兔》的教学属于绘本写作,但是写作背后指向的仍应该是文本主题在儿童情感世界中的升华。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在情感层面抓住了两个关照点:首尾呼应。
《逃家小兔》是母子之间爱的诗性表达,主题显而易见。
笔者在设计教学时,仅仅扣住这一主题,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伊始:孩子们,今天早上出门前,妈妈对你说了些什么?课堂结束:孩子们,今天放学回家,看到妈妈,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前者是儿童熟视无睹的母爱传递,后者是儿童情真意切的母爱反哺。
这前后鲜明的情感对比和变化,可以体现出儿童在绘本《逃家小兔》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精神受到的熏染和升华。
前者的“淡”与后者的“浓”,可以形成对本次写作教学有效性的一次考量。
主题延伸。
图画书《逃家小兔》中的“逃”和“追”,从故事的表层来看,体现着母子之间爱的执着与真诚。
如果,我们遮去故事中人物关系,从文字上看,这场“追逐游戏”就变成了——我要跑走啦!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我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
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我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我要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
我就变成园丁,我还是会找到你。
我要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
我就变成树,好让你飞回家。
我要变成小帆船,飘得远远的。
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我要你去的地方。
我就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飞得高高的。
我就变成走钢索的人,走到半空中好遇到你。
我就要变成小男孩跑回家。
我正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手臂好好地抱住你。
此时,我们不禁发现,这场“追逐游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不仅母子之间,还会父子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是恋人之间;不仅出现在我们的童年时期,还会出现在我们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甚至是老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