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地理必背五大类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地理必背五大类答题模板
等温线
走向
纬度、海拔、海陆位置、地形等
①受纬度因素影响,与纬线平行;②受海拔因素影响,与等高线平行;③受海陆位置影响,与海岸线平行;④等温线闭合,若数值中高周低为盆地,中低周高则为山峰或高原
雾、霜、霾
空气湿度、地形、大气稳定性等
①河流湖泊、水库附近,空气湿度大;②低洼地、山坳等特殊地形,空气不易扩散;③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悬浮颗粒物多,尘埃多;④大气温度低(空气易过饱和);⑤大气相对稳定,风速小,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人为原因
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开矿;土地利用不合理等
土壤盐碱化
自然原因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旱涝灾害频繁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间作套种等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土地沙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植被少,大风日数多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湿地减少
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部门和农畜品种;依靠科技,提高农业产量、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交通条件,扩大经营规模,建设商品性农业基地;实现农业生产中的多元化开发和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合理压缩农业用地,扩大自然保护区,增施有机肥,发展生态农业
(5)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
自然原因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干旱,降水总量少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少水污染;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等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行阶梯水价;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农业生产特征需要紧密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教材中描述的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可以作为答题的参考
工业生
产特征
主要从工业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工业部门及结构、工业技术水平,主要工业区及其面临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注意从传统工业和新工业两大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描述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
目前地球正处于温暖期
多使用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减少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植树种草;防治森林火灾
人为原因
工厂、交通、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排入大气的氟氯烃严重破坏臭氧层
(3)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
影响因素
成因分析
解决措施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地势起伏大,坡度大;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如黄土高原);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促进农林牧业综合发展;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状况,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2)河流特征成因分析
地理要素
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流量变化
降水量的变化或气温变化;流域面积的大小;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
①流域内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大;②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③流域面积广,河流的流量较大;④修建水利工程(水库),下游的流量变化减小;⑤湖泊对河流有调节作用,湖泊下游地区河流的流量变化减小
工业生产
有利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能源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多且素质高;消费市场广阔;技术力量雄厚;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国家政策支持
不利条件
矿产资源缺乏;能源短缺;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等
港口建设
水域条件
航行、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河宽、流缓;海港——沿海、水深、易停靠、避风的海湾等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区域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分析、评价类题目答题模板
问题
答题方向
组织答案
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水热组合条件好(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水热组合条件差(雨热不同期);地形崎岖;土壤贫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资料缺乏;农业劳动人口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旱涝灾害频发
我国的粮食问题
人均粮食产量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凌汛
纬度、流向、流域气候
①由低纬向高纬流;②有结冰期(气温在0℃以下),结冰时间高纬早、低纬晚,融冰的时间低纬早、高纬晚
水能
流量、落差
流量大且水位落差大的河流,水能丰富
航运价值
自然因素(河流的通航里程、水量大小及其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流域内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和城市数量)
①气候:若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冬季气温在0℃以上,则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常年可通航,航运价值大;②地形:平原地形,河宽水深,水流平缓,则航运价值大;③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则航运价值大
地理事物
分布特征
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等方面概括。
“点”状分布一般“沿某个方向分布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相对方位。
“线”状分布,一般从走向、延伸方向、弯曲状况分析,往往要分段描述;多条线,可从走向、弯曲方向、数量变化、疏密、范围、极值等方面描述。
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矿产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工农业发展较早等
不利条件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都不适宜人类生存和城市发展
河流航运
自然条件
地势落差大,则不利于发展航运;径流量大,水深,则通航能力强;结冰期长的河流航运价值较低
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
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警戒线,原油进口地过于集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节能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促进石油进口多元化,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
资源开发
有利条件
资源条件(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条件(市场广阔);交通条件(交通比较便利)等
不利条件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资源枯竭问题等
4.影响、意义类题目答题模板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4)工农业生产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问题
表现
解决措施
传统工业区改造
传统产业衰落;环境污染严重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逐渐成为一个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综合性工业区;调整工业布局,各行业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管理
2.成因、表现、措施类题目答题模板
(1)气候特征成因分析
地理要素
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气温
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
①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纬度低,气温的年变化较小;纬度高,气温的年变化较大。②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作用,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作用,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高。③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小。④地势高的地区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⑤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增大。⑥城市排放的人为热较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
积温、生长期的描述主要用于农业区位方面
天气特征
主要分析气压状况、气温高低、阴晴、雨雪、风向、风力、湿度以及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
往往通过等压线图等进行分析
区域自然
地理特征
主要从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注意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内容要全面,要突出区域特色,抓住主要特征
降水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植被和水文状况、人类活动等
①沿海降水多,大陆内部干旱少雨;②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④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湿的作用;⑤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对较多;⑥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雨岛效应、人工降雨等方面
人文条件
河流流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影响客货流量,进而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配套设施完善的水运网络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航运价值
区域发展
有利条件
优越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条件;丰富的矿产和能源;交通便利;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方面占有优势;发达的教育和科技;优美的环境;政策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