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历史地理
(这是一篇笔者在编修鄢氏族谱时写的邵阳历史地理,也是一篇很好的作
业吧)
犹国之有史,郡县有志,家族有谱。
历史沿革、山川地理、政治风云、经济文化,以志记之,以求观兴衰,知得失,通古今。
值此,中华鄢氏新编《首创通谱》之际,新宁《鄢氏支谱》付梓问世,堪谓一大盛事,可喜可贺!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首先必须认识祖国古代在世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源之一,爱国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表现为对祖国对家乡每一寸土地的热爱,对祖国对家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爱,表现为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所以,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历来就是以是己光辉灿烂的文化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一直绵延至今,而维系它的正是爱国主义这种巨大无比的凝聚力,这是中国历史独有的“龙的文化”最显著的特点。
封建经济的高度发达,以自己先进的古代文化,中外友好的频繁往来,给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进入封建社会比世界各国早1000至2000多年,友好往来的时空范围之宽广为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在交往中产生了具有世界性特点城市,如唐都长安、元代大都,重要港口有广州和泉州等;中国外传的物质文明和先进文化对世界影响甚为深远。
《本草纲目》流传各国,同时,辉煌的科技成就,中华之光闪耀世界。
马克思曾经指出:“火药、罗盘、印刷——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没有一颗星星能比这三种机械的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我们中华民族首创了许多“世界第一”或“世界之最”。
它宛如灿烂的群星,闪耀着中华之光,至今还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千古不灭的影响哩!。
当然,热爱家乡,首先必须了解家乡——邵阳的历史和现状,才能憧憬邵阳的未来。
邵阳之所以可亲可爱,就在于她是祖国的一部分;就在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秀丽的山川、丰富的资源;就在于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有着640万勤劳智慧的人民。
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化为报效祖国,建设家乡之行;以无穷的智慧,勤劳的双手,艰苦奋斗,逐步改变了邵阳贫穷落后的面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邵阳市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征途上,共同开发了邵阳大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这灿烂的文化不仅表现在已经发掘出来的地下考古化石和文物上,而
且也凝结在邵阳悠久历史的本身。
武冈的渔父亭反映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到过武冈;1986年出土于市郊雨溪乡的一枚圆形方孔古钱“秦半两”,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新宁的巡田乡、白田乡等地发现了大批汉墓郡,在墓中遗存大批陶片、花纹砖、青铜盆、铁錤中等;新邵土桥乡王家坪村发掘出一座用1000多块古砖砌成的东汉墓;在新宁还发现了唐五代时期的文物魂瓶、多角镡等铁器珍品;夫夷侯国遗址已有2000多年历史;宝庆的五大书院是古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建于北宋的武冈泗州塔(又称斜塔)比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早100多年,倾斜度也大于比萨;建于元代的隆回闷马塔,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邵市北塔,建于明末清初的新宁石落塔,建于道光九年的武冈凌云塔,1853年重修的邵市猴子塔。
1862年竣工的邵市东塔,1865年建造的洞口清云塔,1978年重修的洞口文昌塔,1878年建于洞口高沙镇的云峰塔等构成古代邵阳灿烂文化的一大特色;城步的长安营城,蓝玉故里,明代的小皇城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邵阳市古代文化的异彩,它将激励着后人为振兴邵阳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的辛勤耕耘,使邵阳这块宝地愈益显现她的美丽富饶。
邵阳大地大面积的开发是在明朝清初实现的。
明初至清初顺治18年(1661年)的293年中,宝庆府的军屯田亩数为917顷26亩,民屯田亩实数更多,仅1661—1748年的87年中,民屯田亩为27676顷53亩。
总之,一些能够开垦的荒地基本上都开垦了。
明初宝庆府共有221207人,到清嘉庆21年(1816年)却猛增至1672210人,还有一些逃避赋税的人在外,人口的剧增具体反映了邵阳经济在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各民族的长期融合,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邵阳大地成为祖国大家庭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了。
现在,牛马司的煤运销日本、东南亚各国,邵阳、洞口的玲珑竹器早已誉满全球;邵东的黄花深受欧美人民的喜爱,而柑桔、茶叶更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邵阳之所以可爱,还在于她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她上控云贵,下制长衡,襟带吴楚,北通巫峡,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明桂王政权一度迁至武冈,与前来追赶的清兵进行了十多年的争夺;吴三桂叛清,由滇入湘,宝庆是双方角逐的重点,石达开率部30余万围攻宝庆90余日,这是邵阳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也常波及邵阳大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进行豫湘桂战役时,其侵略铁蹄蹂躏至此,犯下了滔天罪行。
解放战争时期,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衡宝战役,为邵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
新宁开化甚早,民风淳厚,历代之文臣武将,不绝于书。
宋有抗金英雄杨再兴;明有两广总督李敏,助郑和七下西洋;清有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等朝廷重臣,首创楚勇,威震江南。
邵阳大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如晚唐著名诗人胡曾是邵阳县人,近代最早睁开眼界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进步思想家魏源,早在140多年前就响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救民的主张;民主革命的先驱蔡锷将军曾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人杰;辛亥革命杰出领导人谭人凤是隆回人;“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就是邵东人匡互生,他一把火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邵阳农民运动的拓荒者是隆回的欧阳秋曝,工运领袖是邵阳县人向东暄;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家袁国平是邵阳人;生前以解放人类为已任死后大青山下埋忠骨的革命家姚喆是邵阳市鸡笼乡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家吕振羽是邵阳县人,等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他们的光辉业绩,鞭策着我们去完成他们未竟事业,去开创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局面。
邵阳在贯彻执实党的“十三大”所制定的基本路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化建设服务。
邵阳山灵水秀,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时越二十余年,早已翻天覆地,全市几百万人正在展翅飞翔,有如旭日腾云,春潮带雨,千帆竞发。
志士接踵,精英荟萃,风流人物,闪耀古今,足述之事,足传之人,不可胜数。
华夏鄢氏一族,顺应时势,《首创通谱》,调有识之士,集各省贤良,探本溯源,续先人遗绪,补历史空白。
历五载寒暑,数易其稿,乃成斯志,其工程浩繁,工作之艰辛,诚非常人所力及,尤为世人敬佩;在此,我谨向关心、支持、重视通谱编纂的各位宗亲,谨表敬意与感谢,诚望华夏鄢氏广大嗣孙,承先辈壮志,尚拼搏精神,兴事业,促和谐,施发展,启后世,兴华夏邵阳吾新宁鄢氏,展小康蓝图,共创美好的明天,续写华夏鄢氏一部新篇章,为后世留下珍藏
是为序。
二十一代嗣孙鄢洪伟
二○一二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