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基础理论2(献给喜欢中医并且刚刚入门)中医生理学2------藏象理论藏象(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1.五脏-----肝、心、脾、肺、肾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3.五体-----筋、脉、肉、皮肤、骨4.五华-----爪、面、唇、毛、... 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基础理论2(献给喜欢中医并且刚刚入门)2011年10月22日20:31:14中医生理学2------藏象理论藏象(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1.五脏-----肝、心、脾、肺、肾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3.五体-----筋、脉、肉、皮肤、骨4.五华-----爪、面、唇、毛、发5.五官-----目、舌、口、鼻、耳6.五神-----神、魂、魄、意、志7.五志-----怒、喜、思、悲、恐8.五液-----泪、汗、涎、涕、唾一、心1、心与阴阳五行及自然----阳中之太阳、火、夏气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血(血液运行)、主脉(心脏收缩与脉搏搏动)判断标志:胸部感觉、面色、舌象、脉象基本条件: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
(2)心主神志----广义与狭义(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五神脏)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活动)---脏腑形体官窍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理活动)---精神情志3、心与形、志、窍、液、小肠关系(1)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2)在志为喜-------喜伤心(喜则气缓----心气涣散,心神失守---狂)(3)开窍于舌----味觉和语言。
胖嫩、红绛、生疮、紫暗、舌强失语(4)在液为汗----精神性汗出。
(发热性汗出)(5)心与小肠相表里4、心与小肠病辨证治疗(心悸、胸痹、失眠、癫狂、尿血)(1)心气虚----心悸气短、喘息胸闷、气虚-------生脉散、补心汤(2)心阳虚----兼面色淡白、舌淡脉虚-------------桂附保元汤、桂甘(3)心阳暴脱---面青、大汗、肢厥、脉微--------参附汤(4)心血虚—失眠、多梦、健忘,“色淡”、(面、舌)脉细---柏子养心丸、参芪四物汤(5)心阴虚--失眠、多梦、健忘,“虚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天王补心丹(6)心火亢胜----身热、面赤、心烦口渴、口苦或口舌生疮、尿黄赤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滑数------泻心汤、凉膈散(牛黄清心丸)(7)心脉痹阻—胸闷心痛、放射肩背、舌紫暗、脉涩或结代(血府逐瘀丸、丹参饮(片、滴丸)、冠心苏合丸。
)(8)痰迷心窍—“抑郁”--------------------苏合香丸(9)痰火扰心----“狂躁”--------------------三宝、礞石(10)小肠虚寒(脾阳虚)---下利清谷--------理中丸(11)小肠实热(心火胜)----尿路刺激、心烦口苦------导赤散5、心系常用中药镇静安神药:朱砂、龙齿、琥珀、珍珠、牡蛎开窍药:麝香、冰片、牛黄、石菖蒲、苏合香、安息香养心安神药: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清心火药:黄连、莲子心、淡竹叶、灯心草、木通、栀子二、肺1、肺与阴阳五行及自然----阳中之少阴、金、秋气2、肺的生理特性-----华盖、娇脏、巢囊3、肺的生理功能(1) 肺主气、司呼吸;(2) 肺朝百脉;(3) 肺通调水道;(4) 主治节;(5) 肺宣发、肃降。
(提壶揭盖治水肿,透热转气治瘟病)4、肺与形、志、窍、液、大肠关系(1)肺主皮毛: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毛、汗液协助肺排泄代谢废物。
“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唏”。
(2)肺在志为悲(悲则气消-----喜胜悲)(3)肺开窍于鼻;(4)肺在液为涕;(5)肺与大肠相表里。
5、肺与大肠病症(咳、喘、哮、肺痈、肺痨、感冒)(1)肺气虚-----------------四君子汤、补肺汤、玉屏风散(2)肺阴虚----------------------百合固金丸、麦门冬汤(3)风寒束肺------------麻黄汤、杏苏散、荆防败毒散(4)风热犯肺-------------------桑菊饮、泻白散(5)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清气化痰丸(6)燥邪犯肺-------------------清燥救肺汤、桑杏汤(7)痰湿阻肺------------------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8)水寒射肺------------------小青龙汤、真武汤(9)大肠湿热-------------------葛根芩连汤(10)大肠津亏-------------------增液承气汤(11)大肠滑脱-------------------真人养脏汤(12)大肠实热(便秘)------承气汤三、脾1、脾与阴阳五行及自然----阴中之至阴、属土(湿土之脏)、通长夏2、脾的生理特性------喜燥恶湿(脾病生湿)、宜升则健。
3、生理功能A.脾主运化: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①。
运化水谷---后天之本、气血之源------消化不良、营养不良;②。
运化水湿----协调水液代谢---生痰、生湿---痰饮、水肿)B.脾主统血:统摄血液行于脉内,防止出血(脾气固摄)→气虚出血。
C.脾主升清:(①。
精微---脾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上输心肺头目,营养全身---头晕目眩、腹胀腹泻。
②。
脏器---固摄内脏,维持位置恒定-----脏器下垂)4、脾与形、志、窍、液、胃关系(1)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脾主四肢肌肉)(2)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思则气结----怒胜思)(3)脾----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有助于吞咽和消化)(4)脾与胃相表里----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5、脾胃病症(纳呆、腹胀、腹泻、体倦、呕吐、呃逆)(1)脾气虚----------四君子汤、七味白术散、人参健脾丸(2)脾气下陷-------------------补中益气丸(3)脾不统血-------------------归脾丸、黄土汤(4)脾阳虚------------------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建中汤(5)寒湿困脾(阴黄)-------实脾饮、苓桂术甘汤(6)湿热蕴脾(阳黄)-------茵陈蒿汤、泻黄散(7)胃阴虚----------------------玉女煎(膏地麦知夕)(8)胃热(火)----------------清胃散、牛黄清胃丸(9)胃寒------------------------ 良附丸、建中汤(10)食滞胃脘(存食)-------保和丸、木香槟榔丸消食药:鸡内金、麦芽、神曲、山查、莱菔子四、肝1、肝与阴阳五行及自然----阴中之少阳、属木(风木之脏)、春气。
2、肝的生理特性(喜条达恶抑郁、刚脏、体阴用阳)3、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情志、消化、气血、水液、生殖)A 调节情志活动:气机调畅、情志安和------因郁致病、因病致郁。
B 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气机升降和胆汁排泄正常→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胆失调。
C 维持血液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D 协调水液代谢: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E 调节月经与精液: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相反相成,生殖机能正常。
(2)肝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4、肝与形、志、窍、液、胆关系(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司运动(罢极之本----运动性疲劳)、爪为筋之余。
(2)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怒则气逆(悲胜怒)(3)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4)肝胆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5、肝胆病症(胸胁、乳房、少腹、头部胀痛灼痛隐痛,眩晕、抽搐、情志改变、眼目、月经、睾丸病;黄疸、口苦、惊悸)(1)肝气郁结--------柴胡舒肝散(丸)、逍遥散(丸)、越鞠丸、四逆散(2)肝火上炎-------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左金丸当归芦荟丸、泻青丸、黛蛤散(3)肝血虚-----------酸枣仁汤、逍遥丸(4)肝阴虚-----------杞菊地黄丸、二至丸、一贯煎(5)肝阳上亢--------天麻勾藤饮(6)肝风内动----------肝阳化风(镇肝熄风汤)、热极生风(羚角勾藤汤)、阴虚生风(大小定风珠)、血虚生风(阿胶鸡子黄汤)(7)寒滞肝脉----------天台乌药散、暖肝煎(8)胆郁痰扰----------温胆汤(夏陈枳茹姜草)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刺蒺藜、罗布麻、息风止痉药-----牛黄、珍珠、勾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五.肾1. 肾与阴阳五行及自然----阴中之太阴、属水(寒水之脏)、冬气2. 肾的生理特性(主闭藏、主一身阴阳-----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水火之脏、作强之官)3. 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生长发育、生殖、化血、生髓、充脑)(2)肾主水(肾的气化------脏腑气化-----膀胱气化)(3)肾纳气(封藏----呼吸深度)4. 肾与形、志、窍、液、膀胱关系(1)肾在体合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
4. 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肾主二阴、肾为胃之关)5.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恐则气下----思胜恐)6. 肾在液为唾(肾经连舌本---练拳----唾-----吞津以补肾)六.肾与膀胱病症(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生长发育障碍、生殖机能异常、衰老、精尿异常、水肿)1.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五子衍宗丸(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2. 阳虚水泛----------------真武汤3.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4. 肾精不足----------------龟鹿二仙胶、大补阴丸5. 肾气不固----------------济生肾气丸(八味牛车)6. 肾不纳气----------------七味都气丸、人参蛤蚧丸7. 膀胱湿热----------------八正散6。
肾系用药(1)补肾壮阳药: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八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蛇床子、金樱子、覆盆子、蛤蚧、虫草、韭菜子、阳起石、海狗肾、海马、益智仁、附子、肉桂(2)补肾填精药:地黄、紫河车、何首乌、石斛、牛膝、桑寄生、枸杞、桑葚、旱莲草、女贞子、龟板、黑芝麻、山芋肉(3)利尿通淋药:车前、滑石、木通、扁蓄、地肤子、海金砂、石伟、灯心草( 4 )泻肾药:知母、黄柏、玄参、地骨皮、茯苓、猪苓、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