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课件
点:(古)建构筑物---参照物、标志物 线:传统街道、河流水道、城墙等---观赏 路径 面(区域):古建筑群、古园林、传统街 区、历史地段
保护框架的确立要结合其它规划系统(文 化、旅游服务、绿地与开敞空间等) 建立保护框架本身就是整体性城市设计的 过程 前提:保护主题
一.物质层面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成果
1.文物古迹现状分布图 2.保护范围示意图 3.建设控制图 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图 5.相应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调整(道路系统、 绿化) 6.用地调整
b.对历史街区的保护 最重要的是保护“整体风貌”。 包括---建筑外观,道路,绿地等。控制尺 度,保持居民传统风貌,包括习俗,生活 模式。
c.对名城的保护: (1)保护古城格局 (2)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公共设施,绿地率, 降低人口密度)
(3)现代化城市与古城的统一
苏州市城市总体布局 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将市区划分为5个 组团(即古城、苏州新区、工业园区、吴县市区、 浒墅关新区五个规划分区),在保护古城的前提 下,综合协调各组团及周边城镇的功能,组团间 以绿化地带隔离,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又相 互间以干道相串联,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 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 景区)、北廊(交通走廊)、多中心、开敞的城 市布局形态。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 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 错套棋盘的格局
1.古城形态包括某些有特色的古城格局,形态和道 路体系等等。
2.文物古迹建筑和构筑物,文物,重要遗址等等。
3.历史街区 包括街区的格局,建筑形式,居民的生活意识形态, 原始风貌等等。 4.古树名木 对于一个城市中的古树名木要给予重点的保护。 5.城市环境 包括风景名胜,山体,河流,以及城市的整体环境。 城市的现代化部分要和历史部分和谐统一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
1.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个文明建 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文物古迹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能够从各 个侧面反映出某一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 互作用的情形,是人们研究社会发展史的 实物资料。
3.古建筑和其他遗址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 的实物。 4.历史古迹是崇高品位的特色旅游资料,为 振兴城市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通过专项规划落实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 和自然景观。”---《规划法》 保护规划的作用: 更好地确定和落实发展战略 有利于突出城市特色 有助于感知和认识城市 丰富城市环境 制止破坏
二.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提 法。
美国---历史文物保护,注重对物质层面的保 护。 日本---把传统文化的保护也纳入到这一体系 中来。 把文物分为有形文物和无形文物。
二.精神层面
1.民间艺术 包括戏曲,传统手工业,有特色的艺术形式等等。
2.特定的生活形态 古街区,或古村落中的村民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传 统的生活方式。
三.保护和利用的辨证关系
保护不是单纯的用围墙隔离,合理、适度的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手段。 合理开发利用的好处: 1.积累保护资金 2.提供教育场所Biblioteka 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法
一.保护总体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 2.动态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二.保护的方法: 1.设计角度 a.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要遵照“守旧如旧”的原则,严禁兴建假古 迹。 如果是遗址重建,要注明兴建年代,要用区 别于始建年代所用的材料来进行复建。
对重要文物古迹设立“保护圈” 里圈---绝对保护圈。15---20米。决不允 许进行任何形式的建设。 外圈---建设控制地带。50---100米。允许 进行适度的建设,但是对建设形式如建筑 高度、色彩、建筑外形等要进行严格控制。 最外圈---建设协调地带。200---500米。 允许进行建设,但是建设形式要进行一定 的控制以和所需保护的文物古迹风格协调。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包含的 内容
保护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必须得到体现 总体规划是基础 相当于总体规划层面、深度 不可分割,专项规划之一 可单独/补充编制、审批 反馈、建议 积极的规划观,不能单纯防御
确定保护框架的目的与意义 分析确定要素,将其组织起来 融合遗产保护与未来发展 城市空间框架 构成:自然、人文、人工三方面的要素 核心:城市空间 一般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整体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 观的城市。 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物资层面和精神层面。 历史---一个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遗留 下来的文物古迹等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实体。 文化---一个城市的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 的精神层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