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及其启示李晓峰俄罗斯在转轨过程中出现国内资本大量流向国外的现象。
而资本外逃反过来又使俄缺乏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资源,使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各项经济改革步履维艰,偿还外债的能力大大减弱,并直接影响到俄罗斯政治经济的稳定。
那么造成俄资本外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资本外逃将对俄经济发展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如何摆脱资本外逃的困扰?一、俄罗斯资本外逃的现状资本外逃是为了逃避一国异常的风险或管制,这就导致资本外逃必然是隐蔽而难以监测的。
加之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统计数据的质量低下,要精确掌握一国的资本外逃规模就更是困难。
本文借鉴国际上常采用的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并加以适当的调整,对俄罗斯的资本外逃规模进行测算,同时根据不同方法的估测值加以平均,从而获得对俄罗斯资本外逃规模的一个基本估计(见表1)。
表1 俄资本外逃额的估计(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月报》2000年3月,世界银行各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表中可以看出,从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的资本外逃问题日趋严重(除了1995年有所减轻外),1998年的资本外逃约占GDP的9%。
二、俄资本外逃的深层原因俄罗斯的资本外逃是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连串问题引发的。
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局动荡不安苏联在发生政治巨变后,原先的一党制垮台,但政治多元化的条件尚不具备。
由于法制的不完备、政治文化的不成熟,又使社会共识难以形成,秩序和纪律难以维护,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动荡和混乱。
随着改革的推进,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更加尖锐,政府、议会与总统之间难以协调,各种政治事件频繁发生。
在这种条件下,领导阶层无法推行统一的、有效的经济政策,无法集中力量抓经济,经济状况日趋恶化。
而经济状况的恶化反过来又加深了政治斗争,二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
(二)经济转轨模式选择的失误由于急于求成,想一步迈入市场经济轨道,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结果经济形势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恶化。
如不顾国情,迅速、全面地推行私有化,使许多企业陷入严重亏损、濒临倒闭。
同时对国有资产未加强管理,导致在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犯罪与腐败现象,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形成了资本外逃的资金来源。
此外,在各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推行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以及货币的自由兑换,一次性大范围地放开各种商品的价格,取消对外经济活动的各种限制,取消进出口商品的数量限制,迅速实现货币的国内自由兑换,使本币一次性地大幅度贬值,并实行浮动汇率制,结果给国家带来经济倒退、商品短缺、物价猛涨、外汇储备减少和政局不稳等困难,人们对经济发展失去了信心,大量抽逃资金。
(三)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经济改革政策特别是90年代初激进改革政策的失误,宏观决策机制及相关配套机制尚不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低下,使物价总水平急剧飚升,通货恶性膨胀。
投资者为了避免风险,必然转向持有国外资产,从而导致大量的资本外逃。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在1992年通货膨胀率高达4位数,其后虽然有所下降,但在1993—1995年间仍高达二位数,可见其通货膨胀之严重,因此产生大量的资本外逃也就不足为奇了。
表2 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状况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3年10月,1998年3月*1998年为估计数(四)沉重的内外债务负担由于企业逃税现象严重,极大地削弱了财政收入基础,俄罗斯连年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不得不靠举借内外债来弥补财政赤字。
结果国家债台高筑,陷入了深重的债务危机之中。
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连年发行国债,至1998年国债余额已占GDP的44%[1],应偿付的公债本息估计占预算支出的30%以上[2]。
外债总额达1300亿美元。
此外,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企业间的三角债、商业银行间的欠款、国家拖欠企业的财政拨款等等债务。
整个国民经济的债务链条环环紧扣,从国家到企业都没有资金活动余地。
沉重的债务负担不仅使经济发展更加举步维艰,而且使国家的偿债能力大大削弱,国家信用严重受损。
因此私人资本出于安全动机,大量抽逃。
表3 俄罗斯的外债状况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各年《世界发展报告》(五)金融体系危机四伏金融体系也存在着诸多隐患。
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银行涉及广泛的呆帐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动摇了投资者对本国金融机构的信心,从而导致资本的大量外流。
二是国家对银行的监控不力,大量银行非法经营。
因缺乏调节资本流动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办法,许多银行利用居民存款非法“倒帐”。
[3]三是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育不良,存在大量的非法发行和流通,各种丑闻时有发生。
四是对本币贬值的预期。
如卢布的可兑换是在国内生产全面下跌、通货膨胀加剧和国家财政不平衡的条件下实行的,从一开始基础就非常脆弱,加之俄中央银行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没有外汇风险保险制度使企业和银行免遭汇率波动的影响等,使卢布不断贬值。
而卢布贬值又加剧了通货膨胀预期,稍有风吹草动,持币人就在外汇市场上迅速抛出卢布,造成卢布汇率的进一步下跌。
而卢布贬值又促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货币投机泛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从而导致资金的大量抽逃。
(六)腐败现象严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监管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因此,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利用职权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行为。
为了防止“黑财产”被曝光,腐败分子必然要将不法所得的“黑财产”转移至国外以求安全。
例如,1999年8月,西方媒体披露的涉及不少俄政界高级官员的洗钱事件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三、资本外逃对俄罗斯的影响大量的资本外逃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投资资金大量减少。
大规模的资本外逃造成国内储蓄下降,投资和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对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持续大量的资本外逃导致了国际收支的逆差,汇率不稳,国家外汇储备减少。
而外汇储备的急剧减少,又使本国的信用评价降低,投资者对本国货币贬值的预期进一步加强,从而加速资本的外逃,加剧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汇率的不稳定。
(三)加大了债务风险。
大量的资本外逃,阻碍了国内存款的增加,侵蚀了投资资本,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而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必然增加对内对外借款,使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而且在资本外逃日趋恶化的情形下,一方面政府对外借债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借入的外汇资金可能又以资本外逃的形式流出,或是被资本外逃部分所抵消,降低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削弱偿债能力。
这势必加大债务偿还风险,加剧人们对通货膨胀和无力偿付危机的预期,从而进一步促使资本的外逃和投资市场的萎缩。
(四)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国际经验表明,持续性的资本外逃必然影响公众信心,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爆发金融危机。
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俄罗斯遭受了三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本已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步履难艰。
四、应采取的对策(一)保持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和稳定,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安全、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资金和外逃资金的回流。
(二)进一步完善对经常项目的管理,提高对国际贸易和外汇控制的效率。
经常项目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提供了方便,但一些违规资本却千方百计通过经常项目下的各种渠道流向国外。
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经常项目的管理,防范资本的外逃。
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1、简化管理机构,变多头管理为单一权威机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俄罗斯对经常项目的外汇管理和操作由俄罗斯银行的外汇管理总局、联邦外汇和出口控制服务机构、税务监察部、财政部、经济部、国有投资公司及私人商业银行等多个机构负责,易产生权力重叠、效率低下的弊病。
因此必须简化管理机构,建立一个以外汇管理总局为主、其他部门参与的权威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对于出口交易,按照不同的交易特点,确定最长的允许收汇期限,对于超过收汇期限收汇者课以罚金。
(三)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监管,并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规,严惩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
(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信息交换和国际合作,以便更好地跟踪俄罗斯人在国外的资产。
尤为重要的是,俄罗斯可利用已签定的一些国际税收协定,分享外国税务当局所掌握的有关俄罗斯人在国外的资产情况。
还可以和存在类似问题的国家(如拉美国家)分享信息交流的好处,以便和其他国家携手对付资本外逃问题。
(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外逃资本回流。
可在对投资者和联邦预算都有利的情况下,将一部分俄罗斯的债务出售给外逃资本的所有者,从而将这部分俄罗斯的债务转化成俄私人企业的股份。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还提出对非法外流的资本实行“经济大赦”,从法律上承认其合法性,保证回流资金不被没收、不予征税,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外逃资金回流,以解决国内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该方法的实行尚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条件。
五、启示通过对俄罗斯资本外逃的状况及其背景的剖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有益的启示:(一)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转轨国家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保持政局和社会环境的稳定,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经济健康发展。
此外,应保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步推进国内各项经济改革,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依靠安全、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外资金并留住国内资本,抑制资本外逃。
(二)应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
匈牙利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所取得的效果较好,经济震荡较小,因此资本外逃的现象不突出。
而俄、波采取的“激进式”的改革模式,给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由此导致资本大量的外逃。
可见转轨国家的各项改革宜循序渐进,有步骤地推进。
(三)积极有效地改革国有企业,构建充满活力的微观机制。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改革国有企业,不仅要明晰企业的产权,更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构建充满活力的微观机制。
(四)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对经济活动的监控。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应重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完善外汇管理制度,严惩侵吞国有资产和各种逃税、逃汇的行为。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一是要促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使利率和汇率水平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消除或减轻汇率高估及其带来的贬值预期。
二是要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形式多样的投融资和避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