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点
“矿产(mineral resources)”一词实际上是经济学或者是商业上的名词,矿产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资源。
具体而言,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从地质研究程度而言,矿产资源不仅包括已发现的并经勘查工程控制储量的矿床,还包括目前尚未发现,但经预测(或推断)是可能存在的矿物质;从技术经济条件来说,矿产资源不仅包括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矿物质,还包括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利用的矿物质。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据统计,目前社会生产所需的80%左右的原材料、95%左右的能源、70%左右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饮用水来自矿产资源。
因此,矿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变迁。
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以至现代的原子和电子时代,从木柴的燃烧到煤、石油、原子能的利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伴随着一次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的巨大飞跃。
矿产的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程度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尺度。
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矿产资源自己不能变成人类的必需品,而只是生产人类必需品的物质和条件。
矿产与其他生产资料的区别在于矿产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分布在地壳的局部地段,人类不能创造它,而寻找和开发矿产又具一定的难度。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矿产资源有其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矿产资源是在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一旦被开采利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则难以再生出来。
地壳上优质易采的矿产资源总是愈来愈少。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有经济价值的矿产是有限的。
地下水作为一种矿产资源类型,其资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再生,但也不是用之不竭的,尤其是深层地下水资源的恢复也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地质历史才有可能。
所以我们在利用已有矿产资源的同时应“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加强已知矿产形成分布规律的研究,找寻更多的矿产资源。
“节流”即对已知矿产资源节约、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在利用中增加科技含量,与此同时,注重人造岩石、矿物、原料等代用品的开发利用。
(2)矿产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
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成矿活动的差异极大,加之成矿物质在地壳内的分布本来就不均一,以及成矿地质条件的制约,使得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例如,在29种主要金属矿产中,有19种矿产储量的3/4集中在5个国家,如南非有金、铬铁矿等5种矿产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以上;中国的钨、锑占世界总储量的1/2多,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90%以上;能源矿产中的煤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前苏联,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0%多;石油则主要集中在海湾国家;智利国土面积相当于我国青海省,但铜矿资源量列世界之首。
(3)矿产资源概念的可变性
在自然界,矿产资源是以各种形态地质体(矿床或矿体)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技术经
济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矿床才能被开发利用,否则得不偿失。
换言之,矿床既是一个地学概念,更是一个技术概念,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矿床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
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经济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很多原来被认为不是矿床的地质体正逐渐成为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矿床。
矿产资源的这一特点还进一步导致了矿产资源在数量上的不确定性。
由于界定矿床的技术经济条件在不断变化,就使得矿产资源在数量上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4)矿产资源赋存状态的复杂多样性
矿产资源只有少部分出露地表,绝大多数隐藏在地下。
矿体的形态、产状及与围岩的关系等因素的千变万化,不是任何简单的模式所能概括的。
寻找、探明矿床需要进行大量的地质调查和矿床勘探工作。
开采过程中,也经常对尚未揭露部分的矿体了解不够,随时可能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
因此,探矿和采矿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此外,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采矿速度的加快,近地表的矿产资源日益减少,找矿任务也日益艰巨,开采、冶炼的条件日益困难和复杂。
(5)矿产资源具有多组分共生的特点
矿产资源主要以矿床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由于不少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近似性和地壳构造运动、成矿活动的复杂多期性,自然界单一组分的矿床很少,绝大多数矿床具有多种可利用组分共生和伴生在一起的特点。
此外,同一地质体或同一地质建造内,也可能蕴藏着两种或更多的矿体。
因此,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必须注意综合找矿、综合评价;在开发利用中,必须强调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二、矿产资源的分类
按矿产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3种状态。
按矿产的性质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能源矿产)和地下水4大类,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亚类,如金属矿产一般按可提炼的金属及其特性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稀土和分散金属等;非金属矿产亚类划分多不一致,有的按矿物和有用岩石进行分类,有的按矿产的用途进行分类,本教材主要按两种特征联合分类,具体分类详见表1-1。
表 1-1 矿产性质和用途的分类
三、矿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矿产资源是矿业生产的劳动对象。
因此,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矿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来体现的。
矿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从事能源、金属、非金属及其他一切矿物资源的勘查、开采、选冶生产活动的产业。
矿业在人类近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率先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为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矿业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业对经济稳定发展具有支柱作用
矿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似“本”与“标”的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多种物质和能源,主要依赖于有机的生物产品和无机的矿物原料。
它们主要来源于农业和矿业两大基础产业。
矿业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其产品又成为后续产业的物质基础。
尽管矿业和农业这两个基础产业部门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 4.5%,但却支持了其余占产值95.5%的其他产业,其他产值都是对各类原料加工增值的结果。
(2)矿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产业
矿业同种植业一样,它既表现了基础性,又表现出明显的先行性。
一般来讲,为了满足若干年后矿产的社会需求,从任务设计到完全达到生产能力,估计需要8~15年的时间。
(3)矿业是后发经济效益辐射面宽的产业
在我国主要工业部门中,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电力工业、核工业、建材工业及轻工业等部门的生产,或以矿产品为其燃料和原料,或以矿产品为其主要产品。
此外,矿产资源还是交通建设布局的依据之一。
我国铁路运输中,煤、石油、钢铁、矿物性建材的运量,占总货运量64%,占运营车数的60%。
此外,其他如医疗保健、旅游、工艺美术,甚至考古等行业都与矿业有直接的横向联系。
矿业直接关系到经济部门的稳定发展。
(4)“发展矿业”是实现现代化难以逾越的阶段
从发展看问题,我国矿业基础仍较脆弱,能源和原料的供需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矿石产量低,人均矿石产量只相当于美国人均矿石占有量的7.5%,相当于原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0%;产值低,只相当于美国的18.69%,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小,比原苏联低1~3个百分点,和英国1979年的水平相当。
由于矿业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国民经济中能源、原材料等短缺,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
据统计,“六五”期间我国累计进口钢材近5000万吨,占同期国内产量的24.6%;进口有色金属300万吨,占同期国内产量的近50%;进口化肥6700万吨,占同期国内产量的20%。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起步中期阶段,而且今后20~30年将是对矿物原料需求增长最快的时期,如不大力发展矿业,不仅难于扭转目前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而且今后的经济发展也将失去后劲。
进入21世纪以来,矿产资源的需求特点是:①能源需求量有所增长,新的能源矿产结构逐步形成;②非金属矿产需求发展迅速,金属矿产需求相对减弱;③在金属矿产中,铁合金金属发展滞后,有色金属需求稳定,贵金属需求有所增加;④稀有金属的新用途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