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内容摘要:本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各个角度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
并在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方式及各项政策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时留守在户籍地的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万人。
周福林利用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对65 岁及以上所有的“留守老人”不分城乡的规模作了计算: “在人口普查0.95‰数据中⋯⋯留守老人为17042 人”, 由此推算, “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 万人。
”接着, 周福林又根据“留守老人的市镇乡分布”, 以“在乡的”75.72%来推算, 65 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应为1358 万人。
[1]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一)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低,生活只能维持温饱。
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子女和自己劳动所得的微薄收入,如果是失去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就只能靠子女补贴,在子女补贴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老人会处于贫困状态。
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一些外出务工的子女因为自身谋生的压力就中断了给老年人的经济补贴,如云南一位8O岁的留守老人,他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务工,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因为自己生活压力大没法再寄钱给老人了。
老人只好在家里种地养活自己,由于没钱交电费,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穿着也是破破烂烂的,老人担心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
老人的境况的确值得同情,老人年轻的时候辛苦劳累,到老了连基本的三餐都不能保证。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没有保障,就医问题依然严峻。
1、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
调查发现,子女外出后,有28.6%的留守老人得过大病,而其中得了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的比例高达62.4%。
[2]留守老人最怕生病,生病了没有人去请医生,经济能力差的连看病的钱都没有,往往都把小病拖成了大病。
让老人觉得更加孤苦的是就算卧病在床也没有人照顾。
如一位留守老人有一次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只好啃凉馒头吃咸菜,想哭连一个听的人都没有。
而高龄老人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发病都具有突发性,若抢救不及时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2、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不容乐观农村留守老人看病难,很多农村没有卫生所,只有小型的药店,老人看病极不方便,且近年来药费猛增,调查发现医疗支出是老人最主要的支出,在子女不能提供足够的医疗费用的情况下,老人看不起病,去看病不方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留守老人不同,城市留守老人医疗比较有保障,大多数会给自己买养老保险以及其它社会保障。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入不高,子女给的经济补贴是非常微薄的,看不起病是多数存在的,老人一旦生了大病,大笔的医药费就会使他们陷入困境。
(三)农村留守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由于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在居住空间上的分离,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因而孤独感普遍加强。
外出子女一年回家一两次,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与父母缺少沟通交流。
调查显示,子女外出前老人感到经常孤独和偶尔孤独的比例共计16.6%,不孤独的比例超过80%;而子女外出后,老人感到经常孤独和偶尔孤独的比例和超过50%,不孤独的比例下降到49.2%。
[3](四)农村娱乐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娱乐设施比较缺乏,精神文化贫乏,中青年流入城镇农村更无生机而言。
调查显示,有55.5%的老人的儿子外出务工,即有55.5%的男青年都外出务工,[4]而本应由年轻男性承担的重农活就落到了留守老人的身上,老人除了做农活余下的时间很少参加集体生活或娱乐活动,加重了老人的孤独感。
目前我国的农村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协会大多没有发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的作用。
老年活动室大多成为低龄老人打牌、聊天的场所,老年协会也只是进行一些老年慰问的工作,往往有名无实。
总的来说,老年活动室应该多开展一些适合老人的文化活动或组织兴趣小组和学习小组,发挥老人的特长进行互助,策划一些比赛项目实行互动,以丰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实现留守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五)农村治安管理缺失,留守老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中青年男子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受骗、被欺负,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并且农村治安比较没有条理,近些年逐步恶化,不法分子利用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就借机盗窃甚至公然抢劫。
调查发现,33.6%的留守老人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发生过不同类型的意外事件;9.0%的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间会因担心不可预知的事件而经常感到害怕。
[5]因此农村要加强对治安的维持,邻里要互助,老人自身也要也要加强防盗意识,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二、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因素(一)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逐渐减少。
在中国农村依靠子女对老年人的照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基础。
子女数量的多少对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照料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农村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的数量在逐渐的减少。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累计已有3000多万户独生子女户,2003年,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中,年满60岁及以上的父母超过115万,2047年将超过2404万。
[6]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子女照料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的影响相对于子女外出前,子女外出后经济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有53.1%的老人感到子女外出务工后经济状况变好了,只有不到4%的老人认为更坏了。
[7]子女在外务工收入缺少稳定性,因而给父母的补贴也不稳定,说明子女的经济状况对于依靠子女供给的留守老人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子女的经济得到改善老人就有条件去享受更好的照料环境,这对于他们晚年的生活至关重要。
(三)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据统计,2003年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920万,2004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1823万人,比上年增加433万,2005年数量之庞大竟高达1.3亿,外出务工人员年龄集中在青壮年一代,并且迁移的距离和时间越来越大。
[4]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老年承担更大的负担,子女留下的地在老人看来是不能荒废的,即使自己再苦也要耕种,通过调查:老人感到农业负担加重的占46.2%,没有变化的占41.5%,减轻的只有9.6%;老人感到家务劳动负担加重了的占44.4%,没有变化的占45.8%,减轻了的仅为7.6%。
[8]并且由于户口的限制,绝大多数务工子女没办法带自己的孩子出去就学,照顾孙辈的责任就落到了老人的肩上,老人照顾自己都是个问题再加上文化程度低,老人既要照顾子孙的起居又要关心子孙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从照料接受者向照料提供者转变,照顾孙辈大大增加了老人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
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又重新承担起重体力活,再次经历抚养过程,一定程度上是摧残了老人的身体健康,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四)留守老人居住方式呈空巢化和隔代化、居住环境差。
在居住方式上,农村留守老人呈现空巢化和隔代化。
2000年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留守老年人户居方式中,单身户占8.24%,夫妻户占23.13%,隔代户占4.49%,三者合计达35.86%,占到了老年人户居方式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计算)。
[9]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居住环境差,设施简单。
有些老人的房屋太旧,自身无法进行修缮,经常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门外杂草丛生也是家常便饭,生活很是艰难。
(五)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养老被看成是家庭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忽视。
要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改变自扫门前雪的观念。
调查发现,有子女外出的留守老人能够经常得到邻居帮助的占39.3%,偶尔得到帮助的占39.5%,从没有得到帮助的占18.5%。
患有大病的留守老人得到亲戚和邻居照料的也非常少,分别占1.8%和0.5%。
[2]而村干部给予老人的帮助也只仅限于发放社会救济、办理证明或手续等方面。
不管是邻里还是社会基层组织都没有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都认为养老是子女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把赡养老人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农村为老服务观念淡薄。
所以在为老服务上要加大舆论的宣传,促进农村社区的助老意识,为社区助老奠定思想基础。
鼓励邻里、亲朋好友互助,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城市留守老人的养老机制比较完善,而在农村更多的是依靠家庭。
但是现在我们要看到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年人的家庭,随着子女的外迁这种模式必定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可以着眼于社会养老体系,将家庭化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因为社会网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必然会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它的构建可以间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一)强化家庭成员的责任,子女要兼顾物质和精神赡养。
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更是受人尊崇,老人们也是希望晚年有子女赡养,为了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充分履行自己对老年人赡养的责任,社会上应该多进行舆论宣传,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老年人也可与其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并加强对务工子女的孝道教育,强化子女的赡养心理。
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可通过经济支持和物质援助等间接方式履行自己的责任,如出钱给父母买养老和医疗保险,有能力的子女还可以为留守老人购买养老服务,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照料,切实减轻农村留守老人在这方面的负担。
子女应该经常与老年人保持联系,在精神上支持、关心他们,经常回家看看,听听老人内心的需求,不能经常回家的要经常打电话问候,与父母多沟通交流,缓解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政府应采取多元政策改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基层政府应实施及时补位的养老服务,包括诸如引进集中养老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等。
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考虑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多方面的吸取资金来源,特别是外出的子女要积极的捐助。
如可以承包未承包的农村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②将农村里集体经济的收入按一定百分比提取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③可对生活严重不能自理的可发放补助金进行特别照料,减轻老人的顾虑和负担。
④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体出资设立留守老人养老基金,给老人以必要的帮助。
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和家庭共同出资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设立家庭病床对行走不方便的老人实行就近治疗,还可以增加农村医疗机构的建立,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一些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和示范医疗机构单位,进而带动整个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农村留守老人看病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