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眼中的哲学

中国人眼中的哲学

中国人眼中的哲学
浩浩汤汤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哲学思想尤为突出。

历史上相继有孔子,孟子,子思,朱熹等等。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和“仁”,其著书《孔子》。

孟子的哲学思想则是天命思想,主要代表作为《孟子》。

而我最近在读子思的《中庸》,曾子的《大学》,感受了中国人从远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经典哲学。

翻开《大学*中庸》,开篇就写着中华文化书系———儒家经典。

开篇介绍大学的作者,曾子以及大学的来历。

《大学》包含“经文”章,释“明明德”章,释“新民”章,释“止于至善”章,释“本末”章,释“格物致知”章,释“诚意”章,释“正心修身”章,释“修身齐家”章,释“齐家治国”章,释“治国平天下”章。

其中有很多思想对后世影响很深,我读了之后也受益匪浅。

一下就我读《大学》的感受谈谈。

第一句,“吾日三省吾身”,小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背诵过这些名言名句,可是,日子久了也就把它当成死知识来背诵,现在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觉得它不无道理,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么,现在也一定会出现像孔子那样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了吧。

现代社会的人每天都过着匆匆忙忙的生活,太过追求物质,太过追求享乐,很少有人坐下来好好的反省自己。

导致有些人就只去本我真我,干出很多违背良心违背天道伦理的事,而自己并不察觉,最后总是要被绳之以法才幡然醒悟。

为什么不在刚开始就意识到问题,然后改正之,这样就不会有那样的结局。

所以,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儒家思想,每天反省自己,让自己不致于迷失自我,不致于太过物质,太过功利。

第二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能近道矣。

”其意思是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而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后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而后才能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根底和末梢,天下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他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接近《大学》的原理了。

我觉得这段对我很有影响。

身在现在的大环境里面,不觉自己也变得世故,冷漠,浮躁。

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在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已经慢慢的迷失了自我,无法做到内心宁静,泰然安稳。

读了《大学》的这段话,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好好想想什么才是我想要的“至善”的境界,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只有我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吧。

我发现自己很少有主见,总是看见身边的人追求什么我就追求什么,这就是内心浮躁的表现。

如果内心不宁静,则做不到考虑事情周详,其实,这点不仅是我要学习的,我觉得很多人都需要学习。

凡是要多加考虑,做事不能太冲动。

第三点,《大学》主要说的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说要想治国平天下就得先做到齐家,要做到齐家,就要先做到修身,只有把自身品德修养好,才能做好其他的事。

如果要提高道德修养,就要做到“君子慎独”,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规行距步。

君子还要“心广体胖”,“诚其意”,即一定要使自己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故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意念诚实。

“正心修身“篇说的很好,是最核心的部分,所谓修身,首先既要“正其心”。

端正自己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也许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吧。

其实,对我影响更加深刻的是《中庸》,我觉得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很浓厚,生活中无处不见。

以前校长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学会使用中庸之道,那个时候对中庸思想也不是很了解,只认为是不求最好,也不做最差。

读了子思的在《中庸》,对中庸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其明确的定义是“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即不偏于一方叫“中”,不改变常规叫“庸”,“中”是天下正道,“庸”是天下定理。

读《中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以下的内容:
第一,“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实其本然之善”其意思是“去除由于外界的引诱而产生
的私欲,使哪天然的本性充实起来”。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往往经受不起外界的诱惑,无论是金钱还是名利,我们往往追求的是物质的生活,很少增强自己的内在修养。

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应该要经得起诱惑,让自己的本性充实起来。

我相信古人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天性就是善良的,就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及美好的品质。

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培养自己的软实力,让自己更有文化内涵。

我希望某天我做到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处之……
第二,“己所不愿,勿施于人”,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以前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被人不喜欢,不稀罕的偏偏要强加给自己,所以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

其后,我觉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终止。

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

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

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还不清楚就不中止。

我觉得这段话也很有意义,我们读书经常不求甚解,学习事物事实而非。

这段话告诫了我们学习,干事都要认认真真去完成,做事不能敷衍了事。

这样即使再笨拙也会变得聪明。

我们可以从《大学*中庸》里看出很多哲学思想。

并加以学习。

对于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我们应该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要批判继承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

记得毛泽东同志有说,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取民主性的精华。

做到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这正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实际应用。

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相结合。

使自己思想更上一个台阶。

相关主题